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石林;秦兵;陈春河
目的 观察土源性线虫病控制后期群体化疗效果,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6个村分成目标化疗、选择性化疗和对照3个组,通过连续3年的观察,比较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感染度和再感染情况,评价化疗效果.结果 选择性化疗、目标化疗和对照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化疗干预后比干预前分别下降85.94%、43.10%和20.87%;目标化疗组因部分重点人群菜地施用新鲜人粪致钩虫感染率高,影响了化疗效果;再感染率是新感染率的16.65倍.结论 在土源性线虫病控制后期化疗干预仍有效果,但加强粪肥使用管理、开展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更为重要.
作者:曹汉钧;金小林;徐祥珍;江文才;沈明学;梅火根;高金兵;邰鸿奎;李叶芳;杜松如;李永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和《血吸虫病预防控制规范》开展监测工作,统计2001-2010年荆门市钉螺面积和人、畜感染率等指标,分析变化情况.结果 钉螺面积在2年后反弹,2003年达到1135.45 hm2,后逐步上升至1700 hm2.人、畜感染率在3年后回升,2004年分别达到3.19%和8.6%,形成峰值后逐步下降.结论 荆门市仍要继续实施血吸虫病分类防治、综合治理,并加强交界地区联防联控、流动人畜管理等措施.
作者:陆静;丁兆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植物提取液“防蚴灵”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湖北省3个行政村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的村民作为研究对象,将接触疫水前涂擦“防蚴灵”的村民作为Ⅰ组,未涂擦“防蚴灵”的村民作为Ⅱ组,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血检和粪检以了解其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疫水接触方式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Ⅰ组159人,血检阳性率3.14%,粪检阳性率1.87%,Ⅱ组人员血检阳性率9.30%,粪检阳性率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Ⅰ组中完全涂擦“防蚴灵”110人,血检阳性率0.91%,粪检结果阳性率为0,不完全涂擦“防蚴灵”42人,血检阳性率8.16%,粪检阳性率为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防蚴灵”预防血吸虫感染效果明显;接触疫水前涂擦“防蚴灵”不完全可能是涂擦防护剂但仍出现人员感染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圣贤;施佳敏;曹慕民;代凌峰;戴裕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难治性腹水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将符合晚期血吸虫病难治性腹水诊断标准的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白蛋白冲击治疗组、大剂量利尿剂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分别按各组所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每天观察腹围、尿量、体重变化,每周复查一次B超、肝功能、肾功能,观察腹水、A/G、肾功能变化情况.疗程结束后,按显效、有效、无效标准,统计各治疗组间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和百分率.结果 在总有效率、复发率、A/G升高率和肾功能改善方面,白蛋白组、综合组均优于常规组、利尿剂组(P均<0.01),且白蛋白组和综合组之间、利尿剂组与常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在病例死亡率上,综合组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结论 综合考虑总有效率、复发与死亡、A/G与肾功能变化、治疗成本等因素,综合组疗效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焕然;黎明;魏东平;朱继军;杨建兵;冯贤辉;丁炜;周如柏;陆国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甲硝唑缓释药,提高甲硝唑水溶性和缓释效果.方法 通过超声法用海藻酸钠包裹甲硝唑,制备甲硝唑缓释药,以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和扫描电镜表征该缓释药理化结构,根据国标测定其溶解度,并用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合率和缓释效果.结果 本实验制得了一种甲硝唑缓释药,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佳反应条件为:物料摩尔比3∶1、反应功率400W、反应时间200 s.通过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确证该包合物为海藻酸钠包裹甲硝唑的产物.该缓释药溶解度可达18.99 mg/ml,体外释放结果表明12h内甲硝唑的释放量达40%.结论 用海藻酸钠包裹甲硝唑,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甲硝唑缓释药.
作者:张伟;陈强;孙小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泰州市历史有螺环境和改造情况,评估钉螺控制现状.方法 查阅历史资料,调查历史有螺环境,进行历史有螺环境分布情况分析.结果 全市历史有螺环境7822个,面积4252.98 hm2.历史有螺环境Ⅰ、Ⅱ、Ⅲ、Ⅳ类分别占总环境数的28.3%、2.4%、19.4%、49.9%.现有钉螺环境2个,面积3.60 hm2.结论 泰州市螺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大部分历史有螺环境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须继续监测.
作者:周红卫;贺玉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克隆表达细粒棘球绦虫烯醇酶(EgEno)基因,并对其免疫诊断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从细粒棘球绦虫cDNA中扩增目的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转化E.coliBL21 (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鉴定;采用细粒棘球蚴病及其他几种寄生虫病患者的血清和健康人血清,通过ELISA法评价重组EgEno抗原的免疫诊断效果.结果 重组质粒pET28a-EgEno构建成功.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在E.coliBL21 (DE3)中获得高效表达,重组蛋白EgEno相对分子量约为50 kDa,可被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识别.EgEno对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免疫诊断敏感性为81.25%.结论 克隆出细粒棘球绦虫EgEno基因并在E.coliBL21(DE3)中表达,重组EgEno对细粒棘球蚴病有较好的免疫诊断价值.
