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建军;赵爱婷;刘洁;骆秉铨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对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12项指标的检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并与同期男性健康组对照.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组治疗前的(高切、低切)全血粘度、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粘附率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而脑血液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除全血粘度仍较高外(P<0.05),其它血液流变学指标已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的高粘血症是炎症反应的体现,定期检查,有指导治疗的意义.
作者:李章;高镇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瘦素及游离脂肪酸(FFA)对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IR)状态形成的作用.方法按体重指数(BMI)将实验对象(82例)分为肥胖组及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脂肪百分比(%Fat)、腰臀比(WH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结果肥胖人群中血清瘦素、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升高幅度与反应肥胖度的各项指标(BMI、WHR、%Fat)呈显著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瘦素及FFA是重要的致IR物质,也是IR存在时重要标志.
作者:赵玉岩;郭磊;都健;刘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骨髓腔内,制备预构血管化骨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及术后1周、3周及5周分别检测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5周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尤以术后1周时变化显著.结论监测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的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液流动情况,评估血液的循环流态.
作者:谭学新;戚其学;邓春富;黄韶辉;王绪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突聋患者病因及发病机理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血液流变学方法检测35例突聋患者组同时与4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突聋患者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及红细胞压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液流变性改变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与突聋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建议突聋患者有必要全面检测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可为临床有针对性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李晓丹;姒惠;韩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百优解加化疗对肿瘤患者疗效、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将42例癌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一组为单纯化疗组(A组),另一组为百优解加化疗组(B组),化疗时间均为两周期.结果 B组患者的化疗效果、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优于A组(P<0.05).结论百优解加化疗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姜洪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脑循环的影响.方法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41例急性脑梗塞病人,并对用药前后应用脑循环动力检测仪检测各项指标,同时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循环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较显著.结论奥扎格雷钠对改善急性脑梗塞病人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宪忠;汪晓欧;李海燕;潘晓岷;孙爱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体免疫性出血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免疫机能发生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生成及破坏加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形成瘀点及瘀班,但当血小板(PLT)<20×109/L,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内脏出血危及生命.临床治疗ITP的经典方法多为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但有部分难治型患者病情常呈慢性、反复多次发作,且对激素及脾切除手术治疗无明显反应,此类患者外周血小板常常低于安全范围,随时可能并发严重出血,因此,及时选用其它有效药物或多药联合进行治疗,迅速升高PLT计数,是抢救ITP所致严重出血的关键.本次我们采用的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共治疗IT9例,均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永军;孙汉英;刘丹;刘振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检测深圳市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初步建立适宜深圳市人群血液流变学的正常参考值,探讨红细胞压积、年龄等因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严格挑选10~80岁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健康人2502名(男1449名,女1053名)分别进行血流变各项指标检测并统计.结果除未成年男女间各项指标及各组血浆粘度无显著差异,其它流变学参数男性显著地高于女性.各组全血粘度与HCT基本同步,男性组10~19、20~59和60岁以上组有差异,女性组10~29、30~59和60岁以上组亦有不同.该值与仪器随带的参考值和其它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结论报道了深圳市从低年龄到高年龄各阶段的的血流变参数并制定了正常参考值.参考值对本(市)区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罗乐宣;罗国辉;杨冀衡;陆泽元;黄建平;李涛;许我先;邝碧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筛选简便易行的血液流变学检测质控物制备方法.方法静脉采血,与输血1号抗凝液8:1混合;分为2份,1份每100mL全血加入1640液25mL,混匀后无菌分装无添加物灭菌真空管(简称真空管)和枸橼酸钠缓冲液抗凝真空管(CTAD管),1份不加1640液分装上述管,2℃~4℃保存.每日测定上述4种质控液在150s-1、60s-1和10s-1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并测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持续4周,统计变异系数(CV%)和第1周与后1周数据t检验.每周测质控液的全血和血浆血红蛋白,计算溶血百分率.结果抗凝血加入1640液分装真空管连续4周的测定值CV%均<4%,无显著差异(P>0.05)),溶血率<1%.未加1640液管组和分装CrAD管2组2周后开始溶血,3周后溶血率>1%,CV%均>6.4%.除血浆粘度和ESR外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输血1号抗凝液抗凝全血加1640液分装真空管的质控物制备方法简便易行,保存时间长,质控结果良好,可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石冬敏;吴元健;钮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特征.方法检测28例缓解期与22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组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缓解期全血粘度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均有不同程度血液流变特征性改变,以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增高为主,高粘滞血症在哮喘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刘军;姒惠;金桂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将E-选择素溶于生理盐水后注入大鼠股静脉中,建立模型后1h、4h和1周断头取脑组织做病理切片及计算梗死体积.结果 E-选择素治疗组比对照组坏死体积明显减少.结论 E-选择素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谢学顺;李剑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25例重症颅脑损伤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临床资料,并就其发病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MSOF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示GCS评分<5分,年龄60岁以上者,三个以上脏器受累者均死亡,GCS评分5~7分,年龄60岁以下,MSOF的病死率为80%,MSOF的发生与颅脑损伤的程度、颅外合并伤有密切关系.结论该病病情复杂多变,预后恶劣,尽快恢复脑功能,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包括及时恰当地采取颅脑手术在内的系统综合性治疗,一旦出现单一脏器并发症或功能衰竭,必须积极加以控制,以阻断发生MSOF的序贯过程.
