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皮肤组织中CD11c分子的动态表达

刘文琪;邓江波;吴晓茜;曾明;魏瑶;李雍龙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致弱尾蚴, CD11c分子, 动态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照射致弱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小鼠皮肤组织中CD11c分子的表达及在感染早期的动态变化.方法 24只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感染正常尾蚴100条,一组感染紫外线照射致弱的尾蚴100条,于感染后的第1、2、6、8、10天取感染处的皮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感染处皮肤组织中CD11c分子的表达,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小鼠感染处皮肤组织中有CD11c分子的表达.感染正常和致弱尾蚴的小鼠皮肤组织内CD11c分子的表达都于第2天达到高峰,且致弱尾蚴组较正常尾蚴组高.感染后第4~10天,两组中CD11c表达都逐渐下降.结论照射致弱的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的皮肤组织高表达CD11c分子.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引起过敏性紫癜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农民,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白果乡(血吸虫病非疫区)人.2004年5月10日在血吸虫病普查中因血清免疫学阳性(IHA 1∶10,粪便水洗沉淀镜检未发现血吸虫卵)而入院接受治疗.询检:患者幼年生活在血吸虫病疫区,1970年代初期离开疫区而生活于非疫区,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无不良嗜好,无过敏史,无吡喹酮治疗禁忌症,服药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检未发现异常.按吡喹酮40 mg/kg、总剂量2 400 mg 2日疗法,进行血吸虫病原治疗.

    作者:江龙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府河水域环境污染与螺情变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孝感市孝南区府河水域环境污染与螺情的关系,分析螺情变化的原因.方法采集府河水质和土壤样本进行有关理化指标的检测和现场查螺,并对查螺资料与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96~2002年孝南区府河卧龙潭(上游)、鲢鱼地(中游)、太平山(下游)3处水环境中超过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国标)的检测指标有氯化物、亚硝酸盐氮、氨氮、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总磷等,且以1996~1998年的有关指标浓度达高峰;2001~2002年土壤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三级土壤标准;1998年前府河滩螺情变化不大,到1999年钉螺自然死亡率显著升高,有的地块钉螺死亡率达100%,2000年至今府河滩均未发现活螺.结论府河滩的螺情变化与其水环境污染有关,水质污染是导致府河螺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何焕然;张树屏;邹明星;李运安;王荣华;冯贤辉;梁俊杰;杨宣涛;汪建华;郑木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CR-RFLP技术用于鉴别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按蚊的研究

    目的区别赫坎按蚊种团内近缘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技术,对辽宁省现场捕获的按蚊用特异性ITS2引物进行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RsaⅠ和HinfⅠ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中华按蚊的PCR扩增产物能被限制性内切酶RsaⅠ酶切成350 bp和200 bp两条酶切DNA条带;嗜人按蚊核糖体DNA(rDNA)的PCR扩增产物能被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成410 bp的酶切DNA条带; 雷氏按蚊的ITS2基因PCR扩增产物能分别被限制性内切酶RsaⅠ和HinfⅠ酶切,分别显示350 bp和400 bp的酶切DNA条带;八代按蚊的PCR扩增产物没有显示明显的限制性内切酶RsaⅠ或HinfⅠ酶切条带.结论依据rDNA的ITS2区段基因特征建立的PCR-RFLP技术可用于鉴别赫坎按蚊种团的中华按蚊、嗜人按蚊、雷氏按蚊和八代按蚊4个近缘种按蚊.

    作者:周华云;高琪;顾政诚;朱国鼎;李菊林;曹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IL-12对伯氏疟原虫红内期感染小鼠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 (IL-12) 对伯氏疟原虫(P.b)红内期感染小鼠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IL-12介导Th1/Th2免疫偏移在抗P.b红内期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BALB/c小鼠接种5×105个感染P.b的红细胞,同时分别给予0.03 μg/d或0.15 μg/d IL-12处理,用ELISA方法检测P.b感染小鼠血清或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0.03 μg/d IL-12处理组小鼠接种感染后第7天取脾淋巴细胞体外经PHA或可溶性抗原sAg刺激培养产生的IFN-γ水平较感染对照组显著升高,IL-4水平显著下降,而0.15 μg/d IL-12处理组脾淋巴细胞产生的IFN-γ及IL-4水平均较感染对照组显著下降.在感染后第3天,0.03 μg/d或0.15 μg/d IL-12处理组小鼠血清中IFN-γ均已出现,第5天达高峰,但感染后第7天 0.15 μg/d IL-12处理组血清中IFN-γ迅速下降,甚至低于感染对照组及0.03 μg/d IL-12处理组,感染对照组直到感染后第7天血清中方可检测到IFN-γ水平.结论适当低剂量IL-12诱导CD4+Th1免疫应答,产生细胞因子IFN-γ,以诱导抗P.b红内期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而较大剂量IL-12抑制机体抗感染免疫,甚至可致免疫病理损害.

