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分子肝素与尼莫地平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疗效观察

李有运;刘君梅;余振伟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尼莫地平, 联用, 暂性脑缺血发作, 低分子右旋糖酐, 现报告如下, 治疗, 神经内科, 对比观察, 应用
摘要:我院神经内科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进一步认识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分析25例临床诊断为MS的VEP检测结果.结果25例MS患者的VEP异常率为72%,异常者中伴视觉症状者占44%;不伴相应视觉症状者占56%;伴脊髓损害者占78%.结论VEP检查对M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党雁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方法及护理

    我们对63例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进行了尿激酶(UK)静脉溶栓加脱水等治疗,治疗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小云;刘群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因其影响进食而引起营养不良;易发生误吸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所以,给予早期、科学的康复训练极为重要,同时辅以电疗等方法,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本文总结了我院80例延髓性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殷春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针刺治疗原发性眼睑痉挛21例体会

    原发性眼睑痉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原因不明,病初眼睑微细抽动,重则一侧全部面肌阵挛和强直性收缩,常致眼睑闭合而影响视物.目前单纯服药治疗没有明显疗效.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刺治疗原发性眼睑痉挛,获得满意疗效,现将其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侯丽;董明栋;吴红新;刘继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20例治疗与护理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中为严重、有死亡危险的一种类型[1],多发生于酒中毒患者突然断酒或减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长期大量饮酒可致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而酒精可抑制ACTH急剧下降引起震颤,谵妄可能与失水、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维生素缺乏、脑水肿等多种因素致广泛部位的脑神经细胞急性代谢紊乱有关[2].我院自1996~2000年共收治酒精中毒患者115例,出现震颤谵妄20例(17 4%),无一例死亡,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亚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尿酸(UA)血症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将80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7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UA异常增高率分别为62 5%和8 57%(P<0 05),观察组UA、血脂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 01),且UA与甘油三酯(TG)水平呈正相关;尿酸水平与病情、预后有关(P<0 05,0 01).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ACI危险因子之一,测定血尿酸含量有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作者:张骏;胡泳涛;雷显泽;徐忠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浆内皮素与血脂的关系浅析

    1资料与方法1 1病历选择病历选择2000 01~2000 12部分门诊、心内科病房住院患者,共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63 77±13 55岁,1月内未经调脂治疗以及内皮素受体拮抗治疗,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按WHO诊断标准,根据发病的不同分为3组.

    作者:朱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20例疗效观察

    自1999年3月以来,我院采用丽珠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20例,并与脉络宁、复方丹参各20例进行疗效观察对比,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红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近1年来,我科应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文慧;刘春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治疗方法多样,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及溶栓等治疗方法中,溶栓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1].

    作者:陈忠良;胡多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降压治疗

    我科自2000 01~2001 12对高血压并发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使血压维持在不同的水平,观察疗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就本科对这类病例的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刘校杰;柴银朋;刘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龄隐球菌脑膜炎1例诊疗体会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5岁.反应迟钝1a于1999 02 24入院.

    作者:吴小炼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28例年轻人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病因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40岁以下年轻人脑梗死的报道逐渐增多,我国报道年轻人病例约占全年龄组脑梗死的9 2%.其发病机制和病因是复杂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脑梗死发病低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3年来我科共收治该种病人28例,经临床观察发现年轻人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者:金红;高冬梅;宋红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后的呼吸道护理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呼吸功能不全则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低氧血症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高达48%~72 3%[1].故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是至关重要的,现将其呼吸道管理综述如下:

    作者:许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腔导管做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与护理

    建立并维护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的基本条件.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并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是急诊血液净化的必备条件,如ARF(急性肾衰)、CRF(慢性肾衰)并肺水肿、左心衰、高钾血症及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等,往往需要行急诊血液净化治疗.我院急诊血液净化主要采用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腔导管做为临时血管通路.现将2001 01~2002 06在我院用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脉导管行急诊血液净化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唐勇;李佩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后再次出血的治疗对策

    目的寻找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再出血的防治对策,有效提高脑出血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方法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对锥颅病人再出血做详细比较,并在手术部位直接注入止血药.结果在不同时间里采取上述措施,再出血发生率不同,出血3d后行锥颅手术,并注入立止血,能有效防止再出血.结论掌握锥颅手术时机,并注入立止血是治疗再出血的良策.

    作者:赵幸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驱虫药脑病30例临床分析

    驱虫药脑病是临床较常见,但极易误诊的疾病,从1992~2002年我院神经科共诊治该种疾病30例,现对这30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驱虫药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作初步的探讨.

    作者:林文;詹成;吴明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颈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颈动脉溶栓及静脉溶栓的疗效,寻求更好的溶栓途径和方法.方法将入选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颈动脉溶栓组(简称A组)50例,给以尿激酶30万U,用普通输液针由病灶侧颈动脉穿刺推注;静脉溶栓组(简称V组)50例,将尿激酶120万U稀释后静滴,两组辅以相同的常规治疗,14d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基本痊愈18(36%),显效21例(42%),总有效率为92%.V组:基本痊愈11例(22%),显效14例(28%),总有效率74%.A组出血发生率为4%,V组出血发生率为10%.结论颈动脉溶栓的疗效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的疗效(P<0 05),且出血发生率低.

    作者:王慎付;赵岚;文斌;秦志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浆C-反应蛋白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血浆C 反应蛋白水平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观察650例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对其中58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未复发的脑梗死患者行血浆C 反应蛋白测定.测定方法为火箭电泳法测定.统计学方法为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复发性脑梗死患者C 反应蛋白的均值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 001).结论血浆C 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可做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预测指标.

    作者:张钦昌;王希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21例误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铜在各脏器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蓄积,临床上可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极易误诊.现将我院1989~2001年诊治的21例肝豆状核变性(HLD)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升;胡宛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