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兰;宿志庆;孙熙旋;赵东华
患者男性,61岁.因畏寒、发热、咳嗽、头晕2d就诊检查,既往有冠心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间0.12s,电轴+63°,V1呈rsR'型,SI、V2~V6宽钝,各导联均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T波,联律间期相等,代偿完全.早搏长间歇后第1个窦性下传心搏QRS波形态时限恢复正常.
作者:刘桂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再灌注治疗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房室传导阻滞(AVB)和右室AMI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下壁AMI作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治疗前再灌注治疗组(A组)与非再灌注治疗组(B组)AVB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后A组与B组AVB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治疗后B组安装起搏器患者人数、死亡率、住院天数均高于A组(P<0.05、0.05、0.05).④合并右室AMI者右冠脉近端闭塞比例明显高于单纯下壁AMI者(P<0.05).⑤心律失常、休克、泵衰竭严重并发症单纯下壁AMI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合并右室AMI者(P<0.05),且治疗前合并右室AMI者3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0.05、0.05),治疗后3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0.05、0.05).结论及时成功的再灌注治疗能改善房室结的传导功能,降低合并右室AMI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合并AVB和/或右室AMI的下壁AMI者的预后.
作者:王幸;徐国林;朱韵;李皓;徐旭华;钱大慈;张仁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对138名心电向量图(VCG)符合心肌缺血者同时做心电图(ECG)检查,经分析各项测值发现,VCG诊断心肌缺血优于ECG.主要表现为R/T比值增大,ST向量右偏,其次为T环L/W比值减小,T环向量右偏.
作者:张卫东;黄桂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DCG在心律失常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3年来104例阵发性心慌、心悸病人的DCG检测结果,与常规ECG做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陈素霞;李爱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38岁.2002年3月12日行车途中突然语言不清,右半身无力倾倒,当时无恶心、呕吐及抽搐.来院就诊查体:血压118/60mmHg,心率45次/min,双肺呼吸音粗,无病理性杂音,腹软无殊.右上下肢浅感觉减退,肌张力低,上肢肌力Ⅱ+级,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征(+).临床诊断:脑栓塞、运动性失语.
作者:柏晓梅;刘尚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60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因胸闷、心悸就诊.图中起始部P波消失,代之以F波.而R1~R10间F波为正向,形态锯齿状,其间无等电位线,为Ⅱ型房扑,随后R10~R13间F波由正向逐渐变浅并由正向变为负向,即由Ⅱ型房扑转变为Ⅰ型.
作者:魏留臣;王春兰;徐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小儿急性肾炎性肾病,致心电图酷似肺型P波及伴随ST-T改变,在临床上少见,现报道3例如下.
作者:李炎华;胡延芳;刘国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窦室传导较为少见,现将所见1例报告于后.患者男性,48岁.患慢性肾小球炎半年,近来出现心慌气短,神志模糊,呼吸快而深症状,给予血液透析,透析前实验室查血钾、钠、氯化物分别为8.2mmol/L、137mmol/L、103mmol/L,CO2结合力为16mmol/L.
作者:张伊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心血管病在当前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若干危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1];且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和危险程度的增高,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作者:张姝兰;李敬涛;王斌;于洪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毒菌又称白毒伞、毒蘑菇等.各种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毒蘑茹中含有多种毒素,目前很多还不清楚,而且毒素往往交叉存在,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几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蘑菇中.
作者:李晓录;沈静玲;谢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55岁.主因胸骨后压榨样疼痛3h于2003年6月24日入院.患高血压病10年.查体:BP 15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4次/min,律齐,心音低顿,无杂音.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心肌酶:肌酸激酶(CK)72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0 u/L,谷草转氨酶(AST)87u/L,乳酸脱氢酶(LDH)221 u/L.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心电图(本文展示V1~3导联记录):窦性心律;P-p间期0.68s,频率88次/min,P-R间期由0.28s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漏(3:2、4:3),其后继以宽大畸形的QRS波;STⅡ、Ⅲ、aVF弓背向上抬高0.3mV;QRS波Ⅱ、Ⅲ、aVF呈QR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③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并4相阻滞.给予扩冠、溶栓、抗凝等处理.次日心电图:窦性心律,下壁AMI,一度房室阻滞.
作者:郭丽娟;张颖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2岁.因肺癌术后3年,近期出现阵发性胸闷,气促入院.体检BP 100/75 mmHg,心率136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呼吸急促,两肺呼吸音低,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彩色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右心室前壁包裹性心包积液.
作者:邹冠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频域心电图是一种无创伤性心脏检查的新技术,是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方法,显示心电信号的频率域,时差域分析以及对2个导联心电信号的频率、振幅、相位、时间差进行动态的相关分析.我们在检查过程中认为,其敏感性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其特异性较差,自1997年8月~2001年11月检查的病人,分3组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于后.
作者:潘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39岁.因颈部外伤后1h急诊入院.体查:T36.8℃,BP 90/68mmHg,P 48次/min,神志不清,两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消失,呼吸浅表,两侧呼吸音对称,心率48次/min,心音低,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侧第2肋以下浅感觉消失,四肢肌力0级,病理征阳性.
作者:蒋勇;王福军;向芝青;瞿锡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房宣传导时间延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延长,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本文通过对两组人群的观察,辨别P-R间期延长的性质.方法2组观察者均作卧位、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心电图.部分观察者接受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对照组(B)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P-R间期多恢复正常,DCG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者少,病例A组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P-R间期仍延长者多.DCG出现二度AVB者也较多.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P-R间期延长者,要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资料、P-R间期延长的具体表现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作者:张文篪;王美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儿男性,6岁.因心律失常人院.体检:BP 100/70mmHg,心率14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图1)示:异位心律,律不齐.Ⅱ、V1可见锯齿状F波,等电位线消失,F-F间期为0.28s,频率214次/min,每出现1次或2次F波即有1次QRS波,室率为120次/min.心电图诊断:异位心律,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为1~2:1).
作者:洪梅;刘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频谱心电图(FCG),亦称频域心电图.它是利用生物控制论及信息处理方法,将普通心电图信号的时域信息变换为多域信息,进行多参数、多指标和相关动态综合分析,显示心电信号频域特征的图形,是一无创性检测技术,对心脏病(尤其冠心病)诊断可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琴;岑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旨在了解潜艇人员疗养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本文对63例长航后潜艇人员分别在疗养前及疗养后,通过12导联体表同步心电图进行了QT离散度的检测,并与63例未行长航的潜艇人员进行配对性t检验分析.结果潜艇人员长航后在疗养前与疗养后QT离散度具有显著差异,经过疗养后潜艇员的QT离散度也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结论疗养对长航后潜艇员恢复健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强;彭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ST段形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03例初发AMI患者按入院时心电图AMI相关导联ST段抬高的形态分为2组,凹面向上抬高组(A组=46)与凸面向上抬高组(B组=57),根据AMI发生前24h至少出现1次典型心绞痛的症状为标准,比较A组与B组各占的频率.结果A组梗死前24h内出现心绞痛34例,占73.91%;B组为14例,占24.56%.梗死前无心绞痛A组12例,占26.09%;B组43例,占75.4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是AMI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机制之一,根据心电图ST段凹面抬高的AMI推断其梗死前存在缺血预适应,以及由于缺血预适应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作者:尹士全;张娙;董静莲;徐学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广泛用于临床,能在24h中记录到患者在各种活动状态下心电图的变化.现对298例颈椎病者DCG结果报告于后.
作者:王春丽;赵相叶;张建秋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