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员;胡广汉;谢兴福;熊勇;陈应平;葛军;刘美珍;万方杏;王琪;邱凌;张晶
目的 比较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吡喹酮敏感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感染性钉螺,分离尾蚴,以40条各虫株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为6组,5个用药组分别一次灌服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对照组小鼠灌服2.5% Cremophor EL溶液.所有小鼠于感染后50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统计虫负荷和减虫率,计算并比较不同分离株血吸虫的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结果 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灌胃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10.37% ~ 19.81%、23.22%~ 33.09%、39.25% ~ 49.61%、62.87%~ 74.44%和91.26% ~ 98.09%.经不同剂量吡喹酮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株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为134.1~186.7 mg/kg,但各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血吸虫吡喹酮ED50值作为定量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血吸虫种群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作者:汪伟;李洪军;梁幼生;曲国立;李幼子;邢云天;钱科;贾悦;杨振坤;王飞;戴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蛔虫感染调查中粪检与驱虫结果的关系.方法 选择江西省南昌县塘南乡张溪村为试点,采用Kato-Katz法粪检,双羟萘噻嘧啶化疗驱虫后收集虫体,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检测1019名村民,人群实际蛔虫感染率为30.23%,其中粪检阳性率为20.41%,淘虫阳性率为23.75%.淘虫阳性感染者平均虫荷2.64条,虫荷数高的感染者所占比例较低.感染者虫荷数越多,检出虫卵的概率越高,当感染者寄生7条以上蛔虫,虫卵检出率为100%.粪检虫卵假阴性者中,感染雄虫者占61.00%,感染雌虫幼虫并有或无雄虫者占7.00%,感染成熟雌虫者占32.00%.人群粪检虫卵漏检率为32.47%.其中,因不排虫卵(生物学)漏检率为22.08%,Kato-Katz法(方法学)漏检率为10.39%.结论 人群蛔虫感染调查中粪检阳性率较实际感染率偏低,粪检虫卵检出率与感染虫荷数有关.
作者:姜唯声;曾小军;李华忠;陈颖丹;洪献林;胡神助;兰炜明;陈奕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血吸虫童虫是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重要靶标,包括皮肤型、肺型和肝门型童虫.宿主分子对童虫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童虫生长发育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信号转导、性别发育及凋亡等.肌动蛋白、组织蛋白酶、烯醇化酶和葡萄糖基转移酶等分子为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分子.本文对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唐春莲;董惠芬;蒋明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T细胞活化除需要T细胞抗原受体传导的第一信号外,还需要协同刺激分子传导的第二信号.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血吸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协同刺激信号分别进行介绍.
作者:高雅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扬州市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及探讨可行性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疫情统计、流行病学调查、随访调查等方法,对扬州市江都区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和劳务输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都区共网络直报输入性恶性疟46例,均为赴非洲劳务输出人员,年龄多在30~ 49岁,其中28例在国外发病,29例集中于某劳务输出公司.调查各类回国人员444人,确诊恶性疟24例.结论 要做好输入性恶性疟防控工作,必须加强劳务输出市场规范管理和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健康教育.
作者:朱锡广;佘广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江陵县3个流行村实施以机代牛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 选择江陵县金旗、玉古、花章等3个已实施以机代牛的血吸虫病流行村,比较其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人、畜和钉螺感染情况,并采用问卷形式对居民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金旗、玉古、花章等3个流行村2009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87%、2.72%、2.89%;2010年实施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2011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至0.67%、1.91%、1.75%,下降幅度分别为29.78%、64.17%、39.45%;完全淘汰耕牛的金旗村和玉古村2011年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花章村2011年仍有耕牛35头,未发现耕牛感染,但感染性钉螺面积为0.52 hm2.3个村群众对以机代牛措施的满意度达89.21%.结论 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但以机代牛政策后期的落实还有赖于必要的配套措施.
作者:张瑕;张华明;刘雄;刘军;彭孝武;曹淳力;李石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2007-2009年,丹棱县采用以健康教育、药物驱虫和改水改厕为主的综合防治模式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至2009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由2006年基线调查时的57.12%降至10.06%.
作者:姚琴;唐猛;田洪春;毛平;刘常华;李汉刚;郑德福;范建儒;谢红;钟波;朱会彬;邱东川;黄义;骆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小学生血防知识与干预效果.方法 应用血防教材、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盒、血防文具袋、血防圆珠笔、学生血防知识系列挂图和血防课程表等6种血防信息材料传播血防信息,并评价传播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正确率、血防信念拥有率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干预后实验组分别由12.88%、6.82%、3.79%提高到97.64%、62.20%、7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学生血防知识系列挂图与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盒为目标受众乐于接受的传播材料.结论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学生血防健康教育效果较好.
