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颤动(Af)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

徐青春;韩素华;杜建英

关键词:心房颤动, 电生理机制, 射频消融, 血流动力学障碍, 总发病率, 血栓栓塞, 心律失常, 致残率, 阵发性, 统计表, 死亡率, 多源性, 折返, 晕厥, 心悸, 人群, 患者
摘要:心房颤动(AJ)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0.5%~1%,70岁以上者上升至10%。Af无论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因室律极不均匀,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悸、乏力乃至晕厥,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及发生血栓栓塞,增加死亡率及致残率。 1 电生理机制 1.1 多源性子波折返 电生理机制至……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品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1 心电及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伴头晕1年余而入院。体检:BP 135/90 mmHg,心率44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肝肋下未扪及。X线胸片示心界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SB),Q-T间期0.34s,ST-T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作者:周森;李少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者胸前导联ST段变化规律探讨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已被广大心电和临床工作者认识,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发现,并非所有下壁AMI胸前导联ST段均有下移且下移程度亦有很大差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3年8月~2001年9月收治,根据WHO标准确诊的下壁AMI,同时有前间壁、前壁、前侧壁、广泛前壁……

    作者:唐大苏;杨季芳;彭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ECG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急重症心脏病,ECG是其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正后壁心室肌面积、厚度远不及前间壁、侧壁、下壁等,且受常规ECG导联使用的限制,其ECG改变常不典型而易漏诊。现对1994年收治的5例正后壁AMI作全程观察,证实胸前导联V_(1~3)出现ST段压低,可作为正后壁AMI的早期ECG特征性表现。……

    作者:谢士萍;金玉芹;刘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1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率变异性分析

    为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与心率变异(HRV)关系。对31例IDCM和对照组(28例)健康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率变异性分析。线性分析指标与对照组相比,IDCM患者SDNN,SDANN,PNN_(50)(P<0.01),RMSSD,LF/HF(P<0.05)均有显著差异性;非线性分析,IDCM患者多呈不规……

    作者:姜慧珍;李晓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70岁。间歇心悸、胸闷10年于2000年10月23日入院。体检:血压120/80mmHg,心率58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下扩大,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胸部X线正位片显示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内径增大。既往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SB),1989年活动平板运动实验为阴性。入院后采用改良Bruce方案行活动平……

    作者:郑春芳;刘尚武;翟晓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8例脑血管疾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脑血管疾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变化,从我院1996年~2001年期间住院的脑血管疾病者406例中查出合并AMI 28例进行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8~82(平均60)岁,所有病例均经CT证实为脑血管疾病,其中脑出血3例,蛛网膜……

    作者:李桂云;王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西兰兔实验性高侧壁心肌坏死的Wilson和头胸导联的定位诊断

    目的 比较新西兰兔实验性高侧壁心肌坏死Wilson和头胸(HC)导联的定位诊断。方法 采用冰乙酸化学腐蚀法复制高侧壁心肌坏死的动物模型30只,记录心表心电图(ECG)加以确认,再记录胸背体表70点的ECG。根据病理性Q波出现和分布范围的不同,判断两种导联定位诊断的差异。结果 Wilson导联在胸背部区域都记录到病理性Q波,而HC导联仅在胸部小范围记录到病理性Q波,统计同一测试点两种导联记录的病理性Q波的例数,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病理性Q波的出现区域Wilson导联远大于HC导联。HC导联对实验性高侧壁心肌坏死的定位诊断优于Wilson导联。

    作者:周翔;尹炳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短-长”P-P的思考(附1例)

    患者女,26岁。因心悸来院检查,临床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图中可见“短-长”序列2种P-P;短P-P为0.72~0.76s,长P-P为0.92~1.00s。“短”,“长”P-P转变突然,无渐变现象。P波外形相同,P-R间期略有变化;短P-P后为0.18s,长P-P后为0.16s,下传QRS外形相同。……

    作者:孙丽华;马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4例QT离散度的影响

    为探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对UAP患者分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A组)和降纤酶治疗(B组)两组,比较有、无心律失常两者的QTd的差异;观察治疗前后QTd的变化。显示UAP有多源性室性早搏(PVS)、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者QTd大于无此类心律失常者。QTd>90ms者此类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作者:李红梅;叶季鲜;党涛;高群;高延;杨春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27例青年窦缓者的窦房结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不断进展,对窦房结(SAN)功能的评价方法也日趋完善。为探讨迷走神经因素对青年窦缓者的SAN功能影响,我们对127例<40岁的患者同时采用阿托品试验和食管心房调搏的方法进行了观察,其中男76例,女51例,年龄17~39(31.3±5.9)岁。检查前均经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及胸透,除外器质性心脏疾患,以窦缓待诊者95……

