卢喜烈;卢亦伟;石亚君;李乐燕;周军荣;郭燕;赵立朝
目的 评价心先安(MCA)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164例SSS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分别静脉滴注心先安和黄芪注射液15d后比较两者临床、心电图及食道电生理变化.结果 ①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7%和50.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②体表心电图(EC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8.4%和39.7%,其24h心率总数分别是87460±5887次/分和61240±4080次/分,统计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③食道电生理检查窦房结功能: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后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和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在A组与B组治疗前后相比较,A组于治疗后有明显提高心率的作用(P<0.01).结论 心先安治疗SSS有明显疗效,近期疗效好、副作用少,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作者:齐平;田福利;郭继鸿;刘俊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ATP终止不同年龄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时复律时间、长间歇及其副作用.方法 以静脉给药,将56例随机分为青年组(A组)、中年组(B组)和老年组(C组).结果 56例PSVT全部中止,各组复律时间无差异.结论 C组长间歇延长、副作用和剂量有关,C组用量宜从低剂量开始.
作者:马淑英;刘振波;李志平;栾桂芹;吕金兰;张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美国Marquette 8000及新世纪2000动态心电图(DCG)分析系统进行24h心电监测,按6Am~12Am(A组)、12Am~6Pm(B组)、6Pm~12Pm(C组)、12Pm~6Am(D组)4个时段统计分析室性期前收缩(PVS)发生数及高危级别PVS发病数及发生率.结果 A组为发生频率高时段,日间发作频率高于夜间.结论 冠心病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适时适量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为防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梁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4岁.因一过性意识丧失3h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住院期间发现如下心电图表现.图1示:为长V1导联连续记录.P-P间距基本均齐,时限0.84s,频率71次/分,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QRS波群有多种形态,其中A条R1~3呈rsR'型,时限0.14s;R4呈rSr'型,时限0.08s;R5呈QS型,时限0.08s;B条R1~3呈QS型,时限0.14s,以后QRS波群重复上述过程.A条R1-R2间距1.60s,R2-R3间距1.64s,R3-R4间距1.66s;B条R1~3导联的R-R间距相等,为1.64s,R3-R4间距明显缩短为1.47s;C条R1-R2间距1.64s,R2-R3间距1.66s,以后R-R间距为1.64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③交接性逸搏心律;④交替性频率依赖性左右束支阻滞呈手风琴样改变.
作者:杨红磊;王力明;孙德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7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超声检查发现房间隔缺损半月而入院.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86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呈二联律,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P2>A2;双肺呼吸音清.心脏超声示:右房、右室大,左房高限,房间隔缺损、三尖瓣返流,肺动脉高压.
作者:黄丽焓;钟杭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2岁.因反复头晕、头痛10余年,阵发性胸闷3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脉搏80次/分,血压180/105mmHg,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化验室检查:血清电解质及血清酶均正常.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左室略大,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临床诊断:①冠心病,室性早搏,心衰Ⅰ度;②高血压病Ⅲ期.心电图示:图1A为12导联同步记录的Ⅰ导联:窦性心律,频率78次/分;P-R间期0.16s;QRS呈室上性,QRS波群0.16s,V1~V4导联呈rS型,V5导联呈RS型,R波有切迹;Ⅰ、aVL、V5、V6导联T波负正双向,V5、V6VAT为0.06s,P-J间期0.27s;第3个及第9个宽大的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前无相关P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期完全,QRS波终末部有一窦性P波;第5个为一正常化的QRS波群,其ST段:Ⅰ、Ⅱ、aVL、V4~V6下移0.05~0.25mV.
作者:李清芬;黄月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室性期前收缩(PVS)中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我院2005年~2006年门诊心电统计数据表明,按每日工作量平均20人次计算,每月大约有600多人次.PVS约占就诊总人数的10%左右.本人抽样统计了1d 32例的门诊就诊心电图者中就有4例PVS患者.PVS在各种心律失常患者中占首位.其发病原因大致有两种:①发生在健康人中的PVS可能与精神和体力疲劳,情绪紧张,过多吸烟、饮酒、喝咖啡有关;②器质性的PVS,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本文结合经验和有关文献,选择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良性PVS、恶性PVS 16例,对他们应用谷维素治疗并进行跟踪随访.
作者:刘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电图的QRS波群低电压(简称低电压)在临床及健康人群的体检中并不少见,除去明确的病理因素外,多数健康人低电压的确切机制尚不明了.有关阐述低电压新理论及机制的资料很少见到.笔者就近五年来查阅到的专著书籍及大部分期刊,尚未能见到有关健康人低电压的资料[1~7].