作者:王莹;张璟;袁忠英;周何军;沈玉娟;徐馀信;王燕娟;伍卫平;曹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蛔虫感染调查中粪检与驱虫结果的关系.方法 选择江西省南昌县塘南乡张溪村为试点,采用Kato-Katz法粪检,双羟萘噻嘧啶化疗驱虫后收集虫体,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检测1019名村民,人群实际蛔虫感染率为30.23%,其中粪检阳性率为20.41%,淘虫阳性率为23.75%.淘虫阳性感染者平均虫荷2.64条,虫荷数高的感染者所占比例较低.感染者虫荷数越多,检出虫卵的概率越高,当感染者寄生7条以上蛔虫,虫卵检出率为100%.粪检虫卵假阴性者中,感染雄虫者占61.00%,感染雌虫幼虫并有或无雄虫者占7.00%,感染成熟雌虫者占32.00%.人群粪检虫卵漏检率为32.47%.其中,因不排虫卵(生物学)漏检率为22.08%,Kato-Katz法(方法学)漏检率为10.39%.结论 人群蛔虫感染调查中粪检阳性率较实际感染率偏低,粪检虫卵检出率与感染虫荷数有关.
作者:姜唯声;曾小军;李华忠;陈颖丹;洪献林;胡神助;兰炜明;陈奕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特异性同种型抗体反应水平及特征.方法 以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成虫抗原(AWA)为检测抗原,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及非流行区人群血清中8种特异性同种型抗体(IgG、IgG1、IgG2、IgG3、IgG4、IgE、IgM、IgA)水平.结果 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特异性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和非流行区人群(P均< 0.001),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除SEA和AWA特异性IgG2、IgG4和抗AWA-IgE抗体外,其他同种型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流行区人群(P均< 0.05).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中,儿童SEA、AWA特异性IgM和SEA-IgG1水平显著高于成人,AWA特异性IgG水平则显著低于成人(F=6.136,P=0.014);男性除AWA特异性IgG(F=4.677,P=0.032)和IgG1(F=5.55,P=0.020)显著高于女性外,其他抗体同种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SEA抗原特异性IgG1、IgG3、IgG4抗体水平显著下降(P<0.001,P=0.029,P=0.044);治疗12个月后,除SEA特异性IgE、IgM和AWA-IgG4、IgM外,其他抗体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均<0.05).结论 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血吸虫特异性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和非流行区人群,治疗12个月后,大部分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下降;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高于非流行区人群.抗体诊断试剂盒研制应注意阴性参考血清的选择.
作者:谢曙英;袁敏;胡飞;刘跃民;曾小军;陶波;李宜锋;刘建平;王金明;高祖禄;李剑瑛;陈红根;林丹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吡喹酮敏感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感染性钉螺,分离尾蚴,以40条各虫株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为6组,5个用药组分别一次灌服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对照组小鼠灌服2.5% Cremophor EL溶液.所有小鼠于感染后50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统计虫负荷和减虫率,计算并比较不同分离株血吸虫的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结果 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灌胃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10.37% ~ 19.81%、23.22%~ 33.09%、39.25% ~ 49.61%、62.87%~ 74.44%和91.26% ~ 98.09%.经不同剂量吡喹酮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株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为134.1~186.7 mg/kg,但各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血吸虫吡喹酮ED50值作为定量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血吸虫种群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作者:汪伟;李洪军;梁幼生;曲国立;李幼子;邢云天;钱科;贾悦;杨振坤;王飞;戴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1990-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渠道钉螺消长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990-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查灭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1990年相比,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渠道钉螺面积下降31.05%,钉螺密度下降92.08%,钉螺感染率下降87.69%.结论 四湖地区潜江市20年间渠道主要螺情指标有所下降,其原因与开展药物和工程灭螺、洪涝灾害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作者:肖秀兰;程玉萍;徐乾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血吸虫童虫是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重要靶标,包括皮肤型、肺型和肝门型童虫.宿主分子对童虫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童虫生长发育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信号转导、性别发育及凋亡等.肌动蛋白、组织蛋白酶、烯醇化酶和葡萄糖基转移酶等分子为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分子.本文对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唐春莲;董惠芬;蒋明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初步了解上海市犬体表蜱虫寄生情况.方法 2011年3-12月,在上海市18个区(县)采用动物体表采集法捕获犬体表蜱类样本,将蜱虫样本带回实验室,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成蜱形态,通过形态学鉴定蜱种类.结果 在上海市18个区(县)共调查犬1950只,其中在嘉定、闵行、浦东、松江、黄浦、金山6个区的犬体表共捕获蜱虫328只,经实验室鉴定分为2属2种;宠物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和长角血蜱,实验犬和警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结论 血红扇头蜱是上海市犬体表寄生的优势蜱种,长角血蜱是新发现的寄生于上海市犬体表的硬蜱蜱种;应加强对媒介蜱的防控.
