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杏叶提取物对兔肝功能和氧化系统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毛慧洁;刘军;潘平;韩谷鸣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 肝脏功能, 自由基
摘要: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致兔肝脏功能损伤和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正常对照组(A)、损伤模型组(B)、药物Ⅰ组(C)、药物Ⅱ组(D),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四氯化碳(B、C、D),并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A、B)、银杏叶提取物(C、D),在4 h(A、B、C)、24h(D)心脏取血测定TP、ALB、AST、AKP四项肝功指标和活性氧、XOD二项自由基指标.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损伤模型组血AST、AKP、活性氧、XOD明显升高(P值分别《0.01、0.01、0.05、0.05),血TP、ALB无明显差异.2、药物Ⅰ组血AST、活性氧、XOD明显低于模型组(P值分别《0.01、0.05、0.05),血清、AKP无明显差异,药物Ⅱ组与药物Ⅰ组比较血AST、AKP有升高的趋势,但无明显差异.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保护肝脏功能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中国微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葛根素对血管内皮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血管内皮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不同浓度葛根素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后,用500 μmol/L过氧化氢造成细胞的过氧化损伤,MTT法判断细胞存活率并选用合适的药物浓度,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程度.结果未用过氧化氢处理的各组细胞拖尾率及彗星尾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加用过氧化氢后彗星百分率及彗星尾长显著增高(P《0.005);过氧化氢处理组之间拖尾率及彗星尾长有显著性差异,葛根素的两个剂量组的拖尾率和彗星尾长均明显低于对照+H2O2组(P《0.05).结论葛根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春玲;傅攀峰;李宏伟;张静;修瑞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本院收治的11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结果CNSL可发生于任何时期,但常发生在缓解期.主要症状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颅神经损害.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脊液(CSF)检查,CSF涂片可找到白血病幼稚细胞,治疗主要以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和颅脑脊髓照射为主.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发CNSL发生率高,病情危笃,预后差,临床应重视其预防和治疗.

    作者:徐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片对麻醉犬脑循环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片对麻醉犬脑循环的影响.方法股动脉插管,测量血压,分离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用电磁流量计进行测量.结果给药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流量增加.结论复方丹参片能增加脑血流,减少脑血管阻力,具有改善麻醉犬脑循环的作用.

    作者:喻斌;方泰惠;张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清SF、sTfR、sTfR/SF在诊断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清中铁蛋白(SF)及它们的比值(sTfR/SF)在鉴别诊断难治性贫血(RA)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34例难治性贫血与3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3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sTfR和SF并计算其比值.结果正常人、RA和CAA患者三组之间SF有显著性差异(P《0.05),sTfR有显著性差异(P《0.05).sTfR/SF:三组间及两两比较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CAA》正常人》RA.结论同时测定血清SF、sTfR尤其是计算sTfR/SF值在RA与CA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可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作者:卢志贤;程华莉;陈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鼠提睾肌动脉溶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为了较全面地评价溶栓治疗效果,本实验设计了一个既能观察血栓溶解过程,同时又能观察组织微循环状况的溶栓治疗动物模型.方法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作为靶血管,静脉注射血卟啉(1mg/kg)后,以紫外光(波长455nm)照射靶血管一定部位,通过光化学法制造血栓,血栓形成后10min输葡激酶(1mg/kg)静脉溶栓,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栓形成与溶解过程以及微循环血流状态,用显微摄像系统记录分析图像,并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组织的血流量,从而评价血栓的溶解效果及溶栓前后组织的微循环状态与血流灌注情况.结果两组的再通率及再通程度无统计学差别(P》0.05),而溶栓组的血栓溶解时间较对照组减低,统计学差别显著(P《0.05);血栓溶解后,组织血流量和微血流流速的恢复值均较正常时减少,统计学差别显著(P《0.05).结论葡激酶具有一定的促血栓溶解效果,主干血管血栓溶解后,该血管供应的下游组织在微循环灌注等方面并不能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通过此模型,既可以评价溶栓剂溶解血栓的效能,又可衡量溶栓后组织的再灌注情况.

