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休克预处理抑制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损害的实验研究

管华清;杨惠林;唐天驷

关键词:热休克, 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 脊髓损伤, 自由基
摘要: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损伤的抑制效果.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采用主动脉夹闭法,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 S组)6只;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24只;③热休克预处理组(HP组)24只.缺血再灌注后4,12,24,48h I/R组和HP组随机抽取6只兔,比较各组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脊髓组织热休克蛋白70 (HSP70)的表达、病理学改变、脊髓匀浆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各个时间点上,HP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I/R组;HP组病理学改变明显较I/R组轻.HP组表达HSP阳性率远高于I/R组.SOD的活力HP组高于I/R组,MDA含量HP组低于I/R组.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由基损伤具有抑制作用.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建立实验室生化开放通道试剂评价的标准操作程序——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为例

    目的 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为例,建立一套符合该实验室的生化开放通道试剂评价的标准操作程序.方法 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5-A、EP6-A及EP9-A文件 [1],对在开放通道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使用的4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分别进行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干扰实验、溯源性以及与现有系统相关性的评价.结果 4种试剂中,A厂家的ALT试剂准确度较高,精密度均小于5%,稳定性较高,线性较高,超过1,000U/L.但B厂家的试剂的线性较宽达约1,500U/L.4种试剂在干扰试验中无显著差异.4种试剂与现有系统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结论 1.4种试剂均可以满足临床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要求.2.A厂家的ALT试剂性能相对更为优越.

    作者:杨顺;杨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ADA与γ-GT检测在鉴别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腺苷脱氨酶(ADA)与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联合检测对鉴别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采用速率法测定130例梗阻性黄疸和97例肝细胞性黄疸患者以及10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ADA与γ-GT.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ADA 12.0±4.8,γ-GT 162.0±97.2,肝细胞性黄疸组58.3±23.3和138.9±83.3;正常对照组9.1±3.6和 22.2±13.3.方差分析各组均数差别非常显著(P<0.01).两组均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ADA梗阻性黄疸组差别显著( P<0.05);肝细胞性黄疸组差别非常显著(P<0.01);γ-GT 2组差别均非常显著(P<0.01).正常参考值ADA:4~18U/L,γ-GT:0~50U/ L;以上限为阳性界值,ADA和γ-GT对2组疾病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 %;ADA对2组疾病的敏感性分别为11.5%和96.9%,P <0.001;阴性预测值为46.5%和96.2%,P<0.001.γ-GT敏感性分别为96.9 %和86.6%,P<0.01;阴性预测值为96.2%和88.5%, P<0.05;表明ADA和γ-GT测定在疾病组间差异显著,梗阻性黄疸组ADA活力增高率明显低于肝细性黄疸组,而γ-GT增高率明显高于后者. 结论 ADA正常/轻度增高γ-GT显著增高为梗阻性黄疸,两项指标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作者:盛学清;向长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面神经轴浆快转运蛋白运输在术中对不同放疗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中放疗对面神经轴浆运输的影响,为临床术中放疗后面神经的恢复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制作腮腺区面神经术中放射预防剂量13Gy、治疗剂量15Gy、组织细胞坏死剂量17Gy动物模型,利用面神经核内微量注射标记蛋白前体结合闪烁计数技术,测量兔面神经放射损伤后不同距离段的放射活性及同一距离段不同剂量、不同时期放射活性变化的脉冲值.结果 各组面神经轴浆转运蛋白放射活性脉冲值随距近心端的增加而下降,且实验组都低于对照组;在同一神经段的脉冲值:13Gy组术后4周恢复(P>0.05),15Gy组术后8周恢复( P>0.05),17Gy组术后未能恢复(P<0.01).结论 术中放疗影响神经轴浆运输,预防剂量及治疗剂量不影响面神经功能恢复,为腮腺癌手术保留面神经、术中配合放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韩思源;唐明睿;李荷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基本资料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分别在入院时、14d、6月对入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在1月和6月行死亡登记.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入院时血压及入院后7d内平均血压与1月死亡率和6月死亡或残疾率呈U型关系,血压过高或过低者预后均差.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和舒张压在70~100mmHg预后较好,取中间值即血压在150/85mmHg时预后佳.(2)大动脉硬化型梗死及心源性梗死均在入院时血压(120~180/70~100)mmHg时预后相对较好,在入院2d内平均血压、入院7d 内平均血压不同血压段的梗死近期死亡率、远期死亡和残疾率无显著性差异,TOAST其它亚型脑梗死因样本量小无法进行统计分析.(3)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较低,预后较好.入院7d内平均收缩压越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越低,预后越好.入院时、入院7d内平均舒张压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无明显关系.(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伴发病评分、卒中后3d内加重、1d内DBP下降大于20%与6月时NIHSS评分正相关,入院后降压治疗与6月时NIHSS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呈U型关系,在(120~180/70~100)mmHg血压段预后佳.经卒中分类及梗死分型后分别进行研究,推断脑出血急性期的高血压宜平稳下降,脑梗死因病例数少尚不能得出结论.

