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焱汉
目的目前国内外均重视长效降压药的降压治疗.比较氨氯地平片及特拉唑嗪胶囊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6例,氨氯地平组(A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53 5±1 7岁.特拉唑嗪组(B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平均54±2 5岁.A组单用氨氯地平片5 10mg,每晨1次口服,连服12周.B组单用特拉唑嗪2 4mg,每晚1次口服,连服12周.结果A组总有效率88 9%,B组总有效率90 4%.2组间比较有效率无差异性(P<0 05).2组对血脂代谢及血糖均有改善作用.不良反应轻.结论氨氯地平及特拉唑嗪均具有安全、方便、长效、不良反应少、病人顺从性好等优点,可作为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特别是伴有高血脂症及糖尿病病人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
作者:刘华玲;孟健;冉华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呼吸功能不全则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低氧血症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高达48%~72 3%[1].故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是至关重要的,现将其呼吸道管理综述如下:
作者:许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降纤酶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ADP为诱导剂,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用比浊法测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与2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1)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2)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发病时显著高于正常值,降纤酶治疗3d后降到正常.血小板聚集率发病时增高,降纤酶治疗后缓慢下降,到7d后降到正常水平.(3)血浆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在用降纤酶抗栓治疗后,纤维蛋白原降低幅度比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增高,表明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为降纤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降纤酶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降低幅度比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因降纤酶主要为纤维蛋白的溶解剂,通过降纤酶降低纤维蛋白原,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率.
作者:王晓娟;邢广栋;孙俊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均有胰岛素抵抗,文献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达20%~40%.本文收集我院1998 02~2001 04间78例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卡托普利的降压疗效.
作者:杨雨旺;刘勤;张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组织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差异,提示水除了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转运外,还可能通过细胞膜上的某种水通道完成其主动转运.随着水通道蛋白家族分子结构、生理特性的阐明,水通道蛋白参与体内水平衡的调节机制,与疾病的关系被揭示.其水平测定作为判断水代谢障碍疾病发生、发展的指标,以及对水通道蛋白进行目的性修饰,将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水代谢障碍疾病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唐玲;胡长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铜在各脏器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蓄积,临床上可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极易误诊.现将我院1989~2001年诊治的21例肝豆状核变性(HLD)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升;胡宛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999年3月以来,我院采用丽珠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20例,并与脉络宁、复方丹参各20例进行疗效观察对比,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红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现代高科技、多变的社会给人们带来很大压力,加之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等因素致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连年上升,已成为夺取人们生命的可怕杀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给以正确的指导教育,对疾病的转归、病人的康复大有益处.
作者:杨东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自2000 05~2001 10采用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穆燕;王信梅;王文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2000 03~2002 06我们对10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七叶皂苷钠、甘露醇及单独应用甘露醇治疗后对其疗效及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糖尿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研究糖尿病人与血脂检测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对118例健康人和81例糖尿病人用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试剂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牛晓美;周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引起广泛关注.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成为脑梗死预防的关键一环.我们对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头颅CT或MRI、颈动脉超声及血脂等检查,并分析了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永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多种神经内科疾病可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合理运用机械通气技术,治疗呼吸衰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近5年来我科治疗此类典型病人9例,体会如下:
作者:于建刚;郑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一年来,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使用尿激酶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素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误诊情况,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对新乡市中心医院1991~2002年间收治的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期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初期误诊5例,初期误诊率为62 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情复杂,误诊率高,预后差,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崔胜春;王鹏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近年来采用川芎嗪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郑云栓;王晓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现将我科三年来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34例,对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高根方;吴双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30例,给予缬沙坦80mg,1次/d口服,服药2周后未达标准者,则增至160mg,1次/d,共治疗8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2、4、6、8周分别测偶测血压;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内皮素及醛固酮.结果缬沙坦治疗8周后,降压总有效率为80%,用药2周即有明显降压效果;降压幅度收缩压为19 7mmHg,舒张压为12 8mmHg;谷/峰比值(收缩压0 76舒张压0 75),且不改变昼夜节律,治疗后内皮素、醛固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1).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作用持续稳定,能有效控制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药物.
作者:茹祥伟;庞家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999 05~2001 05,我们采用复方丹参、路路通注射液静滴,加化淤通络汤口服和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9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云;刘金峰;姜义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5岁.反应迟钝1a于1999 02 24入院.
作者:吴小炼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