作者:俞祥夏;潘平;支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东菱克栓酶对脑梗塞患者的血流变影响,为减少血栓形成,预防脑梗塞再发积累经验.方法对50例脑梗塞患者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四项变化,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后病人血液粘度明显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有效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降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脑梗塞再发.
作者:李艳;曹丽华;张丽君;闫俊杰;张锦;耿志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SCD)之间的临床状态[1,2].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我们自拟心康宁片,并观察其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萍;张春芳;李松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从mRNA水平观察不同白血病细胞中ppGalNAcT1-T7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ppGalNAcT1-T7在NB4和K562细胞株中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K562细胞中ppGalNAcT2、T4、T5、57和NB4细胞中ppGalNAcT1、T2、T3、T4、T7有不同程度表达.结论不同白血病细胞中ppGaINAcT1-T7的表达情况不一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莫建华;吴士良;陈克平;徐爱华;丁向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酒依赖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正常人群的区别,探讨酒依赖患者Hcy含量变化及其与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的相关性.方法对酒依赖患者组、正常对照组各20例进行血浆Hcy的测定,同时测定血清叶酸、ViB12的浓度.结果 (1)酒依赖患者血Hcy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酒依赖患者叶酸及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Hcy浓度与叶酸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出现Hcy代谢障碍,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叶酸、VitB12降低有关.
作者:付璐;吴铮;辛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在选择冠脉临界狭窄病人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脉造影(Judkin's法)证实单支血管50%±5%狭窄男性冠心病病人共108例,行DSE检测,根据室壁运动指数(WMI)分组.WMI为1者(31例)为无缺血组(A组),WMI>1者(67例)为缺血组,随机将缺血组分为B组(34例)和C组(33例).A组仅给予冠心病一级预防治疗,B组和C组均给予系统抗血小板及抗缺血治疗,其中B组病人中有30例行介入治疗.3个月后重复行DSE检测,并记录3个月间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DSE诱导心肌缺血的病人行介入治疗后3个月(B组),WMI明显下降(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也较低(P<0.05);DSE无诱导心肌缺血者(A组),3个月后WMI仍无异常,且无一例发生心脏事件.结论 DSE有可能成为冠脉临界狭窄病人选择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方法.
作者:贾志梅;任卫东;高明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由于各地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的条件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在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的检测中,加强质量控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1-3].
作者:来锦;赵晓丽;李淑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TNF-α作用的影响.方法 72只Waster雄性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异丙酚+内毒素组(P组).L组在腹腔内注入内毒素10mg·kg-1;P组在皮下缓慢注入异丙酚20mg·kg-1·h-1后再注入内毒素10mg·kg-1;C组腹腔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360min时处死动物,C组在不同时间点留取3ml静脉血后,于360min处死留取肺组织.测定血清和肺组织TNF-α、肺组织TNF-αmRNA表达、TNF-α免疫反应物质.结果 L组注射内毒素后30min血清和肺组织中TNF-α浓度升高,90min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360min后仍高于正常水平.P组各时点血清和肺组织中TNF-α浓度明显低于L组(P<0.001).L组注射内毒素后30min肺组织TNF-α mRNA表达上升并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360min仍高于正常水平.P组各时点肺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L组(P<0.001).结论异丙酚可显著抑制内毒素血症时TNF-α的合成、分泌,是其抗内毒素血症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金玄玉;戚其学;王昆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血液高凝状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46例正常人测定血糖、胰岛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活化度,t-PA、PAI等指标.将高血压病人分为两组即IR和NIR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人和NIR组比较,IR组纤维蛋白原、PAI增高;血小板聚集、活化增强,微血栓形成;凝血酶原时间缩短、t-PA降低(P<0.05~0.01).且血小板聚集率与Fbg、PAI、INS0呈显著正相关(r=0.5287,r=0.5764,r=0.5129,P均<0.02)、与t-PA、G-AUC/I-AUC呈负相关(r=-0.6531,P<0.01、r=-0.5281,P<0.05).结论高血压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布氏多功能显微镜下观察到微血栓形成可以作为高血压病血液高凝的一个标志.
作者:龙建军;赵爱婷;刘洁;骆秉铨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