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钉螺人工群体感染血吸虫时间的优化

熊春蓉;姚韵怡;杨坤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人工感染钉螺, 感染率, 尾蚴
摘要:目的 探讨钉螺人工群体感染血吸虫的优化时间.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感染钉螺2、3、4h 3组,观察感染60 ~ 120 d后各组钉螺死亡率、钉螺感染率及尾蚴获得量,分析各组3个指标的差异,以钉螺死亡率相对低、钉螺感染率和尾蚴获得量相对高的钉螺感染时间为优时间.结果 3h感染组60 d的钉螺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钉螺死亡率低于其他组(P<0.05),60 ~ 120 d的尾蚴获得量显著高于2h感染组(P< 0.05),与4h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室条件下,血吸虫毛蚴人工群体感染钉螺3h为相对优化的感染时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江苏省江都区沿江洲滩吸沙填埋消除钉螺效果

    目的 评价长江下游江滩吸沙填埋灭螺效果.方法 选择江苏省江都区沿江吸沙填埋项目为调查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和现场调查方法,观察吸沙填埋后钉螺面积变化.结果 共调查江都区沿江吸沙填埋项目11个,吸沙填埋后钉螺面积下降了93.73%.结论 沿江地区吸沙填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钉螺控制方法,可结合经济建设和开发项目推广应用.

    作者:黄永军;汤洪萍;杭德荣;佘广松;朱锡广;黄轶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螺威”植物杀螺剂现场灭螺效果研究与示范Ⅳ安徽省东至县江滩现场灭螺效果

    目的 评价植物杀螺剂4%螺威粉剂(TDS)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滩环境的现场灭螺效果,为大规模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东至县选择一条垸内沟渠和一片江滩,分别采用2.5 g/m3和5 g/m2 TDS进行浸杀法和喷洒法灭螺试验,以2 g/m3和2 g/m2 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WPN)为对照进行对比观察,统计分析不同环境、不同药物的现场杀螺效果,并对两种药物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浸杀1、2、3d和7d后,TDS组与WPN组钉螺死亡率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灭螺后7 d TDS和WPN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4.62%和99.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0,P>0.05).喷洒灭螺1、3、7d和15d后,TDS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0.82%、79.75%、85.11%和91.65%,WPN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7.71%、84.27%、91.90%和95.58%,两组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每100 m2面积喷洒灭螺,TDS和WPN所需费用分别为316.71元和309.71元,TDS灭螺单位成本略高于WPN.结论 TDS在长江中下游江滩现场杀螺的效果已达到国家农业部天然源杀螺剂现场评价要求,需在未来大规模现场试验中对其成本-效果开展进一步评价.

    作者:舒发;陈胜友;解卫平;周平;孙乐平;贾铁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新模式预防鄱阳湖区工程人员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目的 了解健康教育对预防鄱阳湖工程建设人员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探索预防感染血吸虫的新模式.方法 以鄱阳湖区德昌高速公路的施工人员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健康教育+防护技能培训”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对干预前后上述2组的血防知识知晓率、接触疫水率和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干预前后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是7.96%和96.39%,干预后较干预前提高了91.74%;接触疫水率分别为100%和1.77%,干预后显著下降;有防护行为率从0提高到100%;干预后实验组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例.上述指标对照组均无变化.结论 应用“健康教育+防护技能培训”模式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外来工程施工人员感染血吸虫.

    作者:吴国胜;洪献林;胡卓辉;许胜文;付国兰;胡神助;胡明文;范云龙;李小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并门静脉海绵样变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对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附属湘岳医院18例晚期血吸虫病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患者先行内镜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后因再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别于术后32、40个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随访6~ 72个月,未再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适用于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治疗.