    作者:沈明强;程庆璋;邵国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服药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运动结束检测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实验组较对照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 P<0.01或0.05);红细胞高切相对指数和低切相对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海拔3,700m时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有显著性差异( P<0.05),海拔5,380m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西地那非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有氧运动能力.

    作者:崔建华;高亮;张西洲;哈振德;马广全;王宏运;李彬;王伟;马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好的研究证据,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订科学的护理措施[1].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莹;谢红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甲状腺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研究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螺旋CT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34例甲状腺癌和30例正常甲状腺,甲状腺癌分为2组,乳头型腺癌组24例与非乳头型腺癌组10例;均做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动态增强时间- 密度曲线走势,评价强化峰值(PH)和CT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 2个恶性组与正常组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走势大致相似;在强化峰值(PH)统计学比较中,正常组与乳头型腺癌组有显著差异( P<0.05),乳头型与非乳头型腺癌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螺旋CT动态增强能反映组织及病变内强化程度、血流动态变化过程,根据强化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甲状腺癌的不同类型进行判断,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作者:钱兵;沈海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纳豆激酶溶栓作用研究进展

    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是一种由纳豆杆菌(Bacillus natto)产生的具有强烈纤溶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与一些传统的溶栓剂相比,具有安全性好、成本低、口服有效等优点.该文就纳豆激酶溶栓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毛娜娜;谢梅林;顾振纶;周文轩;郭次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复方鼠尾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鼠尾草注射液(褐毛甘西鼠尾及甘西鼠尾与三七的复方制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冠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复方鼠尾草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电图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两种鼠尾草注射液均能显著对抗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心电图ST段的抬高,缩小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结论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相似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苏彦宏;段为钢;李惠兰;张荣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116例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7例为糖尿病组,不伴糖尿病患者59例为非糖尿病组,比较二组患者临床表现、血脂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糖尿病组中,不典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冠脉三支病变数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5):TG、TC、LDL、Lp(a)水平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5),而HDL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多不典型,冠脉病变范围广,危险程度高.

    作者:巢为农;万玉鸿;金鹏;刘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96例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995年2月~2007年6月资料完整的96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接受6MV-Xray直线加速器全脑放疗,放疗中位剂量为40Gy(27~61.2Gy),其中42例合并使用化疗.结果 所有患者诊断脑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放疗合并化疗者生存时间平均为9.3个月,单纯放疗者平均为5.9 个月(P=0.041);放疗总剂量≥50Gy者为11.5个月, <50Gy者6.9个月(P=0.015);单次剂量≥3.0Gy者为9.4个月, <3.0Gy者4.6个月(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脑放疗是肺癌发生脑转移后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局部剂量、合并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范秋虹;孙春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牙周膜与周围组织微循环构筑及缓冲机制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牙周膜和周围组织微循环构筑的形态特征,探讨牙周膜微血管网的缓冲机制.方法 应用血管铸型法,沿4条成年健康杂种狗下颌骨的下牙槽动脉灌注合成树脂Mercox,一组样品在20%蛋白酶溶液中溶解软组织,保存牙槽骨,扫描电镜下观察牙周膜的血管网和牙槽骨的关系.另一组在10%盐酸脱钙,20%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解软组织,扫描电镜下观察牙周膜的血管网和周围组织血管网的关系.结果 在牙槽骨壁上有大小不一的Volkmann抯管开口,动静脉血管伴行通过,并与根间隔牙槽骨的血管网相交通;在根间隔的静脉呈扩张的窦样管状,静脉内未见静脉瓣;牙槽粘膜静脉血管网中可见静脉瓣.结论 根间隔中的窦样管状静脉网,可以暂时贮存血液,缓冲压力;牙齿间断性负荷可以促进牙周膜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作者:吴琳;荣小芳;钟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MELAS综合征的主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 分析MELAS综合征CT、MR表现及其主要临床特点,提高对MELAS早期诊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MELAS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为其较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病变区CT表现为低密度,MRI平扫呈等或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急性期病灶DWI呈脑回状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肌组织活检GT染色检见红边纤维(RRF).电镜见线粒体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结论 MELAS综合征CT、MRI具有较为特征性表现,结合肌肉活组织学检查和电镜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作者:孙敬;沈钧康;张博;郭静;徐菡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 评价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hilips Achieve l.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采用SENSE Flex Medium线圈,对20例患者进行DIR-T1WI、TSE-T2WI、TSE-PDWI、3D-TOF四个序列的扫描,获得不同序列的MRI图像,评价有无颈动脉狭窄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并对斑块进行初步分型.结果 MRI显示20例患者颈动脉管腔均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中度狭窄6处,重度狭窄2处,完全闭塞1处,余均为轻度狭窄.20例患者均有硬化斑块形成,其中9处延续性斑块,40处局限性斑块,按部位分类共62处斑块,包括颈总动脉19处,动脉分叉19 处,颈内动脉23处,颈外动脉1处.参照AHA分型斑块分为Ⅲ型15个,Ⅳ-Ⅴ型43个,Ⅵ型2个,Ⅷ型2个.结论 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及稳定性,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郭静;徐孝秋;郭建峰;王美芹;孙海涛;徐菡;孙敬;沈钧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低聚香豆胶磺化衍生物选择清除血浆LDL/Fib的性能研究