    作者:张维;赵秀梅;刘育英;沈洪;朱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生长因子在冠脉侧枝循环建立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段的逐步更新,冠心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对于一些多支冠状动脉血管弥漫性病变、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的患者来说,现有的治疗方法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从大量的动物实验中发现一些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缺血心肌组织血管新生、加速侧枝循环建立的作用,有可能通过直接提高缺血区血供来改善心肌缺血,治疗性血管生成(therapeutic angio-genesis),就是指利用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发生及生长,这一全新的治疗理念正在由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而至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作者:蒋琳辉;江时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水浓缩回输后腔内注射白介素-2治疗顽固性癌性腹水

    原发性肝癌合并腹腔积液,尤其是肝癌合并有门静脉癌栓栓塞引起的顽固性腹水,是晚期肝癌较难处理的情况,也是当今尚未攻克的难题之一.我院从2000年起采用腹水浓缩回输后腔内注射白介素-2治疗顽固性癌性腹水15例,效果令人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严蔚春;陈卫;吕慧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将233名疑似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高分辨率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分组列出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等,同时随访其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结果233例患者有140例颈动脉超声阳性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0.8 mm(60.1%),233例中221例有随访结果,随访率为94.8%,随访时间为(21.29±6.26)月,有26例患者发生28件心脏事件,其发生与体重指数、不稳定性心绞痛、冠脉造影阳性、冠脉造影二支病变、冠脉造影三支病变、颈动脉超声阳性、颈动脉斑块正相关,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影响,显示颈动脉超声阳性与颈动脉超声阴性患者的心脏事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作者:徐欣;郑义通;徐默玲;杨承健;胡世文;曹佳宁;杨政杰;黄伟;陈骅;刘凤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兔肝功能和氧化系统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致兔肝脏功能损伤和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正常对照组(A)、损伤模型组(B)、药物Ⅰ组(C)、药物Ⅱ组(D),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四氯化碳(B、C、D),并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A、B)、银杏叶提取物(C、D),在4 h(A、B、C)、24h(D)心脏取血测定TP、ALB、AST、AKP四项肝功指标和活性氧、XOD二项自由基指标.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损伤模型组血AST、AKP、活性氧、XOD明显升高(P值分别《0.01、0.01、0.05、0.05),血TP、ALB无明显差异.2、药物Ⅰ组血AST、活性氧、XOD明显低于模型组(P值分别《0.01、0.05、0.05),血清、AKP无明显差异,药物Ⅱ组与药物Ⅰ组比较血AST、AKP有升高的趋势,但无明显差异.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保护肝脏功能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作者:毛慧洁;刘军;潘平;韩谷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螺内酯对马兜铃酸所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防治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所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方法大白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木通组、木通螺内酯组.在实验前及实验的第2、4周,分别从各组大鼠眼内眦静脉采血,测定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钾、血钠等生化指标以及Ⅲ型前胶原(PC Ⅲ)、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等放免指标,42d时从心脏直接采血复查上述各指标,而后处死动物取肾脏进行组织形态学及特殊染色检查.结果1、木通螺内酯组和木通组用药前后自身比较血生化、放免指标有统计学意义.2、木通螺内酯组和木通组用药后组间比较血生化、放免指标有统计学意义.3、木通螺内酯组和木通组用药后组间比较免疫组化指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醛固酮抑制对AA所致的慢性肾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2、在AA所致的慢性肾间质损伤时血电解质紊乱以钾、钠表现为明显,血氯和血钙变化不明显.3、血放免指标PC Ⅲ、HA、LN可以作为早期慢性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临床观察指标.

    作者:朱少铭;刘久波;陈林;李艳;姚俊霞;金朝霞;王作军;吴平勇;罗强;周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房颤并发脾梗死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75岁.因胸闷、心慌、气喘2年,加重1周入院.2年前患者出现胸闷、心慌、气喘,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此后每年发作1~2次,1周前患者又出现胸闷、心慌、气喘,夜间需高枕入睡,并有咳嗽、咳痰,尿量较前略有减少.心电图示:快速心房颤动,ST-T改变.查体:体温36.5℃,脉搏140次/min,呼吸27次/min,血压110/60mmHg.神志清楚,精神软,半卧位,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两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率149次/min,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

    作者:周辽军;陈景开;宗刚军;徐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CD41、CD62p和血小板数的变化

    以往研究显示血小板激活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2],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和特异性抗体对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表面CD41、CD62p的表达和血小板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韩书芝;平芬;赵景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测定在慢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患者大约有30%~40%可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被普遍认为是终末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的原因.肾小球肾炎是一组有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性的肾小球的免疫性疾病.本文旨在探讨sICAM-1在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辅助帮助.

