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苗;蒋建明
我院自2000-08~2002-03,在CT定位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6例,取得了一定疗效,且无1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桂平;唐荣菊;李光华;李爱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有效的治疗方法,1998-02~2001-04我院对出生后24h入院的中、重度HIE患儿应用纳洛酮治疗,并作随访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薛春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东菱迪夫(DF-521)治疗早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起病24h内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DF-521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对照组,治疗组首日静滴DF-521 10u,隔日用5u静滴,共用3次.结果:2周后进行疗效评分,治疗组总显效率83.3%,明显高于33.3%的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F-521具有系统调整凝血纤溶改善循环等多种作用,治疗早期脑梗死,尤其是超早期脑梗死疗效显著.
作者:高均合;刘洪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又称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IH),是一组病因不明,以体位性头痛为特征,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于0.686 kPa,并且除外脑脊液外漏、中毒、内分泌疾病、低血压、脱水等情况的一组临床较少见的疾病.该病预后良好.由Schaltenbrand于1938年首先报道.极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性头痛、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就我院1986~2001年所收治的11例SIH病人作一临床分析.
作者:李志平;谢向东;钱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科于1994-01~2001-01月间收治高热惊厥90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素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们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静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曾成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组38例(46只眼)视力损害严重,视野缺损多与生理盲点相连.眼底视盘边界模糊、水肿、渗出及出血,部分呈现视盘缺血苍白.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视盘及脉络膜充盈延迟,视盘低荧光.结果:经多种方法治疗,视力提高32只眼(69.6%),双眼视力相等14例,占36.8%;视野改善21只,双眼视野缺损一致26例,占68.4%.结论:常规治疗方法效果欠佳,应寻找早期预防、诊断的方法及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晓琳;董仰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小儿惊厥在临床上发病多突然,表现凶险,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甚至时间更长,有时反复发作,而且不经过适应处理和精心护理,相当一部分不能很快恢复,可形成惊厥持续状态.如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均可危及婴幼儿的生命或发生严重脑组织损伤,留下后遗症.因此对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尤为重要.现将我们经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急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焦启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院从1996-02~2000-11共收治小儿颅内出血52例,其中新生儿33例(63.5%),婴儿17例(32.7%),幼儿2例(3.8%).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继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穿枝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大脑半球白质和脑干缺血性病变.自从CT问世以来,经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越来越多,现将我院经头颅CT证实的308例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发病病因及危险因素.
作者:张丽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对6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运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32例与对照组(运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29例,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基本痊愈与总显效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近期疗效肯定.
作者:李忠;杨建中;李玉英;纪彦文;王著安;曾家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护理要点.治疗方法:降纤酶10U+生理盐水150ml,静滴,qd,连用3天,同时应用常规治疗.结果:700例使用降纤酶患者中有2例发生脑出血死亡,并出现针眼处渗血、牙龈出血等.结论:做好脑梗死患者使用降纤酶期间的护理,能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月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近年来,我们采用早期双鞘内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超;郭大峰;王东伟;亢慧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静脉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并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比较,应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脑梗死体积进行疗效评价,同时比较其血浆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观察其安全性.结果: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从治疗后3天即出现明显效果.在治疗7、14d的CT扫描治疗组的低密度缺血灶体积(10.45±2.24ml,8.16±1.81ml)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从总有效率比较显示:治疗组(82.50%)优于对照组(65.00%),有显著性差异(P=0.04).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P=0.03),D一二聚体升高(P<0.01);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映.结论:小剂量尿激酶静脉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郭月叶;刘乐喜;刘远洪;郭雅聪;牛好敏;张红菊;郝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研究对52例颅脑损伤后患者采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与同期采用常规治疗进行比较,观察疗效.
作者:刘宏伟;马红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赛莱乐治疗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45例,应用赛莱乐(盐酸丁咯地尔)200mg溶于生理盐水200ml静滴,10天一疗程.对照组40例,应用丹参注射液20ml溶于5%葡萄糖200ml静滴,10天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赛莱乐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症状
作者:彭小兰;赵静;严雯;吴惠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病例报告先证者Ⅲ2,女,32岁,2001年11月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于1990年起出现行走不稳、易跌,渐出现语言含糊不清,进食、饮水易呛咳,双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颤。就诊时症状明显,搀扶下勉强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靠家人。查体:站立不稳,双眼轻度水平性眼震,指鼻试验、轮替快复试验、跟膝胫试验、起坐试验、反跳试验均为阳性。无肌肉萎缩,肌力正常,肌张力增高,双侧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全身深浅感觉未见异常。头颅MRI:小脑萎缩。临床诊断: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作者:黄志东;顾承志;黄怀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自1998-08~2000-06使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燕;高亮;迟玉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脑血管病病人可因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咽后壁的随意运动受到影响,不会咀嚼,我们可针对其特点进行鼻饲,体会如下:
作者:黄艳玲;马丽影;张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近8年开展脑性瘫痪(脑瘫)综合治疗,采用穴位封闭为主,辅以功能训练及药物治疗,对收治的脑瘫患儿中的208例进行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丽萍;王秀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