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意义

林静华;蔡应木;焦晓阳;方琳丽;昊映娥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 纤溶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1.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PT、APTT、Fbg及D-Dimer是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溶酶体与肿瘤的相关性及其在抗肿瘤中的意义

    溶酶体及其所含酶类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在细胞癌变过程中,溶酶体的位置及其膜通透性发生改变,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为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及其临床诊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赵江虎;秦正红;梁中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药源性消化性溃疡48例临床分析

    对兴化地区48例内镜诊断消化性溃疡与药物相关的患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严密观察消化道症状,长期用药需监测血红蛋白及大便隐血,必要时可同服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以预防胃肠黏膜损害.

    作者:倪克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显微镜下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32例报道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清除32例高血压壳核血肿.结果 手术后32例病人预后,Ⅰ级(完全恢复)4例(12.5%);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11例(34.4 %) ;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 12例(37.5%);Ⅳ级(卧床, 意识稍醒)4例(12.5%);Ⅴ级(植物生存)1例(3.1%).结论 显微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术后再出血发生可能小,手术疗效好.

    作者:钱兴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116例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7例为糖尿病组,不伴糖尿病患者59例为非糖尿病组,比较二组患者临床表现、血脂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糖尿病组中,不典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冠脉三支病变数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5):TG、TC、LDL、Lp(a)水平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5),而HDL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多不典型,冠脉病变范围广,危险程度高.

    作者:巢为农;万玉鸿;金鹏;刘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高半胱氨酸(homcysteine,HCY)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全自动免疫比浊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半胱氨酸浓度.据尿蛋白定性试验将糖尿病组分为尿蛋白阴性组(A组)和阳性组(B组).结果 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与B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5);血清半胱氨酸水平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敏感度优于尿蛋白常规定性试验.

    作者:邵耀明;吴国荣;倪芳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

    目的 分析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信号强度并与病理形态学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6例病例中,4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MRI上肿瘤实体相对于正常睾丸,T1WI多呈等或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肿瘤信号多不均匀,多伴有出血、坏死信号,6例中4例有出血(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 3例有液化坏死(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均为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病理证实3例成熟畸胎瘤、1例低分化畸胎瘤、1例胚胎癌、1例绒毛腆癌.结论 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有一定的MRI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徐菡;沈钧康;张博;孙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热休克预处理抑制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损害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损伤的抑制效果.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采用主动脉夹闭法,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 S组)6只;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24只;③热休克预处理组(HP组)24只.缺血再灌注后4,12,24,48h I/R组和HP组随机抽取6只兔,比较各组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脊髓组织热休克蛋白70 (HSP70)的表达、病理学改变、脊髓匀浆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各个时间点上,HP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I/R组;HP组病理学改变明显较I/R组轻.HP组表达HSP阳性率远高于I/R组.SOD的活力HP组高于I/R组,MDA含量HP组低于I/R组.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由基损伤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管华清;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由于病史逐渐加长,因反复发作导致肺功能极差,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急性呼吸衰竭,导致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临床上常使用机械通气来改善病人的症状,有些病人由于脱机困难,必须长期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此时患者就面临许多问题,如:心理问题、呼吸道管理、并发症发生的可能等,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作者:韩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悬丝式血液流变仪的性能分析

    2007年7月29日~8月4日,卫生部临检中心在京举办全国血液体液学检验质量控制培训班.

    作者:杨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在实体瘤化疗后对肝功能损害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化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以及肝功能.数据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在接受化疗的实体瘤患者中,在化疗前PAB下降群体中发生肝功能损害概率为72.2 %,而在化疗前PAB正常群体中为4.4%,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 前白蛋白是实体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预见性指标.