    以香豆胶为原料,首先进行酸降解,再以氯磺酸为磺化试剂,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磺化反应,获得低聚香豆胶磺化衍生物(degraded fenugreek gum sulfate,DFGS).考察不同磺化条件对硫酸基含量的影响,确立较优磺化反应条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衍生物为新型酸性粘多糖.以低聚香豆胶磺化衍生物为净化剂,研究其选择清除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LDL)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性能.结果 表明,在pH=5.11,净化剂浓度为1,500mg/L时,可使血浆总胆固醇下降60 %~65%,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下降75%~79%,纤维蛋白原下降近100%,而对高密度脂蛋白及血浆总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

    作者:杨光;方波;田学宝;王睿睿;陈晶晶;杜龙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液高黏度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相关分析

    目的 研究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原发病引起的血液高黏滞和无原发病性血液黏度升高(单高黏症)等血液高黏度综合征(BHVS)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临床常规血液流变学方法检测以上4组BHVS患者全血黏度( 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聚集指数(IEA),分析各组间上述指标变化的差异性及η P、Hct、IEA与ηb的相关性.结果 经与60例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各BHVS组上述指标多有异常(78%),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P<0.05~0.01.各BHVS组中Hct、IEA、η p与ηb的相关分析表明引起ηb 增加的主要因素是Hct和IEA.结论 存在BHVS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分析BHVS患者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为临床针对性治疗高黏滞因素、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循证依据.

    作者:谢忠明;曾昭炜;李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胶体金标记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免疫电镜研究

    目的 建立胶体金标记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稳定的免疫电镜技术,为开展血小板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正常人外周静脉血,分离富血小板血浆,采用微波固定、常规固定两种方法,一抗为抗血小板GPⅢa单抗SZ21,分别选用直径10nm胶体金标记的羊抗鼠IgG(GAM-G)、直径15nm胶体金标记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G)为探针.结果 微波固定组血小板表面和开放管道系统可见到大量金颗粒的分布,而常规固定组的血小板未观察到金颗粒.结论 以微波固定的方法,用大小合适的胶体金探针可特异性定位血小板表面和内部膜糖蛋白.

    作者:吴淑燕;黄瑞;王响英;李苏安;毛棣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慢性肾衰竭患者腹腔镜引导下腹透置管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在腹腔镜引导下放置Tenckhoff卷曲腹膜透析管的经验.方法 选择16例慢性肾衰患者,在腹腔镜引导下,将腹膜透析管放置腹腔膀胱(子宫)直肠窝,并经皮下隧道引出.结果 16例患者腹膜透析管均放置成功.手术时间为30~45min,患者术后均成功进行腹膜透析,术后1周左右出院.结论 腹腔镜引导下放置Tenckhoff卷曲腹膜透析管定位准确,无手术切口.和常规开腹技术相比,该方法有独到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施晓松;石永兵;钟丰云;邢春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辛伐他汀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0月40例临床拟诊心脏X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干预,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长效的硝酸酯类治疗,他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辛伐他汀 40mg,每晚1次,随访12周后,观察临床情况.结果 他汀组疼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血清ET水平、血浆粘度和ET/NO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清ET-1水平及ET/NO明显降低,疼痛次数明显减少,血清NO明显升高;疼痛次数与ET/NO呈正相关.结论 辛伐他汀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有较好的临床治疗作用.

    作者:谢雄伟;庄汉屏;唐凤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麻黄素对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麻黄素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中对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80位成人患者随机分成4组(n=20),分别为快速气管插管前1min静脉内给予麻黄素75 μg/kg(PE75)、100μg/kg(PE100)、150 μg/kg(PE150)或生理盐水(saline),诱导用丙泊酚2.0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双盲法评估气管插管条件,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5min内每min都记录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偏离基线20 %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视为有临床意义.结果 PE75组或PE100组能明显改善插管条件(P<0.05);而PE75组和PE150组与saline组相比能明显加快 HR(P<0.05);PE75组和PE150组、PE150组和saline组相比较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麻黄素无论是75μg/kg或100μg/kg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前用都能改善插管条件,但它不能有效防止低血压.

    作者:陈建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