    作者:罗凤球;刘佳新;潘舸;王鹏;丁国建;邓维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吸虫尾蚴侵染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尾蚴穿透宿主皮肤是血吸虫成功感染终宿主的第一步.尾蚴钻腺分泌的蛋白酶在穿透宿主皮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血吸虫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括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内的尾蚴分泌蛋白酶上.已有研究表明,曼氏血吸虫主要靠尾蚴分泌的弹性蛋白酶穿透宿主皮肤,日本血吸虫则主要利用组织蛋白酶B2侵入宿主体内.尾蚴入侵分子机制的阐明有助于新型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和药物靶点的发现.

    作者:杜晓峰;鞠川;胡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广州市花都区儿童蛲虫感染分布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市花都区儿童蛲虫感染及分布现状,为蛲虫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在全区所有乡(镇、街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24所幼儿园和小学作为调查点.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每点调查10岁以下儿童200人以上.采用问卷方式进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在每所幼儿园调查家长、学校调查学生各50名以上.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9-12月共检查9 777人,检出蛲虫感染者760人,感染率为7.77%.以学校为单位感染率高的达33.82% (69/204).城区儿童蛲虫感染率为4.63%(195/4 213),乡镇儿童感染率为10.15%(760/5 546)(x2=102.126,P<0.01).学龄前儿童感染率为3.51%(170/4 840),10岁以下小学生感染率为11.95%(590/4 973),后者是前者的3.4倍(x2=242.732,P< 0.01).男、女性儿童感染率分别为7.44%(412/5 537)和8.21%(348/4 240)(x2=1.969,P> 0.05).相关因素调查显示,卫生环境条件、卫生设施及管理制度、家庭及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总体上幼儿园要优于小学、城区优于乡(镇).结论 花都区儿童蛲虫感染率仍较高,今后防控重点应放在乡(镇)和城区一些环境条件和卫生设施较差的学校.

    作者:安耀武;庞新莉;刘杰兵;黄少玉;李凯;邓卓晖;阮彩文;刘小宁;任文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吸虫中间宿主螺类淋巴细胞形态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螺类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对血吸虫病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域的螺类对血吸虫具有不同的易感性,这可能与螺体内淋巴细胞的不同有关.螺类淋巴细胞的分类尚未有统一标准,通常按淋巴细胞胞内有无颗粒分为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颗粒细胞在免疫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透明细胞的免疫作用较小.此外,螺类组织分泌的可溶性因子也有可能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郑盛邦;周艺彪;姜庆五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植物杀螺剂“螺威”高原山区灭螺效果

    目的 评价植物杀螺剂4%螺威粉剂(TDS)在云南高原山区的灭螺效果.方法 在云南省鹤庆县选择沟渠和草地,采用2.5 g/m3和5 g/m2 TDS开展浸杀和喷洒试验,同时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不同环境、时间的杀螺效果.结果 浸杀后24、48、72 h,TDS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0.67%、87.33%、98.67%,WPN组分别为77.33%、96.67%、100.00%,浸杀后24、72 h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4h =1.73,x272h =2.01,P均>0.05);浸杀后7d,TDS组活螺框出现率和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0.00%和93.08%,WPN组分别为13.33%和95.7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出j现率-2.27,x2死亡率=0.94,P均>0.05).喷洒灭螺后1、3、7、15d,随时间延长两组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逐渐下降,钉螺死亡率逐渐增高,但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喷洒后15 d,TDS组活螺框出现率和校正钉螺死亡率分别为15.00%和87.39%,WPN组分别为16.67%和89.32%.结论 TDS在云南高原山区现场灭螺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黄宁波;李炳桂;李文豹;冯锡光;熊孟韬;李亮;母亮先;田淑惠;李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关于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产生了新认识.作者认为,寄生虫病防治应从科学和人类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更新传统的寄生虫病防治就是消灭寄生虫/传播媒介的观点,要重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在尊重寄生虫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社会、经济和文化在寄生虫病防治中的主导作用,走可持续发展、绿色防治寄生虫病之路.