    作者:郭剑平;周玉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镜面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AMI时,除表现为梗死区导联ST段抬高外,还常伴有远离梗死区导联ST段压低。既往认为是梗死区的“镜面反映”。近来很多的研究认为:MI的镜面导联ST段压低不完全是“镜面反映”,系有心肌缺血和冠脉病变的存在。临床具有一定的病理意义。简述如下。 1 Q波型心肌梗死(QMI)ST压低……

    作者:张成华;江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导纳微分环Ⅰ相缺蚀评分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心导纳微分环Ⅰ相(CADL-Ⅰ)缺蚀评分对冠心病(CHD)诊断的价值。方法 35例CHD(A组)、33例其他心脏病(B组)、31例健康者(C组)行心导纳检查,CADL-Ⅰ相离心或归心支近Y轴内、中、外1/3段出现缺蚀分别评为1、2、3分,比较3组间分值差异。结果 A组CADL-Ⅰ相出现缺蚀的评分明显高于B组及C组(P均<0.01),B组评分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ADL-Ⅰ相出现缺蚀的评分越高预测CHD的价值越大,其可作为CHD诊断的重要参考。

    作者:徐国焱;吴可贵;曾向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律平静注致心脏骤停1例

    患者男,16岁。因食过期方便面2袋,致腹痛5d,恶心呕吐、心悸3d,加重1d,于2000年3月17日15:30急诊入院。BP 85/60 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巩膜无黄染,全身无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率21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见图1中行)。血……

    作者:仪忠直;乔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自律性房性无休止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55岁。反复心慌4月,加重3d入院。4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心慌、心悸、至省立医院诊治。心脏彩超提示:①主动脉硬化;②二尖瓣轻度退变伴轻度关闭不全;③左室前外侧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PAS),时呈“二联律”,时有连发呈短阵房速,轻度心肌供血不足。服鲁南欣康、潘兰金后缓解。3d前再次出现心慌、心悸、胸闷……

    作者:袁雪华;王庆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致28例ECG的异常改变

    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是1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现对28例的ECG,就其治疗前后的异常改变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8例均采用DSM-Ⅱ精神分裂症的分类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17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18~59(平均38.5)岁。治疗前后均进行了ECG检查,于治疗后1~2h内完成。除1例死亡外,其余27例均有ECG异常。实验室……

    作者:龚保林;卢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Ⅱ导联R/S比值对左前分支阻滞诊断价值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左前分支阻滞(LAFB)61例。男4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4±6.9)岁。临床诊断以冠心病、可疑冠心病多共37例,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8例,脑血栓形成9例,其它7例。心电图示:心电轴-30°~-74°;QRSⅡ、aVL呈qR型,QRSⅡ、Ⅲ、aVF呈rs型;SⅢ>SⅡ,RaVL>RⅠ>RaVR;QRS时限<0.11s。符合LAFB心电向量图(VCG)标准。……

    作者:王金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托品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律失常1例

    患者男,55岁。入院前1d活动后感心慌、心前区不适,休息数分钟后症状消失,未予重视。此后上述症状再次发作2次,均休息后缓解。入院前30min,晨起后突然感心前区不适,较前明显加重,有紧缩感,并感头昏、眼花、心悸、胸闷、大汗,休息后上述症状未缓解来院急诊。以冠心病、心律失常。于2001年5月19日急诊入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

    作者:王力英;周从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照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1种原因未明的非扩张性肥厚的心肌病,以室间隔及左室壁不对称肥厚为其特点,两者厚度之比>1.3:1。由于肥厚的心肌影响心脏正常的除极及复极顺序,心电图表现出特征性改变。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二维超声显像(UCG)及心电图(ECG)改变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刘怀英;王军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致心肌梗死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1种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是其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但心脏受累表现为心肌梗死者较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 患者女,30岁。2年前反复出现发热、关节疼痛、脱发,查抗核抗体阳性,血狼疮细胞阳性。血沉75mm/h,尿蛋白……

    作者:陈武;李少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ST段上抬伴T波高尖的急性心包炎1例

    患者女性,32岁。因胸骨后疼痛伴畏寒发热5d入院。精神萎靡,心界不大,心率98次/min,律不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罗音。无颈静脉异常搏动及颈静脉怒张。入院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98次/min,P-R间期0.12s,QRS0.08s,Q-T间期0.32s。……

    作者:董薇;黄明礼;孟晓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