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房性心动过速伴B型交替性文氏传导1例

沈世进

关键词:房性心动过速, 交替性, 梯形图, 室上性, 规律性, 心音, 心率, 心房, 图示, 头晕, 体检, 时限, 女性, 节律, 患者, 规则, 腹痛
摘要:患者女性,82岁.因头晕、腹痛2d就诊.体检:心率72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图示P波直立,时限0.06s,P-P间期为0.36s,节律规则,心房率167次/min,QRS波呈室上性型,V1呈rS型.P~R间期不一致,R-R间期不匀齐,但有一定的规律性,见梯形图.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井下瓦斯爆炸所致CO中毒63例心电图分析

    1996年至今,共收治煤矿井下瓦斯爆炸致一氧化碳(CO)中毒者63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国丽;张国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时右束支阻滞伴束支内隐匿传导及蝉联现象1例

    患者男,因胸闷、气急2年来院就诊.查体:T 35.5C,P84次/min,R 22次/min,BP160/82mmHg.双肺呼吸音略粗,偶可闻及少许干罗音;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杂音.临床初步诊断:冠心病,心房颤动(Af);高血压病Ⅱ期;左心室肥大;急性支气管炎.

    作者:史立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临床心电图中易被忽略的若干问题

    心电图(ECG)的临床应用已有百年之久,自上世纪后叶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检查、诊断方法,对心脏电生理的了解更是前所未有.

    作者:张文篪;庄霖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446例分析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经验和教训,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1996年3月~2003年2月治疗的446例RFCA.快速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7例,占33%,房室旁道参与心动过速272例,占61%,其中显性旁道60例(A型预激43例,B型预激17例),隐匿性旁道212例(左侧隐匿性旁道139例,右侧隐匿性旁道7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5例,占1.1%.右室特发性室速4例占0.9%,房性心动过速7例占1.6%,心房扑动5例占1.1%,均先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佳靶点进行消融.结果消融总成功率为97.4%,总复发率为2.6%,并发症发生率为1.3%,无死亡病例.结论RFCA已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简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目的地预测和降低并发症,识别和正确处理分析特殊病例,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杨承健;张月军;曹佳宁;徐欣;杨政杰;黄伟;胡世文;郑义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1例冠脉造影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比分析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中,冠脉造影已成为金标准.作为无创性的辅助诊断方法,活动平板试验(TET)因其简便、实用、可靠也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其敏感性和预测准确性可达75%[1].

    作者:孙秋月;俞蓉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应用头胸导联体系显示预激波清晰度

    为探讨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与常规心电图(RLECG)对预激波清晰度的比较,对5例患者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英;邹竟;胡慧民;李耀辉;崔丽娟;李俐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平板运动试验心率上升缓慢的意义

    平板运动试验(TET)是心血管疾病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心率是终止运动的指标.在试验中常常遇到随运动量的增加而心率不相应上升的现象,对此现象的临床意义目前尚缺乏系统的分析报告.

    作者:李芬;冯宏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运动试验中出现损伤性阻滞心电图1例

    患者男性,60岁.劳累后心前区及上腹部刺痛20余天,就诊前一天,无劳累而发生上述症状4次,每次持续10min左右就诊.查体:BP 140/90mmHg.心率72次/min律整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

    作者:于爱莉;赵相叶;张建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血压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通过对80例伴或不伴有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病(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探讨ABPM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李路;江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B型预激综合征掩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例

    患者女性,40岁.因胸闷、心悸5d入院,15d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检:T 37.1℃,BP 120/75mmHg,心率63次/min,心律齐,心音低钝,心前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肺无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作者:夏学勇;李志平;许银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糖尿病心肌梗死临床预后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A组)与非糖尿病AMI(B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A组患者86例,并以同期B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A组的发病年龄略高于B组,临床症状以非典型胸痛、胃肠道反应为明显,且显著高于B组(P<0.01).其次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P<0.05),与B组比较并发泵衰竭多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壁瘤无明显性差异(P>0.05).A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P<0.01),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结论糖尿病AMI病人缺乏典型胸痛,并发泵衰竭明显,预后差,病死率高.

    作者:张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16例文献资料分析)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AVB)者比较常见,引起二度AVB相对少见,并发三度AVB者更少.

    作者:姜锡平;常庆华;芮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症肺结核者P波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1资料与分析1.1病例选择筛选1995年10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临床确诊重症肺结核患者100例,男性62例、女性38例,男女之比为1:0.6,年龄43~75(55±7)岁,病程多在10~30年.

    作者:曲俐玲;万爱芳;吴秀婷;汤化战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对T波电交替(TEA)与室性心律失常(VAR)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12例住院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与分析.结果TEA者其24h DCG检出VAR Lown氏3级以上者其发生率显著高于无TEA者.结论TEA不受束支阻滞和心律不齐影响,对折返和触发激动引起的VAR都能有效预测,不失为临床参考的一项有效指标.

    作者:蔡丹;陈德芳;薛秉文;官文芳;曹明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多发性外伤致心房颤动合并巨大J波

    患者男,25岁.因车祸致多发性外伤急诊入院,血压测不清,呼吸急促,心音低,律不齐,瞳孔时大时小,深昏迷.临床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双侧血胸、脾脏破裂、左侧胫骨骨折.急诊心电图(图1A)示:心房颤动,R-R间期不规则,平均心室率75次/min.

    作者:孙晓东;齐治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房扑动并交替文氏型房室阻滞伴QRS波2:1交替1例

    患者女,47岁.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电图Ⅱ导联(图1)示:P波消失,代以大小一致,均齐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心房率350次/min,为Ⅰ型心房扑动.

    作者:蒋勇;向芝青;王福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房性心动过速伴B型交替性文氏传导1例

    患者女性,82岁.因头晕、腹痛2d就诊.体检:心率72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图示P波直立,时限0.06s,P-P间期为0.36s,节律规则,心房率167次/min,QRS波呈室上性型,V1呈rS型.P~R间期不一致,R-R间期不匀齐,但有一定的规律性,见梯形图.

    作者:沈世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电向量图对非典型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

    患者男,52岁.因胸前区憋闷、心悸10d就诊.查体:体温36.6℃,心率64次/min,BP130/80mmHg,心肺未闻及异常.自述1年前有过类似症状,心电图诊断为:①窦性心律;②提示陈旧性下壁正后壁心梗(Ⅱ、aVF的q波<R 1/4、时间<0.04s,Ⅲ的q波>R 1/4、时间≥0.04s,V7、V8 q波时间0.03s,V9q波时间≥0.04s,V7的q波<R1/4、V8、V9 q波>R 1/4,T波低平,V1呈R型、V2、V3呈Rs型伴T波直立)见图(1).心电向量图诊断为:①陈旧性下壁正后壁心梗;②ST-T环改变.

    作者:娜苏勒玛;张伊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心电图(ECG)ST段抬高,临床症状常类似且相互参杂混淆,难以区分.如何正确判断与识别,并给予恰当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与生命安危.现简介如下.

    作者:王金会;陈志;于夕丽;王文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顺应性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脉顺应性(AC)的因素.方法采用Dynapulse 5000A(PulseMetric Inc.USA)型电脑心脉仪测量84例EH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压和动脉波形,分析影响体循环AC和肱动脉AC的因素.结果EH组(A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B组),EH伴高脂血症组和高EH伴糖尿病组AC低于单纯EH组.60岁以上A组AC低于60岁以下A组.结论AC受血压、血脂、血糖及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钱漪;张馥敏;徐清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