    作者:赵琴平;董惠芬;蒋明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992-2012年汕头市疟疾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汕头地区疟疾流行特点、规律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1992-2012年汕头市疟疾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2-2012年汕头市共报告疟疾556例,年均发病率为0.056/万;2003年后,未出现疟疾继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疟疾病例男女性别比例为3.34∶1,主要集中在15~ 45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82.73%.农民(含农民工)和工人发病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9.21%和18.35%;个别年份某些人群的发病人数超过农民、工人的发病人数.结论 汕头市每年仍有一定疟疾病例报告,必须继续加强防控与监测措施.

    作者:陈军华;黄建云;陈宏辉;庄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提高寄生虫病技能竞赛成绩的体会

    通过对参加的几次全国及省级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进行回顾,总结不断提升寄生虫病检测技能、提高竞赛成绩的体会.

    作者:陈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 研制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方法 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研究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组成成份、制备方法及程序,并对研制的试剂盒进行诊断效果评价.结果 研制的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检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敏感性为94.49%,检测健康人群特异性为97.14%,Youden指数为0.92;与并殖吸虫和旋毛虫病患者血清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5.00%和10.00%.与市售日本裂体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法)和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平行检测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抗体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3.06%和92.25%.结论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适合疫区现场血吸虫病筛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姜唯声;陈年高;黄美娇;兰炜明;谢曙英;吴俊;曾小军;林丹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云南大理亚洲带绦虫孕节内虫卵数量观察

    目的 观察亚洲带绦虫成虫孕节内虫卵数量.方法 对2条亚洲带绦虫成虫孕节末端20个孕节片以1%胃蛋白酶法消化,收集虫卵,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结果 2条亚洲带绦虫每节成熟孕节内虫卵数量不等,一个孕节内含虫卵数量多达132 500个,少44 180个,不同虫体孕节内虫卵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7,P=0.003).结论 亚洲带绦虫成虫成熟孕节内虫卵数量存在差异.

    作者:李天美;方文;刘宏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永嘉县淡水溪蟹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率动态分析

    目的 了解永嘉县各流行区淡水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的变化并探讨其原因.方法 实地考察永嘉县各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采集淡水溪蟹进行囊蚴分离,计算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并与历史调查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结果 与1980年比较,老流行区平均囊蚴感染率由59.71%下降至21.50%,感染度由1.09个/g下降至0.23个/g,两者均有大幅度下降(P均<0.05).感染指数(i)明显下降,其中鹤盛村由4.05降为0.01,五尺村由37.90降为2.91,大若岩风景区由5.85降为0.03(P均<0.01).消失流行区2个,新增四海山和大岙乡孙山村2个流行区.其中大岙乡孙山村囊蚴感染率为100%,感染度21.30个/g,感染指数为3 402.68,为超高度疫源地.结论 永嘉县淡水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已明显下降,但仍有新发超高度疫源地的存在,需引起警惕,防止卫氏并殖吸虫病在局部地区复燃.

    作者:周腾坚;陈海强;洪加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长江下游3省湖北钉螺不同地理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目的 对长江下游江西、安徽和江苏3省湖北钉螺的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以探讨rDNA-ITS分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3省9个种群的钉螺样本,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性扩增rDNA-ITS基因并克隆测序,统计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遗传距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参数,利用单倍型构建家系网络图.结果 9个种群共获得有效序列93条,检测到7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88和0.012 88,表明钉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016~0.0023,显示钉螺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家系网络图显示所有单倍型虽可形成3个主要的家系分支,但各地理种群在家系网络图中无明显分化.结论 长江下游江西、安徽和江苏3省沿长江分布的湖北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个体间,群体间未形成明显的遗传分化.rDNA-ITS分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崔斌;霍志萍;杨坤;张丽;杨频;尤平;李石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云南省南涧县高山峡谷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目的 了解云南省高山峡谷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及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南涧县选择2个典型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村,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螺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结合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调查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调查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应用夜笼法和夜夹法捕捉居民区及周围农耕区有螺环境中的野生小动物,采用解剖法结合粪孵法检查野生小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居民区周围或家畜活动频繁的有螺环境调查野粪分布和污染,采用孵化法检查野粪血吸虫阳性情况,计算野粪污染指数.结果 2个村共调查533.56 hm2,查出钉螺面积16.52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1.03%,钉螺密度为0.07只/0.1 m2,未查出感染性钉螺;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61%,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牛血吸虫感染率为0.90%,马属动物感染率为0.62%,其他家畜未检出阳性;共捕获以鼠类为主的野生小动物57只,未检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小动物.共检获6种野粪,分别为人粪、牛粪、马属动物粪、羊粪、猪粪和犬粪,密度以牛粪、马属动物粪和犬粪相对较高,分别为7.2、4.3堆/hm2和2.1堆/hm2.查出阳性野粪6份,其中牛粪3份,阳性率为2.27%(3/132);马属动物粪2份,阳性率为2.63% (2/76);犬粪1份,阳性率为3.70%(1/27),牛、马属动物和犬粪相对污染指数分别为80.68%、15.89%和3.43%.结论 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云南省高山峡谷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仍然存在,牛仍是主要的传染源,马属动物和犬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和监测力度,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和管理措施,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

