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兵;邱梦琦;孟淑云
一、背景内镜自诞生之日起,其应用领域、设备性能和附属设备皆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的电子内镜成像解析度已达85万像素,放大倍率可达150倍,而双气囊全小肠镜与胶囊内镜的成功临床应用打破了消化道的后一个检查盲区.内镜无疑已成为诊断、治疗和评估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吴巍;吴云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一、背景Sanbongi等[1]有关内镜分光术系统(endoscopic spectroscopy system)的研究发现,反射光谱不仅取决于发射光源的光谱,也受投射组织结构和血流的影响;应用短波长光能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因为两者的反射光谱特点在短波长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
作者:郭涛;钱家鸣;杨爱明;陆星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例1 患者女,39岁,因上腹胀、纳差、体重下降3个月、腹痛1个月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消瘦,贫血貌,腹部平坦,中上腹压痛,未扪及包块.胸部X光片无异常.胃镜检查胃体中部约1.0 cm×1.5 cm黏膜片状充血糜烂,活检病理报告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十二指肠球部见一0.8 cm×0.9 cm大小溃疡,边缘充血,表面黄苔.
作者:余剑平;袁珂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因素如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及高血压与大肠肿瘤发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并接受结肠镜检查308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8例患者中197例患者(64.0%)检出大肠息肉,包括炎性息肉38例(12.3%),瘤性息肉159例(51.6%),其中进展期息病变为78例(25.3%).分别以患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收缩压水平分组,经年龄校正后对上四分之一区组与下四分之一区组息肉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甘油三酯及血压上四分之一区息肉检出率(75.3%,80.0%),瘤性息肉检出率(63.6%,66.2%),进展期息病变检出率(36.4%,30.8%),均显著高于下四分之一区检出率(除血压分区进展期息病变检出率比较P<0.10,余均P<0.05.高甘油三酯对大肠息肉及瘤性息肉OR分别为2.55,2.21,高血压对大肠息肉及瘤性息肉OR分别为2.30,2.16).血糖及胆固醇分区息肉检出率及瘤性息肉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甘油三酯及高血压可能为大肠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该类患者进展期息病变检出率较高,需进行大肠肿瘤的筛查.
作者:朱元民;李惠平;李菁刘;玉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因进食有异物感至我院就诊.行胃镜检查,于食管距门齿23 cm处,见一0.6 cm ×0.5 cm×0.4 cm大小卵圆形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灰白色,质地稍韧,固定,界清.
作者:张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0例作为RE组,慢性胃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NADPH-d酶组化染色法对RE和对照组食管黏膜组织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OS)进行定性检验,应用硝酸还原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血中及食管组织中的NO和SOD含量.结果 RE组患者食管黏膜大多呈NOS阳性反应,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E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及血清NO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RE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及血清的SO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同程度RE食管组织的NO含量与SOD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645,P<0.01).结论 NO、SOD在RE患者的发病中可能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胜兰;许树长;陈莹;张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技术治疗食管、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自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我院胃镜检查发现的黏膜下肿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包括:病灶位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经超声内镜检查证实为黏膜下肿瘤,直径1.3~3.0 cm,部分突出于腔内且愿意接受内镜下治疗和随访.采用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治疗黏膜下肿瘤,并随访观察黏膜下肿瘤消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男6例,女10例入选,年龄34~78岁,平均50岁,病灶1.3~3.0 cm,平均1.9 cm.病灶位于食管下段4例,贲门口2例,胃底5例,胃体上部2例,胃体下部胃窦胃角3例.12例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梭形细胞.16例患者中,9例在4周随访时病灶完全消失,黏膜表面白色瘢痕形成;5例在4周复查时病灶残留0.2~0.3 cm小病灶,加用内镜下电切除术;1例经两次治疗完全消失,期间出现黑便;1例治疗不成功,总有效率为93.8%.全部病例在完成治疗后6个月复查胃镜均未发现病灶,超声胃镜证实病灶无残留.结论 采用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治疗的方法,对直径在1.3~3.0 cm、部分突出于腔内的黏膜下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外科手术或者腹腔镜治疗,降低了内镜下直接电切除术存在的穿孔与出血等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世耀;马丽黎;王萍;刘天舒;姚礼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证实消化性溃疡与阻塞性黄疸的相关性.方法 经内镜证实的溃疡患者289例,从无溃疡患者中随机挑选29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去除混杂因素的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消化性溃疡各病种之间与阻塞性黄疸发生率的差异,消化性溃疡中的高位梗阻与低位梗阻发生率的差异,溃疡组与无溃疡组的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对比,黄疸的发生时间与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关系,以及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溃疡组的阻塞性黄疸发病率及黄疸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位梗阻与高位梗阻对比,低位梗阻患者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高(P<0.01),十二指肠与胃溃疡发生率两组有显著差别,各病种间的溃疡发生率有明显差别,溃疡的发生率与黄疸持续的时间相关.