    作者:陈姝;陆惠民;高琪;张山鹰;唐学恒;孙臻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江滩春季提前灭螺效果研究

    目的评价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在江滩地区春季提前灭螺效果及低温影响.方法进行15、25 ℃条件下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实验室撒粉灭螺效果观察,同时对江滩春季提前喷粉灭螺效果及温度条件进行现场观察. 结果实验室15 ℃与常规25 ℃条件下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有效成分1.0、2.0 g/m2撒粉灭螺效果差异无显著性,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8.9~16.3 ℃条件下,江滩现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 50 g/m2 (有效成分2 g/m2)喷粉灭螺15 d,土表钉螺校正死亡率为95.38%,土表活螺密度下降率达99.97%;土内钉螺校正死亡率为79.30%,土内活螺密度下降率为70.59%.结论江滩地区春季日平均气温10~15 ℃时对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喷粉灭螺效果无明显影响;春季提前灭螺可赢得有利的灭螺时机,有效抑制钉螺繁殖,提前杀灭阳性钉螺,减少人畜感染,对于血吸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轶昕;孙乐平;洪青标;杨坤;姜玉骥;奚伟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救治晚期血吸虫病134例

    2001~2003年对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现症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进行住院救治.3年共收治病人134例,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侯安明;葛天高;徐华荣;夏素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阳新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

    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全县辖20个镇(场),310个行政村,总人口98.27万,其中农业人口80.6万.境内主要水系有6条,大小湖泊114个,其中富河自西向东贯穿阳新境内,全长81 km,是湖北、江西两省6县(市)客水汇入长江的唯一河流,接纳客水面积3 983.4 km2.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该县水灾频发,血吸虫病疫情十分严重.

    作者:邹先胜;廖林贵;胡承雄;董相林;刘诗俊;陆向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皮肤组织中CD11c分子的动态表达

    目的探讨照射致弱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小鼠皮肤组织中CD11c分子的表达及在感染早期的动态变化.方法 24只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感染正常尾蚴100条,一组感染紫外线照射致弱的尾蚴100条,于感染后的第1、2、6、8、10天取感染处的皮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感染处皮肤组织中CD11c分子的表达,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小鼠感染处皮肤组织中有CD11c分子的表达.感染正常和致弱尾蚴的小鼠皮肤组织内CD11c分子的表达都于第2天达到高峰,且致弱尾蚴组较正常尾蚴组高.感染后第4~10天,两组中CD11c表达都逐渐下降.结论照射致弱的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的皮肤组织高表达CD11c分子.

    作者:刘文琪;邓江波;吴晓茜;曾明;魏瑶;李雍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吸虫病与其他寄生虫病网络精选Ⅴ(2004.05.01~2004.08.31)

    1 血吸虫病1.1 青蒿琥脂治疗埃及血吸虫病的效果在尼日利亚Adim社区,对口服青蒿琥脂治疗埃及血吸虫病的效果和耐受性进行了研究.对象为500例学生,年龄5~18岁,采用标准的寄生虫学方法检查,计145例(29.0%)在尿样中发现埃及血吸虫卵.对其中的87例给予青蒿琥脂,首次6 mg/kg,间隔2周后再给予同样剂量的药物.第2次服药后4周复查尿样.复查61例(70.1%)尿检阴性,未完全治愈者的几何平均虫卵计数(GMEC)亦显著低于治疗前.服药者对青蒿琥脂的耐受性良好.本次研究证实了日前在塞内加尔的发现.作者认为至少在该社区,青蒿琥脂比吡喹酮治疗埃及血吸虫病更经济.然而,广泛应用青蒿琥脂治疗血吸虫病仍需慎重考虑,首先需要确定它是否会导致当地疟原虫抗药性的增加[1].

