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董明栋;吴红新;刘继山
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尿溜留在精神科临床上较多见,为掌握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对26例尿潴留病人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护理病人,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大综资料前瞻性回顾表明,血压升高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相对危险性呈对数线性关系.同时与持续升高有强关联性[1,2],迅速有效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对避免或逆转高血压对靶器官损伤,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治疗高血压急症选用硝普钠取得了较好疗效,但易引起心率加快,加重重型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乌拉地尔(商品名:压宁定Urapidil)治疗重症高血压,取得较好的疗效,且对靶器官损伤相对较轻[3],笔者对144例重型高血压随机分组进行治疗,其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沈亚民;岳丽英;孔庆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DEACMP)指急性CO中毒患者经抢救恢复,于数天以至数周表现正常或基本正常的间歇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在急性CO中毒患者中的发生率为9%[1].为探讨DEACMP的影像学特征及与临床的关系,我们对35例本病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敬平;王会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996 07~2001 12,我科收治31例酒精中毒并发颅内出血病人,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现将我科三年来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34例,对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高根方;吴双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脑梗死发病1~6h内称超早期,我们把发病6~24h内的脑梗死称急性期.我院自1999~2001年期间,采用小剂量尿激酶50万U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根据临床判断,24h内再通46例,溶栓成功后均继以抗凝治疗,每日监测血液凝集及纤维溶解系统,使APTT维持于溶栓前的1 5~2 5倍,持续1周.其中16例于1周内再瘫痪,根据进一步治疗及24h后复查脑CT结果等,证实再梗死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出血(灶内)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纯文;王来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糖尿病脑梗死组和脑梗死无糖尿病组的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脑梗死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脑梗死无糖尿病组(P<0 05).结论2型糖尿病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胰岛素血症、血压、血糖、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相关.
作者:孙运;王瑞敏;杨庆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建立并维护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的基本条件.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并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是急诊血液净化的必备条件,如ARF(急性肾衰)、CRF(慢性肾衰)并肺水肿、左心衰、高钾血症及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等,往往需要行急诊血液净化治疗.我院急诊血液净化主要采用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腔导管做为临时血管通路.现将2001 01~2002 06在我院用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脉导管行急诊血液净化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唐勇;李佩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路路通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对46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22例,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比较基本痊愈与显效率有明显差异(P<0 01).结论路路通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作者:叶迎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1年来,我科应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文慧;刘春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糖尿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较高,其中以周围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为常见.但还有一些较少见的症状,以下报道3例这种少见的并发症,以提高对糖尿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认识.
作者:张昆林;马莎;蔡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对48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伴左室肥厚(HLVH)患者及3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他们的心功能情况.结果HLVH组反映左室功能障的LVEF,CI明显减低;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E峰)、E/A、舒张早期减速显著减低.结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衰密切相关,积极改善左心室重塑有助于延缓心衰的发生.
作者:刘志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8年来收住的925例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皮质梗死相关,且大面积脑梗死是其中强的危险因素,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前是否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半年),病后是否使用抗凝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二尖瓣病变,既往有无脑梗死病史无关.结论对大面积脑梗死、合并房颤疑为脑栓塞或皮质梗死病人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及时复查头颅CT以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余青云;余仲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颈动脉溶栓及静脉溶栓的疗效,寻求更好的溶栓途径和方法.方法将入选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颈动脉溶栓组(简称A组)50例,给以尿激酶30万U,用普通输液针由病灶侧颈动脉穿刺推注;静脉溶栓组(简称V组)50例,将尿激酶120万U稀释后静滴,两组辅以相同的常规治疗,14d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基本痊愈18(36%),显效21例(42%),总有效率为92%.V组:基本痊愈11例(22%),显效14例(28%),总有效率74%.A组出血发生率为4%,V组出血发生率为10%.结论颈动脉溶栓的疗效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的疗效(P<0 05),且出血发生率低.
作者:王慎付;赵岚;文斌;秦志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80岁.因腹痛、腹泻口服复方新诺明2片,6h后出现头颈部向右侧扭转,同时发现全身多处散在圆形及椭圆形皮下红斑于2002年6月27日入院.病前未服过任何药物.
作者:王东生;庞亚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嗜铬细胞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其它部位(颈动脉体、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的肿瘤,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少量肾上腺素.临床表现高血压和代谢改变,发作时症状严重,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威胁.治疗需切除肿瘤,但肿瘤切除术后使血压变化很大.所以血压变化是治疗中重要的观察内容,也是重要的监测内容.我院自1998~2002采用有创性动态血压监测(IBP)以来,有效确保了嗜铬细胞瘤术后患者的连续血压监测,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现介绍如下:
作者:靳红霞;王艳芳;史四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8岁,因头痛、精神抑郁、少言寡语半月来诊.
作者:杜忠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对500名5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进行了系统的体格检查,查出脑血管疾病32例,其中脑梗死30例,脑出血2例,伴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为100%,两种以上危险因素共存的占半数.分析如下:
作者:刘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中为严重、有死亡危险的一种类型[1],多发生于酒中毒患者突然断酒或减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长期大量饮酒可致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而酒精可抑制ACTH急剧下降引起震颤,谵妄可能与失水、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维生素缺乏、脑水肿等多种因素致广泛部位的脑神经细胞急性代谢紊乱有关[2].我院自1996~2000年共收治酒精中毒患者115例,出现震颤谵妄20例(17 4%),无一例死亡,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亚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30例,给予缬沙坦80mg,1次/d口服,服药2周后未达标准者,则增至160mg,1次/d,共治疗8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2、4、6、8周分别测偶测血压;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内皮素及醛固酮.结果缬沙坦治疗8周后,降压总有效率为80%,用药2周即有明显降压效果;降压幅度收缩压为19 7mmHg,舒张压为12 8mmHg;谷/峰比值(收缩压0 76舒张压0 75),且不改变昼夜节律,治疗后内皮素、醛固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1).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作用持续稳定,能有效控制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药物.
作者:茹祥伟;庞家亮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