作者:刘琴;危芙蓉;朱丹;兰勤娴;施文琦;张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小学生血防知识与干预效果.方法 应用血防教材、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盒、血防文具袋、血防圆珠笔、学生血防知识系列挂图和血防课程表等6种血防信息材料传播血防信息,并评价传播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正确率、血防信念拥有率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干预后实验组分别由12.88%、6.82%、3.79%提高到97.64%、62.20%、7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学生血防知识系列挂图与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盒为目标受众乐于接受的传播材料.结论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学生血防健康教育效果较好.
作者:黄体员;胡广汉;谢兴福;熊勇;陈应平;葛军;刘美珍;万方杏;王琪;邱凌;张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扬州市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及探讨可行性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疫情统计、流行病学调查、随访调查等方法,对扬州市江都区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和劳务输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都区共网络直报输入性恶性疟46例,均为赴非洲劳务输出人员,年龄多在30~ 49岁,其中28例在国外发病,29例集中于某劳务输出公司.调查各类回国人员444人,确诊恶性疟24例.结论 要做好输入性恶性疟防控工作,必须加强劳务输出市场规范管理和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健康教育.
作者:朱锡广;佘广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测江西省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范围.方法 收集2009年南昌县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感染率数据,采用ArcGIS 9.2软件中空间聚集性分析、全局自相关以及空间热点探测方法,绘制空间自相关系数图,描述不同空间距离尺度下的血吸虫感染率自相关指数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况,以代表性的距离为空间关系参数,对研究区域的血吸虫感染率热点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9年研究区域内的血吸虫感染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从自相关系数图发现在空间距离尺度为1900、2600、3800 m和5000 m时出现了波峰;结合研究区域地理环境,发现在空间距离尺度为5000 m的血吸虫病热点区域更符合实际,存在2个热点区域和2个次热点区域.结论 空间聚集性分析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够更加精确地探测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域.
作者:唐启强;张智;黄潮清;赵安;胡碧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镇江市焦北滩翻耕种植灭螺效果,评价其费用-效益.方法 于2009年在焦北滩东实验区实施修筑矮围、翻耕种植(矮围垦种)灭螺,在焦北滩西对照区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进行喷粉法灭螺,观察两组灭螺效果,并进行费用效果比较.结果 实验组矮围垦种当年活螺密度下降了99.75%,第2年开始即查不到活螺;对照区实施药物灭螺后当年活螺密度下降70%左右,但次年即基本恢复.实验区单位面积净效益费用比为2.18,对照区为-0.92.结论 长江中下游江滩采用修筑江滩矮围和翻耕种植的方法可有效控制钉螺,并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作者:陶恒业;夏爱;赵亚明;蒋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采用浸杀、喷洒和撒粉3种方法,观察氯代水杨胺(LDS)和氯硝柳胺(WPN)的灭螺效果,结果显示LDS和WPN灭螺效果无统计学差异,表明LDS在湖沼地区具有较好的灭螺效果.
作者:卢杰;肖秀兰;徐春梅;李义斌;田敬平;徐乾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星子县渚溪村近年血吸虫病控制效果.方法 2005-2010年调查渚溪村人群的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耕牛感染率,钉螺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采用趋势检验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动态趋势.结果 人群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均呈波动状态(Z=3.35,P=0.0008),以农民和学生感染为主.2005-2010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31%、3.23%、2.94%、3.33%、4.44%、2.15%.活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星子县渚溪村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良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姜秋林;陶波;翟敏玲;王金明;王增亮;姚保栋;张志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及河口水利血防工程钉螺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老便民河、潘家河和新便民河3项水利血防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河岸硬化+河口溢流坝工程、河岸硬化+河口建闸工程和主河道及部分支流河岸硬化工程.现场观察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变化,比较不同水利血防工程对通江河道钉螺控制的效果.结果 在实施常规药物灭螺条件下,老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即被消除,但目标保护区(支流河道及灌区)钉螺仍未能消除;潘家河工程实施后即消除了主河道及支流和灌区钉螺;新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面积下降89.22%,支流及灌区钉螺面积则维持不变.结论 通江河道河口建闸或溢流坝更有利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控制,在水位不稳定的通江河道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和防止钉螺扩散.
作者:黄轶昕;朱朝峰;杭德荣;李伟;陈世军;张科;张正球;李水明;彭汛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