    作者:黄一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强螺杀粉剂现场低温喷粉灭螺效果观察

    目的了解强螺杀粉剂在初冬低温条件下灭螺效果.方法选择通江河道有螺河岸,采用18型背负式喷粉机按50 g/m2喷施强螺杀粉剂,观察钉螺校正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结果喷粉灭螺后3、7、15 d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4.9%、86.5%、86.9%,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7.9%、90.0%、92.3%.实验期间现场气温为4~10 ℃.结论强螺杀粉剂喷粉灭螺不仅不需要水源,而且对灭螺温度要求也较低,适用范围广,是一种值得现场推广的新的灭螺方法.

    作者:周云;曾光兴;王维熙;戴明霞;单付强;凌俊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学生急性血吸虫感染16例调查分析

    阳新县富池镇于2003年7月,有16名中小学生陆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为查清这批学生发病的原因及流行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董相林;王能日;袁修柏;张德坡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宫内感染弓形虫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观察

    目的了解宫内感染弓形虫对儿童身体、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方法,选择1990~1996年保定市级医院经脐血弓形虫检测阳性的167例婴儿为出生阳性组,同时脐血弓形虫检测阴性的160例婴儿为出生阴性组.用比内、韦氏智力量表测定其智商值(IQ值);采用全国9市城区和郊区健康儿童体格发育测量数字为标准,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为正常,分析弓形虫感染与儿童智力、身体发育的关系.观察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宫内感染弓形虫儿童智力发育明显偏低,视力发育差,而对身高、体重无明显影响,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能使智力得到改善提高.结论宫内感染弓形虫婴儿出生后,应进行系统抗弓形虫治疗,以减轻其对脑部、眼部的损害,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智力水平,促进其健康发育成长.

    作者:苑文英;马凯;寇素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江滩地区畜主健康教育与耕牛管理控制阳性钉螺的研究

    目的研究畜主健康教育(健教)、耕牛管理组合措施控制江滩地区阳性钉螺的作用.方法采用现场调查与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七里村进行江滩螺情、耕牛病情、防治费用、畜主养牛情况与血防知识、信念、行为(简称KAP)调查,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畜主KAP的变化,耕牛感染率、钉螺感染率、阳性钉螺面积与密度的下降情况.结果 2年中试区内共有29户居民养殖耕牛,其中单纯饲养耕牛的仅占17.24%,饲养菜牛的达58.62%;养牛畜主的年龄大、文化低,50岁以上畜主占68.73%,小学以下文化的占65.52%.实施健教后畜主的K、A、P平均分值分别由(65.21±9.87)分、(71.23±8.56)分、(58.47±9.98)分增高到(87.45±5.38)分、(90.26±3.45)分、(89.67±3.75)分;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行为正确率由60.00%、55.00%提高到89.66%、86.21%,均显著高于健教前(t1=10.17,t2=10.81,t3=15.39,P<0.01;χ12=5.86,χ22=5.79,P<0.05).实施对策2年后试区内耕牛阳性率、EPG几何均值、钉螺感染率、阳性钉螺面积和阳性钉螺密度由32.43%、21.54只/g、2.42%、29 200 m2 、0.30只/0.1 m2 下降到3.64%、0.52只/g、0.40%、4 800 m2和0.05只/0.1 m2,分别下降了88.79%、97.59%、83.47%、83.56%和83.33%.所需费用与以药物灭螺为主的对策之比为1∶4.08. 结论畜主健教、耕牛管理组合措施在以耕牛为主要传染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作者:孙乐平;黄轶昕;王雷平;洪青标;张科;徐国堃;刘宁;吴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1992~2003年九江市急性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九江市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滨,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每年均有急性血吸虫病(急血)发生.为了探讨本地区急血发病规律,现将1992~2003年急血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董小华;苏海燕;柯尊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华容县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病人生存质量

    目的全面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脾切除病人的生存质量,评价防治效果,为提高晚血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年以来在册的晚血脾切除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晚血脾切除病人的寿命比晚血未切脾病人平均延长3年,死亡率仅为未切脾晚血病人的1/5;手术后5年其健康状况与劳动力可恢复正常同龄人水平,预期寿命与本地居民差别无显著性;切脾年龄随血吸虫病防治时间逐渐后移,每10年可提高4.3岁.晚血通过切脾等治疗措施对生长生育无明显影响.结论晚血病人适时选择手术治疗,对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有较大的作用.