作者:黄体员;胡广汉;谢兴福;熊勇;陈应平;葛军;刘美珍;万方杏;王琪;邱凌;张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MNSC)在云南省山区现场的灭螺效果.方法 在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钉螺环境的玉米地和沟道,采用机械喷洒和喷壶喷洒灭螺,每种环境每种方法分MNSC和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2组.机械喷洒剂量6g/m2,1次完成;喷壶喷洒每次剂量2 g/m2,3次,每次间隔7d,总量6g/m2.结果 机械喷洒灭螺后7、15、30 d,玉米地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88.68%~ 92.88%,WPN组为89.86%~ 90.32%,沟道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89.97%~94.46%,WPN组为90.08% ~ 96.74%,灭螺前和灭螺后2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喷壶灭螺后7、15、30 d,玉米地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66.14% ~ 89.11%,WPN组为78.40%~ 91.22%,沟道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84.13% ~ 94.27%,WPN组为85.81% ~ 95.26%,2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在云南省山区现场灭螺效果较好.
作者:李炳桂;李文豹;冯锡光;董毅;吴明寿;邵宗体;母亮先;田淑惠;李萍;高丽萍;熊康;董兴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05-2010年江苏省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掌握各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江苏省设立8个监测点,开展病情、螺情等疫情纵向观察.结果 2005-2010年8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血检阳性率、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9.04%和0.22%下降至2010年的4.34%和0.02%,下降率分别为51.99%和90.91%;农民、渔民和商业服务等职业人群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学生感染度相对较高,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者.共调查7466.46 hm2环境,分别查出钉螺与感染螺面积2213.98 hm2和247.91 hm2,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2010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总体钉螺面积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江苏省居民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对钉螺和传染源的监测和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杨坤;杨国静;洪青标;黄轶昕;孙乐平;高扬;高原;张联恒;杨坚波;朱宏儒;梁幼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1990-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渠道钉螺消长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990-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查灭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1990年相比,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渠道钉螺面积下降31.05%,钉螺密度下降92.08%,钉螺感染率下降87.69%.结论 四湖地区潜江市20年间渠道主要螺情指标有所下降,其原因与开展药物和工程灭螺、洪涝灾害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作者:肖秀兰;程玉萍;徐乾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云南省高原山区抑螺防病林农林复合模式的综合效果.方法 选择云南省洱源县“兴林抑螺综合试验示范区”三营自然村,在核桃抑螺防病林设林下间种苜蓿、青菜、蚕豆、大蒜、莴苣、芹菜、大葱、小麦各实验组,无间种为对照组.监测各组林分生长、钉螺变化情况,调查农户短期经济收入,分析综合效益.结果 抑螺防病林进行农林复合后,林分生长好于单一林分;林下间作苜蓿组活螺框出现率为3.33%,活螺密度0.04只/0.1 m2,两者下降率均为50.00%,其他各组未查到钉螺;实验组与对照比较,可使农民增收900~6800元/(667 m2·年).结论 云南高原山区核桃抑螺防病林下间作具有明显的抑螺效果,可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作者:张春华;唐国勇;刘方炎;李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难治性腹水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将符合晚期血吸虫病难治性腹水诊断标准的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白蛋白冲击治疗组、大剂量利尿剂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分别按各组所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每天观察腹围、尿量、体重变化,每周复查一次B超、肝功能、肾功能,观察腹水、A/G、肾功能变化情况.疗程结束后,按显效、有效、无效标准,统计各治疗组间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和百分率.结果 在总有效率、复发率、A/G升高率和肾功能改善方面,白蛋白组、综合组均优于常规组、利尿剂组(P均<0.01),且白蛋白组和综合组之间、利尿剂组与常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在病例死亡率上,综合组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结论 综合考虑总有效率、复发与死亡、A/G与肾功能变化、治疗成本等因素,综合组疗效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焕然;黎明;魏东平;朱继军;杨建兵;冯贤辉;丁炜;周如柏;陆国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在云南省高原平坝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6-2011年选择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孝廉村和康福村,实施健康教育、查治病、粪水管理、禁牧、查灭螺等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沟渠硬化、水产养殖等项目,实施环境改造消灭钉螺.结果 2008年以来孝廉村未发现血吸虫病人和病畜;2006年后康福村未发现血吸虫病人,2008年后未发现病畜.2011年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高密度与2006年比较,孝廉村分别下降了69.99%、81.86%、88.86%、89.71%、57.95%;康福村分别下降了27.65%、1.11%、94.71%、92.16%、88.00%.2006、2007年阳性钉螺面积占有螺面积比例,孝廉村分别为68.91%、69.13%;康福村分别为61.73%、43.24%.2008年后2村均未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通过实施综合治理措施,云南省高原平坝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者:陈绍荣;李炳桂;李文豹;罗家军;母亮先;田淑惠;李萍;刘榆华;杨慧;王尚位;马俊华;殷关麟;杨忠;方文;陈凤;罗秉荣;李科荣;段玉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南京市浦口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浦口区2004-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以及防治措施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趋势.结果 2011年全区钉螺面积383.11 hm2,阳性钉螺面积为0,有螺条块数15个,均较200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04-2011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浦口区血吸虫病疫情呈低度流行态势,防治措施有效.