    作者:邵宗体;冯锡光;熊孟韬;吴明寿;张云;杨猛贤;左继茂;沈美芬;孙佳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目的 掌握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根据《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荆州市64个监测点居民平均感染率为1.48%,5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较高,未出现急性感染病例;晚期病人共170例;耕牛平均感染率为1.38%.有螺面积为3 034.03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为25.66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74只/0.1 m2,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6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08%.结论 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但耕牛感染率较高,须加大防治力度.

    作者:别文涛;郑增旺;袁梅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玉山县岩瑞镇学校健康教育干预效果

    目的 评价学校“奖惩激励+现身说法+教师参与”血防健康教育模式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玉山县岩瑞镇宅前小学,采用“奖惩激励+现身说法+教师参与”的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学生血防知识、血防态度和行为以及血吸虫感染情况的变化.结果 204名目标学生在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第1、2年,血防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26.47%提高到86.76%和99.51%,血防态度正确率由17.04%提高到73.04%和100%,疫水接触频率由干预前的83.33%下降到26.96%和0,血吸虫感染率由2.94%下降到0.49%和0.结论 学校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奖惩激励+现身说法+教师参与”的干预模式是控制学生血吸虫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星;陈饶生;郑德仁;李坚仁;程小波;敖剑秋;刘和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宿迁地区32例恙虫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宿迁地区恙虫病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宿迁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近2年来诊治的32例恙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恙虫病在每年8-11月高发,32例患者均有野外草地等接触史,均有高热及恙螨叮咬处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其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肝损害(93.75%),14例有肺部损害(43.75%),9例有心脏损害(28.13%),6例有肾损害(18.75%),1例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3.1%);变形杆菌OX2和OX19均阴性,OXK凝集反应仅6例阳性(18.75%).32例病例首诊误诊24例,误诊率高达75%.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为96.88%,仅1例死亡,病死率为3.13%.结论 恙虫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合并肝损害常见,但是外斐氏试验结果对本地区恙虫病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临床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要对该病充分认识,对不明原因发热伴肝损害的患者,应考虑恙虫病的可能,减少误诊.

    作者:孙明;汪东亮;赵春云;陈秋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钉螺人工群体感染血吸虫时间的优化

    目的 探讨钉螺人工群体感染血吸虫的优化时间.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感染钉螺2、3、4h 3组,观察感染60 ~ 120 d后各组钉螺死亡率、钉螺感染率及尾蚴获得量,分析各组3个指标的差异,以钉螺死亡率相对低、钉螺感染率和尾蚴获得量相对高的钉螺感染时间为优时间.结果 3h感染组60 d的钉螺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钉螺死亡率低于其他组(P<0.05),60 ~ 120 d的尾蚴获得量显著高于2h感染组(P< 0.05),与4h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室条件下,血吸虫毛蚴人工群体感染钉螺3h为相对优化的感染时间.

    作者:熊春蓉;姚韵怡;杨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