    作者:朱华燕;孙钧铭;陈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1],以往发现在胚胎发育、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和凋亡以及视觉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3],其在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塑形方面发挥调节作用,目前的研究发现ATRA做为维甲酸受体(RARs)和维甲酸X受体(RXRs)的配体可诱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eowthfactor-2,bFGF)的产生,促使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发现其人工合成的衍生物4-HPR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史连国;金惠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P-选择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中P-选择素浓度,探讨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我科收治住院的CKD患者90例,其中男53名,女37名,平均年龄(41.4±18.1)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或临床确诊,且均符合CKD的诊断标准.此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血中P-选择素浓度检测采用ELISA方法.结果CKD患者血中P-选择素浓度(29.92±11.44)ng/ml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19.50±9.37)ng/ml(P《0.05).随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血中P-选择素水平又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其浓度与CKD分期呈明显负相关(r=-0.314,P《0.05).结论血中P-选择素可反映并可作为CKD辅助诊断与疾病进展评价指标,对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同;孙桂芝;赵亚鹏;陈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1],是其发生的初表现和导致其他后续改变的病理基础.随着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及其特异性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的结构及其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AGEs在血管通透性增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郭晓华;黄巧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非离子型血管造影剂临床应用毒副反应的观察分析

    CT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率,尤其对肿瘤病变通过微血管向周围组织侵犯和远处转移的诊断极有参考价值.但其副作用值得重视.我们观察3576例CT增强扫描病人发生副反应的防治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超敏感hAFP、CEA对消化系良恶性疾病诊断的评价

    目的用时间分辨荧光检测血循环中肿瘤标志物评价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检测245例消化系良恶性疾病患者和200例健康成人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hAFP)的水平.结果消化系恶性肿瘤组血清CEA(79.57±224.5)比消化系良性疾病组(4.03±4.6)明显升高(P《0.01)增加20倍;良性疾病组比健康对照组(2.24±1.22)低度升高《2倍.亚组分析CEA对结直肠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8.1%和60%.hAFP佳工作点诊断肝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和88%.肝癌病人hAFP明显升高(平均值》500 U/ml)比肝硬化组增加90倍,而肝硬化比健康人增加《6倍.结论时间分辨荧光检测血循环中的肿瘤标志物具有超敏感特性,增强hAFP和CEA对恶性肿瘤特别肝癌、结直肠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率,有助于消化系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骆燕;王文;李兰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成药清脂降黏颗粒对家兔高血脂和血液流变性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自制复方中成药清脂降黏颗粒(QZJLp)降低高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法复制高脂高黏模型,观察两种剂量(0.5 g,3次/日和1.0 g,3次/日)QZJLp治疗14 d和35 d后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和血液表观黏度(ηa)、血浆黏度(ηp)、红细胞电泳时间(EEt)、纤维蛋白原(Fib)和红细胞比容(Hct)等的变化.结果QZJLp治疗35 d能显著降低TG、LDL、Lp(a)、Fib、ηa、ηp,升高HDL,缩短EEt.结论QZJLp能同步地、有效地改善实验性高脂血症和高黏血症.

    作者:谢忠明;李发香;严翔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对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浆BNP浓度,将55例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n=2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nstable angina,UA组,n=30),分别测定症状发作6 h及24h的BNP,并和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①症状发作6 h内,BNP含量AMI组(60.10±17.10)μg/L和UA组(34.80±14.80)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60±1.70)μg/L(P《0.01).②症状发作24h,AMI组BNP(154.00±18.60)μg/L,UA组BNP(70.31±23.30)μr/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54±1.80,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升高与ACS有显著关系,并认为血浆BUN水平升高可作为ACS的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作者:李旭东;黄勇先;钱中良;陈益飞;任登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微循环杂志

中国微循环杂志

主管:江苏省科委

主办:江苏省微循环学临床应用实验培训中心(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国微循环学会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