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变化及临床意义

张骏;胡泳涛;雷显泽;徐忠祥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 急性脑梗死, 血尿酸
摘要:目的探讨高尿酸(UA)血症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将80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7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UA异常增高率分别为62 5%和8 57%(P<0 05),观察组UA、血脂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 01),且UA与甘油三酯(TG)水平呈正相关;尿酸水平与病情、预后有关(P<0 05,0 01).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ACI危险因子之一,测定血尿酸含量有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超早期溶栓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取静脉给予溶栓药物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率44 3%,显效73 1%;有效率86 5%;对照组痊愈26 7%,显效40%,有效率66 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激酶(UK)在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高,对凝血有影响.

    作者:赵艳霞;贾茹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七叶皂苷钠与甘露醇合用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000 03~2002 06我们对10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七叶皂苷钠、甘露醇及单独应用甘露醇治疗后对其疗效及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我院神经内科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进展性脑梗死10例病人进行治疗,收到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有运;余振伟;刘君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驱虫药脑病30例临床分析

    驱虫药脑病是临床较常见,但极易误诊的疾病,从1992~2002年我院神经科共诊治该种疾病30例,现对这30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驱虫药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作初步的探讨.

    作者:林文;詹成;吴明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水通道蛋白9研究进展

    组织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差异,提示水除了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转运外,还可能通过细胞膜上的某种水通道完成其主动转运.随着水通道蛋白家族分子结构、生理特性的阐明,水通道蛋白参与体内水平衡的调节机制,与疾病的关系被揭示.其水平测定作为判断水代谢障碍疾病发生、发展的指标,以及对水通道蛋白进行目的性修饰,将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水代谢障碍疾病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唐玲;胡长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压氧联合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重度CO中毒的疗效观察

    一氧化碳(CO)中毒是十分常见疾病.我们采用高压氧联合自血光量子治疗重度CO中毒,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烈普;王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尿潴留的分析及护理

    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尿溜留在精神科临床上较多见,为掌握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对26例尿潴留病人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护理病人,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从根本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作者:王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糖尿病病人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糖尿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研究糖尿病人与血脂检测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对118例健康人和81例糖尿病人用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试剂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牛晓美;周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8例临床分析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在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们于1994~2001年间收治的38例脊前动脉综合征病例总结如下:

    作者:杨海申;陈志荣;张玉静;谭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丘脑出血致Horner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丘脑出血占脑出血12%~24%,丘脑出血患者在神经眼科检查中有许多诊断价值的体征,丘脑出血致Horner综合征未见有文献报道,现将近年来诊治的18例加以总结报道.

    作者:杨平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特拉唑嗪胶囊与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目的目前国内外均重视长效降压药的降压治疗.比较氨氯地平片及特拉唑嗪胶囊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6例,氨氯地平组(A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53 5±1 7岁.特拉唑嗪组(B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平均54±2 5岁.A组单用氨氯地平片5 10mg,每晨1次口服,连服12周.B组单用特拉唑嗪2 4mg,每晚1次口服,连服12周.结果A组总有效率88 9%,B组总有效率90 4%.2组间比较有效率无差异性(P<0 05).2组对血脂代谢及血糖均有改善作用.不良反应轻.结论氨氯地平及特拉唑嗪均具有安全、方便、长效、不良反应少、病人顺从性好等优点,可作为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特别是伴有高血脂症及糖尿病病人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

    作者:刘华玲;孟健;冉华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误诊4例报告

    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是以起立时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表现,临床上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极易混淆.我们在急诊中曾误诊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燕柳;张永顺;周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中青年脑梗死1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2例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92例,高血压48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动脉炎9例,糖尿病6例,烟雾病2例,妊高征产后2例,头颈部外伤2例,肥胖63例,嗜烟60例,嗜酒62例,原因未明者38例,占23 5%.死亡8例,病死率4 9%,结论老年人脑梗死的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而中青年脑梗死的病因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由单一因素引起者47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者77例,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脑动脉炎是本组中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烟酒嗜好、肥胖等,脑源性死亡是中青年脑梗死致死的根本原因.早期积极控制其危险因素可望降低其发病率.

    作者:高绚照;赵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典型星形细胞瘤的CT诊断

    目的研究不典型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13例CT首次误诊,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的术前CT图像与临床表现.结果①13例星形细胞瘤,9例年龄>50岁,11例部位在大脑半球.②星形细胞瘤表现为低密度或带回状高密度灶;形态为楔形或圆形;无强化或带回状强化;瘤周水肿.结论定期追踪CT复查,应用多项指标综合分析,能够提高CT诊断不典型星形细胞瘤的准确率.

    作者:陈焱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腔导管做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与护理

    建立并维护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的基本条件.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并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是急诊血液净化的必备条件,如ARF(急性肾衰)、CRF(慢性肾衰)并肺水肿、左心衰、高钾血症及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等,往往需要行急诊血液净化治疗.我院急诊血液净化主要采用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腔导管做为临时血管通路.现将2001 01~2002 06在我院用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脉导管行急诊血液净化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唐勇;李佩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因其影响进食而引起营养不良;易发生误吸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所以,给予早期、科学的康复训练极为重要,同时辅以电疗等方法,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本文总结了我院80例延髓性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殷春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膈神经阻滞术治疗中枢性呃逆9例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45~78岁,平均54岁,均为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6例,颅内出血3例;7例见于急性期,2例见于恢复期,影响进食及休息,应用柿蒂疗法、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静注等治疗无效.

    作者:谢可仁;孙煜;卢现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与尼莫地平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疗效观察

    我院神经内科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有运;刘君梅;余振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带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手背岛状皮瓣修复拇、食指掌侧皮肤缺损

    近年来随着个体手工业发展,又不注重安全生产,手外伤呈明显增多趋势.我院1997 08~2002 08开始利用带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丛的手指岛状皮瓣修复拇指、食指掌侧缺损2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汪瑞东;汪爱群;李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