作者:尤俊;万立新;任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和《血吸虫病预防控制规范》开展监测工作,统计2001-2010年荆门市钉螺面积和人、畜感染率等指标,分析变化情况.结果 钉螺面积在2年后反弹,2003年达到1135.45 hm2,后逐步上升至1700 hm2.人、畜感染率在3年后回升,2004年分别达到3.19%和8.6%,形成峰值后逐步下降.结论 荆门市仍要继续实施血吸虫病分类防治、综合治理,并加强交界地区联防联控、流动人畜管理等措施.
作者:陆静;丁兆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九江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九江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表、年报表及有关螺情、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果 截至2011年底,全市现有血吸虫病人34974人,其中晚期病人2326人(当年发现106人),未发现急性感染病人.全市实有钉螺面积24454.78 hm2,其中湖沼地区23045.70 hm2,山丘型地区1409.08 hm2,分别占总有螺面积的94.24%和5.76%.全市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现有存栏耕牛25601头,较2010年增加0.60%;耕牛血吸虫感染率(0.97%)较2010年(3.52%)明显下降,全市耕牛化疗覆盖率(76.00%)较2010年(50.85%)明显提高(P<0.05).结论 九江市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地区疫情仍然维持在一定水平;家畜数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仍然存在.大力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是实现血吸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目标的治本之策.
作者:顾石林;秦兵;陈春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甲硝唑缓释药,提高甲硝唑水溶性和缓释效果.方法 通过超声法用海藻酸钠包裹甲硝唑,制备甲硝唑缓释药,以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和扫描电镜表征该缓释药理化结构,根据国标测定其溶解度,并用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合率和缓释效果.结果 本实验制得了一种甲硝唑缓释药,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佳反应条件为:物料摩尔比3∶1、反应功率400W、反应时间200 s.通过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确证该包合物为海藻酸钠包裹甲硝唑的产物.该缓释药溶解度可达18.99 mg/ml,体外释放结果表明12h内甲硝唑的释放量达40%.结论 用海藻酸钠包裹甲硝唑,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甲硝唑缓释药.
作者:张伟;陈强;孙小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克隆表达细粒棘球绦虫烯醇酶(EgEno)基因,并对其免疫诊断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从细粒棘球绦虫cDNA中扩增目的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转化E.coliBL21 (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鉴定;采用细粒棘球蚴病及其他几种寄生虫病患者的血清和健康人血清,通过ELISA法评价重组EgEno抗原的免疫诊断效果.结果 重组质粒pET28a-EgEno构建成功.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在E.coliBL21 (DE3)中获得高效表达,重组蛋白EgEno相对分子量约为50 kDa,可被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识别.EgEno对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免疫诊断敏感性为81.25%.结论 克隆出细粒棘球绦虫EgEno基因并在E.coliBL21(DE3)中表达,重组EgEno对细粒棘球蚴病有较好的免疫诊断价值.
作者:王莹;张璟;袁忠英;周何军;沈玉娟;徐馀信;王燕娟;伍卫平;曹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星子县渚溪村近年血吸虫病控制效果.方法 2005-2010年调查渚溪村人群的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耕牛感染率,钉螺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采用趋势检验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动态趋势.结果 人群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均呈波动状态(Z=3.35,P=0.0008),以农民和学生感染为主.2005-2010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31%、3.23%、2.94%、3.33%、4.44%、2.15%.活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星子县渚溪村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良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姜秋林;陶波;翟敏玲;王金明;王增亮;姚保栋;张志杰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