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忠;汪晓欧;李海燕;潘晓岷;孙爱丽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血液高凝状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46例正常人测定血糖、胰岛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活化度,t-PA、PAI等指标.将高血压病人分为两组即IR和NIR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人和NIR组比较,IR组纤维蛋白原、PAI增高;血小板聚集、活化增强,微血栓形成;凝血酶原时间缩短、t-PA降低(P<0.05~0.01).且血小板聚集率与Fbg、PAI、INS0呈显著正相关(r=0.5287,r=0.5764,r=0.5129,P均<0.02)、与t-PA、G-AUC/I-AUC呈负相关(r=-0.6531,P<0.01、r=-0.5281,P<0.05).结论高血压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布氏多功能显微镜下观察到微血栓形成可以作为高血压病血液高凝的一个标志.
作者:龙建军;赵爱婷;刘洁;骆秉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酒依赖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正常人群的区别,探讨酒依赖患者Hcy含量变化及其与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的相关性.方法对酒依赖患者组、正常对照组各20例进行血浆Hcy的测定,同时测定血清叶酸、ViB12的浓度.结果 (1)酒依赖患者血Hcy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酒依赖患者叶酸及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Hcy浓度与叶酸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出现Hcy代谢障碍,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叶酸、VitB12降低有关.
作者:付璐;吴铮;辛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几种药食同源的植物提取物对大鼠高脂血症的影响.方法以荷叶、荞麦和山楂为原料,经提取、分离后的有效成分黄酮浓缩液饲喂Wistar大鼠,第4周检测建模成功后再饲喂4周,测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实验证明该提取物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且能降低LDL-c的含量,对HDL-c的含量影响不大,但能明显降低LDL/HDL和AI的比值,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液流变特性有改善作用.结论该提取物对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为下一步的降血脂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唐春红;幸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NSE浓度.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NSE浓度与病灶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对照组NSE浓度为6.05±4.32μg/L.C脑出血组NSE浓度为35.85±23.82μg/L;脑梗死组NSE浓度为33.97±21.88μg/L;蛛网膜下腔出血组NSEE浓度为32.68±10.11μg/L.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NSE浓度与病变大小、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和预后(GOS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增高,NSE浓度的高低不仅为神经元损伤程度提供定量信息,而且也是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作者:张国栋;苏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突聋患者病因及发病机理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血液流变学方法检测35例突聋患者组同时与4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突聋患者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及红细胞压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液流变性改变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与突聋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建议突聋患者有必要全面检测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可为临床有针对性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李晓丹;姒惠;韩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由于各地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的条件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在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的检测中,加强质量控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1-3].
作者:来锦;赵晓丽;李淑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皮层下梗死伴抑郁患者的局部脑血流变化.方法对17名单一皮层下梗死病灶的卒中患者进行99mTc-SPECT脑血流灌注显象.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相比,梗死灶同侧的额叶皮层的脑血流明显减少,这种血流的降低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额叶皮层的灌注减少可能反映了神经功能失联络,推测额叶的某些区域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关键.
作者:李根华;徐元;吴锦昌;包仕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运用于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的临床意义及护理特点,通过揭示IFG患者血糖波动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其防治提供线索.方法对12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进行3d的动态血糖监测,同时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护理.结果 12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均顺利完成监测,并且发现总时间的54.7%±18.6%血糖水平高于7.0mmol/L,血糖高峰期约为三餐后1.2±0.6h.结论动态血糖监测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血糖波动特征及变化趋势的认识、完善血糖监测手段和协助制定IFG治疗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加强护理是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顺利完成的保证.
作者:解荣云;沈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464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测定进行了统计,发现治疗前后血流变指标有明显变化.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使缺血缺氧而受损的组织得到修复和再生.可见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对该病的治疗、预后判断及病理生理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董曼莉;逄淑华;翟关中;叶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临床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它以有GPI-AP缺陷的异常造血细胞的出现为特征,并常合并造血抑制包括AA.PNH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溶血性贫血,其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全血细胞减少、MDS、急性白血病[1].AA常同时伴有PNH,PNH患者也常合并AA的特征,称之为AA/PNH综合症.当免疫抑制治疗提高了严重AA患者的生存率,两病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显.在此我们对两者之间发病机制的联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莉;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对267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流变、TCD、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偏头痛发病率女性是男性的3.5倍;(2)高发年龄在26~53岁;(3)有阳性家族史的占54.6%;(4)头痈发作存在许多促发因素;(5)头TCD检查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者占58.9%、脑电异常率19.6%、头CT发现第五脑室者23.4%;(6)不同程度的偏头痛需用不同类别的药物治疗.结论偏头痛有其遗传易感性、特定的促发因素、特征性的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恰当的早期防治结合用药,可明显减少头痛的发作频度和程度.
作者:王淑荣;戴亚美;张大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藻酸双酯钠(PSS)为新型类肝素药物,临床上应用PSS抗凝血、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和改善微循环.对51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人,在应用PSS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血红蛋白、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均明显降低,从而说明PSS有稀释血液、减少聚集反应、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作者:徐刚;赵晓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从mRNA水平观察不同白血病细胞中ppGalNAcT1-T7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ppGalNAcT1-T7在NB4和K562细胞株中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K562细胞中ppGalNAcT2、T4、T5、57和NB4细胞中ppGalNAcT1、T2、T3、T4、T7有不同程度表达.结论不同白血病细胞中ppGaINAcT1-T7的表达情况不一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莫建华;吴士良;陈克平;徐爱华;丁向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瘦素及游离脂肪酸(FFA)对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IR)状态形成的作用.方法按体重指数(BMI)将实验对象(82例)分为肥胖组及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脂肪百分比(%Fat)、腰臀比(WH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结果肥胖人群中血清瘦素、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升高幅度与反应肥胖度的各项指标(BMI、WHR、%Fat)呈显著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瘦素及FFA是重要的致IR物质,也是IR存在时重要标志.
作者:赵玉岩;郭磊;都健;刘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旋转粘度计/流变仪不宜按力矩传递装置(含测量头和样品杯)的结构不同来命名、分类,应当按测量轴的支撑形式和控制变量的不同来命名、分类.
作者:矫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骨髓腔内,制备预构血管化骨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及术后1周、3周及5周分别检测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5周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尤以术后1周时变化显著.结论监测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的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液流动情况,评估血液的循环流态.
作者:谭学新;戚其学;邓春富;黄韶辉;王绪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P-选择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2h再灌注组(3h,6h,12h,24h,48h),采用尼龙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P-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h出现少量表达,12h达高峰,48h仍有表达.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上调,根据炎症反应的机理,说明其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作者:孙雪波;张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要点.方法对1990年~2000年收治的65例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病情重,变化快,且多有伤前合并病,故早期及时诊断,及时正确的手术方法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王斌;韩志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1996年10月以来,应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法(ILIB)治疗了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等48例,治疗前后均做了血流变及部分生化检验,如血糖、血脂等,发现治疗前,这些指标明显增高,经ILIB治疗后有了显著性差异,为了配合临床应用ILIB治疗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的观察,作了护理观察记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孟淑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对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12项指标的检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并与同期男性健康组对照.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组治疗前的(高切、低切)全血粘度、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粘附率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而脑血液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除全血粘度仍较高外(P<0.05),其它血液流变学指标已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的高粘血症是炎症反应的体现,定期检查,有指导治疗的意义.
作者:李章;高镇松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