    作者:黄金华;赵正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云南省永胜县有钉螺无血吸虫病区的初步调查

    目的研究云南大山区存在有钉螺孳生而无血吸虫病流行的现象,探讨其形成原因.方法实验区4~60岁人群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法检测血吸虫抗体,对抗体阳性者粪便孵化, 顶管孵化法检测实验区保虫宿主的粪便;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实验区钉螺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对捕获的钉螺进行解剖,观察有无血吸虫尾蚴和胞蚴;对区内自然因素及人群接触疫水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IFAT法检测965人血吸虫抗体,4例阳性,阳性率0.41%.4名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3送3检),均未查见血吸虫虫卵和毛蚴.未查见血吸虫感染的家畜.共调查145个条(块)环境,查出螺点27个,螺点面积3 746 m2 .共捡获钉螺6 784只,经解剖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云南大山区存在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造成有螺无病区存在的原因可能主要是无足够数量的传染源存在.

    作者:李飞;贾雪梅;曾加顺;张学筝;马灿华;夏代光;韩家林;罗有登;李灿兴;海焕忠;杨学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青蒿琥酯皮下埋植剂预防小鼠日本血吸虫病初步观察

    目的为更方便地预防家畜血吸虫感染,对青蒿琥酯的剂型与给药方法进行改进.方法用青蒿琥酯原粉制成青蒿琥酯硅橡胶皮下埋植剂,每支24 mg,分每鼠24 mg和48 mg 2种剂量,每种植药剂量各分2组,分别在植药后的第20天和第30天进行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后第30天解剖观察效果.结果 24 mg/支青蒿琥酯皮下埋植剂体外释放量,第1天达860 μg、第20天539 μg、第30天仍有305 μg药物释放.用48 mg/鼠青蒿琥酯皮下埋植剂植入小鼠体内第20天及第30天后感染血吸虫尾蚴,30 d后解剖,2组平均虫数分别为1.33和7.86,与对照组26.50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青蒿琥酯硅橡胶埋植剂植入小鼠体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作者:石孟芝;胡代炎;任茂元;贺宏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二格式粪便处理池无害化效果现场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二格式粪便处理池对沉降寄生虫卵和其它无害化效果.方法现场勘察二格式处理池的建造是否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对一、二池采集样品,实验室检测寄生虫卵沉降率、粪大肠菌值、氨氮与化学需氧量的值,观察寄生虫卵沉降和粪大肠菌值降解情况.结果调查16只二格式处理池,内部有的构造不符合无害化要求,第二池仅有1只被检出有寄生虫卵,粪大肠菌值第二池有6只不符合无害化要求,占37.5 %.结论二格式处理池暂不能全面推广,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或暂不准备翻建新房的农户仍可被采用,作为一种粪便无害化处理的过渡形式.

    作者:颜维安;陈晓进;杭德荣;吴荷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四川省急性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根据卫生部的要求,于2004年7月10~14日,对四川省急性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调查,并对眉山市仁寿县和凉山州西昌市现场考察.1 发病情况截止到2004年7月14日,四川省2004年急性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为17例,其中经病原学确诊15例,临床诊断2例.病原学诊断病例分布在眉山市仁寿县5例、彭山县3例、东坡区1例,凉山州西昌市和普格县各2例,雅安市芦山县1例,德阳市广汉县1例.

    作者:曹淳力;祝红庆;鲍子平;郑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洞庭湖区固堤隔离沟改造钉螺孳生环境研究

    目的研究护堤隔离沟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的效果.方法以有隔离沟洲滩为试验组,无隔离沟洲滩为对照组.在两组外洲钉螺分布高程设置网箱,人工投活螺,比较钉螺产卵数量、幼螺生长发育状况、钉螺自然死亡率和感染螺密度,测量隔离沟区域洲土含水量,调查隔离沟沉积层各年间钙化螺密度.结果试验组外洲无钉螺孳生.当东洞庭湖水位退至25 m左右,对照组钉螺分布带洲土平均含水量38.1%,高于试验组28.3%;人工投活螺后对照组产卵数高于试验组;试验组幼螺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室内模拟现场.春季网箱外湖水中捞幼螺数,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网箱内秋季查螺,试验组钉螺自然死亡率(77.92%)显著高于对照组(41.67%);隔离沟淤积层内钙化螺筛洗,上层显著低于中层,中层又低于底层.莫河铺外洲对照组网箱内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显著高于试验组.对照组外洲高杆植被生长茂盛,试验组外洲无高杆植被.结论洞庭湖退水期间,植被被淹死,气温较高,隔离沟能迅速沥干洲土积水,改变了洲滩潮湿的环境,不适宜钉螺孳生.

    作者:魏望远;朱诗好;甘明辉;吕功良;刘兆春;石孟芝;阳桂芬;文书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