    作者:王刚;季楚舒;胡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对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性进行分折,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住院患者68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另选健康体检者50名作对照.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脑出血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对预防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程;黄紫红;覃绍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注射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单次推注用于手术后镇痛的效果,为术后镇痛提供一种新的配伍方法.方法 选择经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组(A组)和常规吗啡组(B组).A组术毕硬膜外腔注入含高乌甲素8mg加吗啡1mg的生理盐水5mL,B组注入含吗啡2mg的生理盐水5mL.术毕6、12、24h 记录VAS评分,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B两组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19.3±4.8)h和(19.4±5.2)h,两组无差异(P>0.05),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 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注射用于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小.

    作者:王耀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细胞分析仪应用中镜检标本的漏诊分析

    近年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使临床实验室血细胞分析的速度大大提高,在它的使用过程中,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各省、市地区临床检验中心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各级医院也建立了血细胞自动分析的质控程序,使全血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明显提高.

    作者:潘建玲;付桂华;刘方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MELAS综合征的主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 分析MELAS综合征CT、MR表现及其主要临床特点,提高对MELAS早期诊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MELAS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为其较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病变区CT表现为低密度,MRI平扫呈等或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急性期病灶DWI呈脑回状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肌组织活检GT染色检见红边纤维(RRF).电镜见线粒体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结论 MELAS综合征CT、MRI具有较为特征性表现,结合肌肉活组织学检查和电镜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作者:孙敬;沈钧康;张博;郭静;徐菡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面神经轴浆快转运蛋白运输在术中对不同放疗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中放疗对面神经轴浆运输的影响,为临床术中放疗后面神经的恢复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制作腮腺区面神经术中放射预防剂量13Gy、治疗剂量15Gy、组织细胞坏死剂量17Gy动物模型,利用面神经核内微量注射标记蛋白前体结合闪烁计数技术,测量兔面神经放射损伤后不同距离段的放射活性及同一距离段不同剂量、不同时期放射活性变化的脉冲值.结果 各组面神经轴浆转运蛋白放射活性脉冲值随距近心端的增加而下降,且实验组都低于对照组;在同一神经段的脉冲值:13Gy组术后4周恢复(P>0.05),15Gy组术后8周恢复( P>0.05),17Gy组术后未能恢复(P<0.01).结论 术中放疗影响神经轴浆运输,预防剂量及治疗剂量不影响面神经功能恢复,为腮腺癌手术保留面神经、术中配合放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韩思源;唐明睿;李荷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辛伐他汀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0月40例临床拟诊心脏X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干预,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长效的硝酸酯类治疗,他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辛伐他汀 40mg,每晚1次,随访12周后,观察临床情况.结果 他汀组疼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血清ET水平、血浆粘度和ET/NO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清ET-1水平及ET/NO明显降低,疼痛次数明显减少,血清NO明显升高;疼痛次数与ET/NO呈正相关.结论 辛伐他汀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有较好的临床治疗作用.

    作者:谢雄伟;庄汉屏;唐凤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复方鼠尾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鼠尾草注射液(褐毛甘西鼠尾及甘西鼠尾与三七的复方制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冠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复方鼠尾草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电图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两种鼠尾草注射液均能显著对抗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心电图ST段的抬高,缩小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结论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相似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苏彦宏;段为钢;李惠兰;张荣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纳豆激酶溶栓作用研究进展

    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是一种由纳豆杆菌(Bacillus natto)产生的具有强烈纤溶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与一些传统的溶栓剂相比,具有安全性好、成本低、口服有效等优点.该文就纳豆激酶溶栓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毛娜娜;谢梅林;顾振纶;周文轩;郭次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世界各国糖尿病发病率都逐年增加.

    作者:刘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脾切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脾切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6年~2007年内科治疗无效的58例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l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0×109/L)者45例(77.6%),术后2月随访总有效率82.7%(48/58).术后50例获随访>6月,总有效率为80%(40/50),10例复发.结论 对内科治疗无效或复发的ITP脾切除治疗有效,术后血小板回升较早者预后较好.

    作者:王波涌;孙权;雷道雄;艾中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