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秋芳
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推动了心电图学的发展.根据体表心电图特征,对房性心动过速(AT)进行定位诊断,已成为射频消融术的基本方法.我们利用体表心电图对1例房间隔心动过速进行定位,经射频消融成功报告如下:
作者:卢艳芳;赵文萍;王丽娟;陈琴珍;廖德宁;张家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侯红霞;周映;刘淑君;王洪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性,40岁.因腹泻、呕吐2d伴乏力半天入院.体检:T 37.2℃,P 80次/min,R 20次/min,BP 90/6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杂音.
作者:张丽萍;李志勤;戴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性,60岁.因脑梗死于2002年10月18日入院,临床为了解心律失常作心电描记.
作者:杨妙珍;李楠;许士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7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有30例加做右胸导联,发现有9例并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检出率30%.结果右室梗死患者与正常人右胸导联QRS波形对照,认为QRS波形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无可定论.右胸导联ST段抬高≥0.05mV,特别是MR、ME的ST段抬高,对临床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诊断右室梗死的可靠指标.结论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应常规加做右胸导联心电图,以提高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检出率.
作者:辛胜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7岁.反复发作胸痛1月入院,1月前于清晨睡眠中突发胸闷、胸痛而憋醒,持续约5min后缓解,伴大汗、咽部发紧感.1月来反复发作数10次,均于清晨发生.
作者:席连英;张云;田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原因,提出处理对策.方法对306例已确诊的AMI分为老年组(≥60岁A组)及非老年组(<59岁B组),分析两组的发病特点、心电图(ECG)改变、误诊原因、误诊率.结果A组非典型胸痛发生率较高(28.2%),以意识障碍等症状为主要发病特点,常常误诊为心脏以外的疾病,非Q波ST段抬高明显高于B组(P<0.025).结论A组常缺乏典型胸痛,造成误诊率明显增高;及时做心电图及酶学检查,可防止误诊或漏诊.
作者:张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34岁,常规心电图检查可见(图1A):窦性心律,P-P间期规则,频率61次/min,P-R间期0.07s,QRS时间0.12s.QRS波在V1~V2呈rS型,V3呈Rsr'型.Ⅰ、Ⅱ、Ⅲ、aVF、V4~V6导联呈宽大R波型,R波上升支有挫折.
作者:陈斓;谢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5岁,汉族.误服防冻液约300ml(主要成分为乙二醇)后,8h后出现胡言乱语、烦躁不安.
作者:王金会;建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陈立群;曲萍;韩立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王海燕;宋文静;李士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虞钧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心得安是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之一,通过阻滞肾上腺素受体和改变细胞膜的极化过程,对心肌发生作用,表现为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低、心肌氧耗量降低、乳酸积蓄量减少,从而使心脏症状得到缓解.T波低平、倒置及ST段偏移得以恢复正常[1].现对80例报告如下.
作者:原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唐文红;张琴;陈晓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62岁.因头昏、心悸加重1W入院.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图1示:窦性心律,P-P间期0.40s,心率143次/min.P1~P6,P波分别以P-R间期0.16、0.16、0.24、0.40、0.48s下传心室.
作者:李志勤;龙佑玲;张瑞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慢性肺原性心脏伴右心室肥厚与Doll-Bilger指数的关系.方法对128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及6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100例正常人作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检测.分析V5导联R/S及Doll-Bilger指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V5 R/S及Doll-Bilger指数<1在诊断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时有一定价值.结论Doll-Bilger指数可作为早期诊断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伴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指标.
作者:王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表现来协助临床治疗.方法观察225例风湿性联合瓣膜病患者,入院后前3天首次平静心电图表现并选择75例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观察x线胸片心胸比值(C/T)、二维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LAD)、心房颤动(Af)和窦性心律(SR)与C/T、LAD和心功能的关系;结果心电图主要表现:①心房颤动(Af)占69.5%.室性心律失常15.1%.ST-T改变比较常见(占40%);②24h动态监测可获得比平静心电图更多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③一旦出现Af,标志着联合瓣膜病患者,病情恶化的开始;结论掌握心电图(包括动态监测)变化既可协助临床治疗,又可估测预后.
作者:全薇;朱鲜阳;张玉威;韩秀敏;王琦光;盛晓棠;金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Holter自1957年问世以来,越来越受到青睐,成为检测心律失常、心肌供血不可缺少的手段.临床上适用于心律失常、冠心病的诊断,确定心源性晕厥心悸、胸闷,研究心血管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判断起搏器的功能状态等.
作者:曹秋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价值.方法对350例冠心病(CHD)患者行24h DCG监测.分析SMI与有症状心肌缺血的阵数,时间分布,缺血时伴发室性心律失常以及与年龄的关系.结果检出心肌缺血248例,其中SMI189例,有症状心肌缺血59例.缺血性ST段改变1 769阵,其中SMI 1 412阵,有症状心肌缺血357阵.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意义(P<0.05).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均以6:00~12:00为多见,以0:00~6:00为少见.63例发作SMI 633阵,12例发作有症状心肌缺血131阵,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肌缺血发生的比例也明显增高,以SMI更为明显.其中,41~51岁为247阵,而>61岁为763阵.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DCG对SMI的检测率高.SMI发作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SMI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作者:罗燕銮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