作者:金秋法;姚新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农村地区发病率较高,心血管并发症是中毒的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现对我院1998年~2005年表现异常的具有完整心电图记录的有机磷农药中毒者63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肖丽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1岁.因感背部不适1月就诊.既往有高血脂、高血压史.查体:血压 130/80mmHg;神清,自动体位;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律齐,心率8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X线胸片及心脏超声检查均正常.图1A为12导联同步记录中的Ⅱ、Ⅲ、aVF及V3~V5导联.P波、QRS波及T波正常,仅ST段水平下移>0.05~0.10mV,心电图报告为下壁、前壁ST段改变.4d后作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发现.临床诊断:β受体高敏综合征.给予普萘洛尔10mg,一日三次,10d后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动过缓,Ⅱ、Ⅲ、aVF及V3~V5导联ST段恢复正常.符合β受体亢进综合征心电图改变.
作者:王梅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6岁.因咳嗽、咳痰、气喘、心悸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糖尿病10余年.查体:体温37.5℃;脉搏115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0/110mmHg.临床诊断:①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②高血压病;③糖尿病.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115次/分,P-R间期0.18s,Q-T间期0.28s,QRS时限0.10s,Ⅱ、aVF导联ST段下降0.05mV,Ⅱ、Ⅲ、aVF、V4、V5、V6导联T波倒置.图1B示:未见窦性P波,考虑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64次/分,Q-T间期0.30s,QRS时限0.10s,V1~V6导联ST段抬高0.15~0.60mV,T波直立.
作者:索涵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例1 患者男性,57岁.因右肺肿块性质待定,行术前检查.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98次/分,P-R间期0.13s,QRS时间0.09s,提前出现的P波与窦性心律P波完全相同,其QRS波形与窦性心律QRS波群也完全相同,提前搏动至下一个心搏的间隔等于一个窦性周期,即等周期代偿间歇.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窦性期前收缩短阵二联律;③T波改变.
作者:宋灼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2岁.临床诊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厚度32mm,左室后壁厚12mm,左房增大,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心电图检查示:P波时限0.12s,且在V2~V4呈双峰型,QRS波群时间0.12s,V1导联呈rS型,V2导联S波深达6.4mV,符合超声左室肥厚、左房增大的诊断.PⅡ振幅达0.3mV,实际上是左房增大造成的假性肺型P波,V4、V5导联呈QS型,起始部可见胎生小r波,V6导联呈qPs型.V2~V4导联T波形态高尖,V4导联T波振幅高达3.2mV.
作者:崔勇;徐韬;段本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0岁.因晕厥、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每次发作大约几十秒钟入院.近来因发作频繁,于2006年8月来本院就诊.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P波顺序出现,窦性频率115次/分,每5个P波仅有一个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为5:1.
作者:靳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8岁.间歇性胸闷、气短10余年,加重3d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查体:体温36.5℃;血压 115/60mmHg;心界向左下略大,心率平均167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均,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图1)可见P波消失,肢体导联上可见大小、形态不一的f波,R-R间距不齐,频率160~170次/分,QRS波形态不一,有三种图形:①房颤波从交界区下传的窄QRS波;②宽大畸形的QRS波,V1~V3呈rS型,V4~V6呈R型,QRS波起始部有Delta波,激动从旁道完全下传;③第三种心室波介于上述两种图形之间,呈多变性及易变性.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间歇性B型预激综合征.
作者:卢铖;看晓玲;蔡晓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扩张性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也是除冠心病、高血压以外导致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DCM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张荃方;张荣荪;常宗云;陈作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2岁.发作心悸、气促已多年.查体: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拙.临床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图示: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距不规则;QRS波宽窄不一,宽QRS波可见明显预激波;V1及V3导联可见手风琴样改变;心室率平均约160次/分.心电图诊断: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终止后,心电图多次记录均未出现预激波.
作者:赵娓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见的并发症,心律失常是造成AMI患者死亡特别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我院于2001年~2005年共抢救AMI 182例,其中并发心律失常者78例(42.9%).现就其心电图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李红;王冬波;张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336例常规心电图有PVS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心脏病组(B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 结果 Lown分级法和Schamroth分类法对判断病理性PVS与功能性PV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 宽大畸形伴明显切迹、多源与多形性、成对出现、起源于左心室者以及伴继发性ST-T改变的PVS绝大多数见于病理性.
作者:覃桂凤;张田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8岁.临床诊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电图示:P波规则出现呈双峰,Ⅱ、Ⅲ、aVF、V5、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QRS波群呈室上性.RV5+SV1=6.8mV(4.0mV+2.8mV),TV4~V6倒置,u波宽大(图略).图1为Ⅱ导联,Ⅱa~Ⅱc为连续记录,Ⅱd为Ⅱc后隔行记录.全图窦性P波呈双峰,前峰大于后峰,P-P间距0.67~0.75s左右,频率80~89次/分,下传的P-R间期0.18s,部分P波未下传.Ⅱa P6提前发生,前峰小于后峰,P′-P间距(偶联间期)0.45s,为起源于右房上部的房性期前收缩.
作者:王永成;周从义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