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波;张世明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脑循环的影响.方法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41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并对用药前后应用脑循环动力检测仪检测各项指标,同时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循环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较显著.结论奥扎格雷钠对改善急性脑梗塞病人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宪忠;汪晓欧;李海燕;潘晓岷;孙爱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随机选取维吾尔族糖尿病患者64例,汉族糖尿病64例,正常对照组60例.测定全血粘度(低切、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结果维吾尔族糖尿病组与汉族糖尿病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维吾尔族与汉族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汉族与维吾尔族糖尿病血流变学改变有差异,而高粘血症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艾隽;于戈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皮层下梗死伴抑郁患者的局部脑血流变化.方法对17名单一皮层下梗死病灶的卒中患者进行99mTc-SPECT脑血流灌注显象.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相比,梗死灶同侧的额叶皮层的脑血流明显减少,这种血流的降低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额叶皮层的灌注减少可能反映了神经功能失联络,推测额叶的某些区域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关键.
作者:李根华;徐元;吴锦昌;包仕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1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Hct、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与健康对照比较(P<0.01或0.05),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提示:中西医药物结合血液稀释能明显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
作者:赵亚丽;陈丽颖;郭晶;陈丽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变形性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愈后评估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其发展较快,已成为临床各科在疾病诊断、治疗及愈后判断中不可缺少的检验项目之一.由于受仪器、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正常参考值,给临床带来不便.对我院2002年4月~10月445例健康体检者,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分组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线利波;李松梅;孙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从mRNA水平观察不同白血病细胞中ppGalNAcT1-T7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ppGalNAcT1-T7在NB4和K562细胞株中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K562细胞中ppGalNAcT2、T4、T5、57和NB4细胞中ppGalNAcT1、T2、T3、T4、T7有不同程度表达.结论不同白血病细胞中ppGaINAcT1-T7的表达情况不一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莫建华;吴士良;陈克平;徐爱华;丁向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分析地奥脂必妥、塞宁治疗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和血脂的改变.方法应用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LG-R80血粘度仪,检测100例高脂血症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高脂血症用地奥脂必妥、塞宁可以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血脂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地奥脂必妥、塞宁作为临床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理想药物.
作者:韩颖;姜虹;李松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6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血流变指标的异常情况.方法采用徐州产甲襞微循环显微镜观察患者双手无名指甲襞微血管,用LG-R-80粘度仪检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率为96.82%,并且绝大多数患者伴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结论不仅要积极治疗糖尿病,而且更要通过有效的检测手段进行早期预防.
作者:房晶萍;巨丹;线利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在选择冠脉临界狭窄病人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脉造影(Judkin's法)证实单支血管50%±5%狭窄男性冠心病病人共108例,行DSE检测,根据室壁运动指数(WMI)分组.WMI为1者(31例)为无缺血组(A组),WMI>1者(67例)为缺血组,随机将缺血组分为B组(34例)和C组(33例).A组仅给予冠心病一级预防治疗,B组和C组均给予系统抗血小板及抗缺血治疗,其中B组病人中有30例行介入治疗.3个月后重复行DSE检测,并记录3个月间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DSE诱导心肌缺血的病人行介入治疗后3个月(B组),WMI明显下降(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也较低(P<0.05);DSE无诱导心肌缺血者(A组),3个月后WMI仍无异常,且无一例发生心脏事件.结论 DSE有可能成为冠脉临界狭窄病人选择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方法.
作者:贾志梅;任卫东;高明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1996年10月以来,应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法(ILIB)治疗了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等48例,治疗前后均做了血流变及部分生化检验,如血糖、血脂等,发现治疗前,这些指标明显增高,经ILIB治疗后有了显著性差异,为了配合临床应用ILIB治疗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的观察,作了护理观察记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孟淑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临床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它以有GPI-AP缺陷的异常造血细胞的出现为特征,并常合并造血抑制包括AA.PNH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溶血性贫血,其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全血细胞减少、MDS、急性白血病[1].AA常同时伴有PNH,PNH患者也常合并AA的特征,称之为AA/PNH综合症.当免疫抑制治疗提高了严重AA患者的生存率,两病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显.在此我们对两者之间发病机制的联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莉;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TGF-βR Ⅰ、Ⅱ(TGF-βR Type Ⅰ,Ⅱ receptor,TGF-βR Ⅰ、Ⅱ)在人类各种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及与凝血纤溶因子(FRA、FN、α2-PI、PLG)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促使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理,从而寻找影响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MP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GS)、膜性肾病(MN)共41例中TGF-β1、TGF-βR Ⅰ、Ⅱ的表达;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FN和FRA;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α2-PI和PLG;共65例.全部数据采用Ridit分析、Spearman's等级相关.结果 (1)TGF-β1、TGF-βRⅠ、Ⅱ与FRA、RN、α2-PI、PLG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随肾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加重,其表达增强.(2)肾小球纤维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TGF-β1、TGF-βRⅠ、Ⅱ与FRA、FN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因素作用.结论 TGF-β1、TGF-βRⅠ、Ⅱ与FRA、FN、α2-PⅠ、PLG在肾组织内的共同表达及协同作用,是促进肾脏纤维化或硬化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玉侠;戚其学;周希静;严海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酒依赖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正常人群的区别,探讨酒依赖患者Hcy含量变化及其与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的相关性.方法对酒依赖患者组、正常对照组各20例进行血浆Hcy的测定,同时测定血清叶酸、ViB12的浓度.结果 (1)酒依赖患者血Hcy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酒依赖患者叶酸及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Hcy浓度与叶酸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出现Hcy代谢障碍,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叶酸、VitB12降低有关.
作者:付璐;吴铮;辛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30例腺性膀胱炎,确诊依靠膀胱镜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治疗采用经尿道电切和术后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结果腺性膀胱炎的主要症状为膀胱刺激症状、血尿、排尿困难.病变常见部位为膀胱颈口和三角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肿瘤、结石、梗阻、慢性炎症有关.结论腺性膀胱炎为良性病变,但由于与膀胱癌有相关性也必须长期随访、复查和治疗.
作者:蔡政;张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旋转粘度计/流变仪不宜按力矩传递装置(含测量头和样品杯)的结构不同来命名、分类,应当按测量轴的支撑形式和控制变量的不同来命名、分类.
作者:矫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Ⅰ型糖病的治疗中调脂治疗不容忽视,甘糖酯是新近研制成的一种低分子量、低抗凝的海洋类肝素药物[1],具有多方面的调脂抗栓作用.我院应用甘糖酯对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流变学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巨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以高纯甲烷(99.9%)以原料气体,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将碳镀于金属钛表面获取的硬质碳膜(i-C),测定其理化性能.将其与纯钛、医用不锈钢、纯铜4种材料植入小鼠体内,测定对机体NK细胞活性和IL-2产生能力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法,计算了细胞相对增殖率,评价了毒性级,结果表明其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作者:战德松;赵宝红;邹健梧;周兴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特征.方法检测28例缓解期与22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组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缓解期全血粘度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均有不同程度血液流变特征性改变,以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增高为主,高粘滞血症在哮喘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刘军;姒惠;金桂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6-72h内)随机分成巴曲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巴曲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在入院后第1、3、5d予巴曲酶10BU、5BU、5BU静脉滴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和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FIB水平下降非常显著(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距起病6~72h的巴曲酶早期使用仍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沈明强;程庆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464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测定进行了统计,发现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有明显变化.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使缺血缺氧而受损的组织得到修复和再生.可见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判断及病理生理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董曼莉;逄淑华;翟关中;叶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