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血管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张国栋;苏心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急性脑血管病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NSE浓度.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NSE浓度与病灶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对照组NSE浓度为6.05±4.32μg/L.C脑出血组NSE浓度为35.85±23.82μg/L;脑梗死组NSE浓度为33.97±21.88μg/L;蛛网膜下腔出血组NSEE浓度为32.68±10.11μg/L.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NSE浓度与病变大小、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和预后(GOS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增高,NSE浓度的高低不仅为神经元损伤程度提供定量信息,而且也是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凋亡与线粒体

    早在1972年Kerr,Wyllie及Gum等就提出了细胞凋亡(apoptosis)的概念,但在其后的几年里,这一重要的细胞死亡类型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仅从形态学、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初步确定了这种细胞主动死亡类型的存在.对细胞凋亡这一生物学现象的重视不过是近五六年的事情.细胞凋亡是细胞自主的程序化死亡过程(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它对于维持多细胞机体的完整性和自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静;何作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39例Coombs试验阳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分析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血液中红细胞上结合的抗体进行免疫分型,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上海市红十字中心生产的三种抗血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结合相关溶血系列检查.结果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且女性多于男性.类型分布以IgG+C3型多见,且溶血、贫血程度重,余依次为C3型、IgG型.结论 AIHA免疫分型可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胡进林;陈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症颅脑损伤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附25例报告)

    目的总结25例重症颅脑损伤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临床资料,并就其发病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MSOF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示GCS评分<5分,年龄60岁以上者,三个以上脏器受累者均死亡,GCS评分5~7分,年龄60岁以下,MSOF的病死率为80%,MSOF的发生与颅脑损伤的程度、颅外合并伤有密切关系.结论该病病情复杂多变,预后恶劣,尽快恢复脑功能,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包括及时恰当地采取颅脑手术在内的系统综合性治疗,一旦出现单一脏器并发症或功能衰竭,必须积极加以控制,以阻断发生MSOF的序贯过程.

    作者:俞祥夏;潘平;支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百优解对肿瘤患者化疗疗效影响的分析

    目的探讨百优解加化疗对肿瘤患者疗效、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将42例癌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一组为单纯化疗组(A组),另一组为百优解加化疗组(B组),化疗时间均为两周期.结果 B组患者的化疗效果、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优于A组(P<0.05).结论百优解加化疗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姜洪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发病机制联系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临床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它以有GPI-AP缺陷的异常造血细胞的出现为特征,并常合并造血抑制包括AA.PNH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溶血性贫血,其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全血细胞减少、MDS、急性白血病[1].AA常同时伴有PNH,PNH患者也常合并AA的特征,称之为AA/PNH综合症.当免疫抑制治疗提高了严重AA患者的生存率,两病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显.在此我们对两者之间发病机制的联系作一综述.

    作者:何莉;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酒依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变化

    目的比较酒依赖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正常人群的区别,探讨酒依赖患者Hcy含量变化及其与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的相关性.方法对酒依赖患者组、正常对照组各20例进行血浆Hcy的测定,同时测定血清叶酸、ViB12的浓度.结果 (1)酒依赖患者血Hcy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酒依赖患者叶酸及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Hcy浓度与叶酸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出现Hcy代谢障碍,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叶酸、VitB12降低有关.

    作者:付璐;吴铮;辛晓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与血流变检测指标比较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TC、TG)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糖尿病的影响.方法检测80例2型糖尿病患者TG、TC、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TC、TG、TGB、FIB、ηb、ηp、TK、HCT、ESR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血管并发症发生、加重的原因之一.临床治疗上应重视降脂、抗凝、扩容和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的治疗.

    作者:李清;熊焰;宋宏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特征.方法检测28例缓解期与22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组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缓解期全血粘度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均有不同程度血液流变特征性改变,以全血粘度(高、中、低切)增高为主,高粘滞血症在哮喘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刘军;姒惠;金桂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钛表面涂覆硬质碳膜的性能研究

    以高纯甲烷(99.9%)以原料气体,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将碳镀于金属钛表面获取的硬质碳膜(i-C),测定其理化性能.将其与纯钛、医用不锈钢、纯铜4种材料植入小鼠体内,测定对机体NK细胞活性和IL-2产生能力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法,计算了细胞相对增殖率,评价了毒性级,结果表明其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作者:战德松;赵宝红;邹健梧;周兴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中血液流变学质量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各地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的条件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在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的检测中,加强质量控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1-3].

    作者:来锦;赵晓丽;李淑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预构血管化骨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腹壁浅动、静脉束植入股骨骨髓腔内,制备预构血管化骨的动物模型.于术前及术后1周、3周及5周分别检测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5周兔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尤以术后1周时变化显著.结论监测预构血管化骨血运重建过程的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液流动情况,评估血液的循环流态.

    作者:谭学新;戚其学;邓春富;黄韶辉;王绪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选择素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P-选择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2h再灌注组(3h,6h,12h,24h,48h),采用尼龙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P-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h出现少量表达,12h达高峰,48h仍有表达.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上调,根据炎症反应的机理,说明其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作者:孙雪波;张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清瘦素及游离脂肪酸在肥胖患者中的致胰岛素抵抗作用

    目的研究瘦素及游离脂肪酸(FFA)对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IR)状态形成的作用.方法按体重指数(BMI)将实验对象(82例)分为肥胖组及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脂肪百分比(%Fat)、腰臀比(WH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结果肥胖人群中血清瘦素、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升高幅度与反应肥胖度的各项指标(BMI、WHR、%Fat)呈显著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瘦素及FFA是重要的致IR物质,也是IR存在时重要标志.

    作者:赵玉岩;郭磊;都健;刘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48例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塞病等观察

    我院1996年10月以来,应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法(ILIB)治疗了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等48例,治疗前后均做了血流变及部分生化检验,如血糖、血脂等,发现治疗前,这些指标明显增高,经ILIB治疗后有了显著性差异,为了配合临床应用ILIB治疗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的观察,作了护理观察记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孟淑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方法测定老年肺心病与健康老人、老年冠心病的血流变的各项指标,同时对肺心病患者作血气分析.结果老年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变各项指标高于健康老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差别显著.同时,老年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变各项指标与氧分压呈负相关.结论由于肺部感染、缺氧,老年肺心病血流变各项指标均明显增高,故应给以综合治疗,即在抗炎吸氧同时给以抗凝治疗方可减少病死率.

    作者:朱正明;王靖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藻酸双酯钠治疗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的研究

    藻酸双酯钠(PSS)为新型类肝素药物,临床上应用PSS抗凝血、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和改善微循环.对51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人,在应用PSS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血红蛋白、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均明显降低,从而说明PSS有稀释血液、减少聚集反应、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作者:徐刚;赵晓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的诊治(附65例报告)

    目的探讨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要点.方法对1990年~2000年收治的65例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胸腹联合伤病情重,变化快,且多有伤前合并病,故早期及时诊断,及时正确的手术方法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王斌;韩志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与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的观察

    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及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对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并针对糖尿病血栓并发症的发病机制,采取适当的防治方法,可减缓糖尿病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为探讨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糖尿病血栓并发症的关系,本文对32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两个指标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液流变学两个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红细胞压积(Hct)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亓贯和;王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儿紫癜性肾炎、肾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紫癜性肾炎、肾病是以皮肤、粘膜、关节、内脏出血、水肿为特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证范围,从现代医学角度属过敏性紫癜的肾型.它不仅具有过敏性紫癜的一般症状,同时具有肾炎或肾病样改变.到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对该病的系统的辨证施护,我科5年来通过对20例本病病例的临床观察,初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子,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革联;贾会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在筛选冠脉临界狭窄病人经皮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在选择冠脉临界狭窄病人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脉造影(Judkin's法)证实单支血管50%±5%狭窄男性冠心病病人共108例,行DSE检测,根据室壁运动指数(WMI)分组.WMI为1者(31例)为无缺血组(A组),WMI>1者(67例)为缺血组,随机将缺血组分为B组(34例)和C组(33例).A组仅给予冠心病一级预防治疗,B组和C组均给予系统抗血小板及抗缺血治疗,其中B组病人中有30例行介入治疗.3个月后重复行DSE检测,并记录3个月间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DSE诱导心肌缺血的病人行介入治疗后3个月(B组),WMI明显下降(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也较低(P<0.05);DSE无诱导心肌缺血者(A组),3个月后WMI仍无异常,且无一例发生心脏事件.结论 DSE有可能成为冠脉临界狭窄病人选择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方法.

    作者:贾志梅;任卫东;高明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