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消化性溃疡与阻塞性黄疸有明显的相关性,梗阻性黄疸导致高胃酸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王小海;汪鹏;李兆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胆道插管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行ERCP的患者.对常规胆管插管失败且导丝反复进入胰管(>4次)者行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胆管插管成功后,导丝留置胆管内,继续完成胆管括约肌切开及相应的治疗.统计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整个研究期间内共行ERCP 1576例次,需胆管深插管879例次,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者30例.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首次ERCP胆管深插管成功率为93.3%(28/30),2次ERCP插管成功率为96.7%(29/30).2例(占6.7%)发生并发症,为轻型胰腺炎.无出血、穿孔或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 在困难胆道插管中采用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枫;李兆申;时昭红;邹多武;金震东;邹晓平;孙振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对小肠疾病中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间,应用GIVEN公司产M2A胶囊内镜检查74例,其中53例患者(分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0例,反复发作腹痛、腹泻患者23例)经过胃镜和结肠镜检查,41例未发现可解释疾病的阳性结果,12例有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息肉或结肠息肉;21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 0例不明原因出血的患者中,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76.7%(23/30),其中小肠克罗恩病5例,小肠血管畸型6例,小肠黏膜糜烂11例和小肠息肉样隆起5例,其中3例经过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瘤,1例为罕见的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另有小肠憩室1例;持续腹痛、腹泻组的23例患者中,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65.2%(15/23),其中小肠黏膜糜烂8例、回肠末端多发小溃疡7例,小肠多发息肉5例;21例健康查体者中有1例可见小肠多发细小的息肉样隆起,2例为小肠黏膜的炎症,8例为胃黏膜炎症,其余10例未见任何异常.疑诊小肠疾病的53例患者小肠病变的诊断阳性率为71.7%(38/53),胶囊内镜对出血组患者小肠黏膜病变诊断阳性率高于腹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组患者胶囊在胃排空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和排出体外时间均明显少于查体组.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高,而且安全无痛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作者:张洁;王邦茂;阎雪燕;刘文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近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小肠疾病亦是一类常见病,尤其是克罗恩病、小肠间质瘤、小肠血管病变、小肠腺癌等.小肠疾病由于临床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等因素,临床诊断十分困难.
作者:吴云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全球尚有很多争议,或者说还有诊断上存在模糊之处.中华消化病学会在三亚组织这一共识会议,无疑对我国在诊断Barrett食管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但对消化内镜医师在掌握标准上尚应该更加准确,才能使大家标准一致,并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作者:于中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时期不同炎症胃黏膜环氧合酶-2(COX-2)表达特点及可能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正常胃黏膜、普通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无Hp感染)共110例蜡块重新切片作常规病理学评估,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胃黏膜COX-2表达.结果 COX-2在正常胃黏膜无表达;普通胃炎组9例轻度表达(22.5%);Hp胃炎组27例轻度表达(67.5%),中度表达2例(5.0%);肠化组轻度表达6例(30.0%).Hp相关胃炎较普通胃炎组及肠化组(均为轻度炎症)COX-2阳性率细显著升高(P=0.000和P=0.002);普通胃炎组中重度炎症COX-2阳性率较轻度炎症高(P=0.025).慢性胃炎伴肠化组和普通胃炎组炎症程度无差别(P=0.527),其COX-2阳性表达率一致(P=0.542).结论 小儿胃炎COX-2表达较弱,Hp感染可诱发COX-2表达,其表达率随炎症程度加重而升高,COX-2表达和肠化无关.小儿早期轻度表达COX-2,其生理意义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作者:陈桧平;顾伟忠;金抒清;徐辉;徐彰;朱小舟;卢华君;程芹芹;汤宏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小肠疾病的诊断一直是临床的一个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小肠长度长(约6 m)、肠管盘曲多,普通推进式小肠镜可看到十二指肠下约100 cm,结肠镜可看到回肠末端约10 cm.近年来应用的双气囊内镜是小肠疾病新的检查手段,为深部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帮助.
作者:黄适;唐少波;林寿宁;朱永苹;袁海锋;赵亮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结肠憩室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10%以上,我国潘国宗统计的发病率为1.3%~1.4%,现将我院经结肠镜诊断的120例结肠憩室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于中麟;王沧海;刘萱;张澍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及适应证.方法 超声微探头联合黏膜染色,选择适合内镜切除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3例,经内镜微探头超声判断癌浸润深度,11例癌组织浸润黏膜层,2例癌组织浸润黏膜下层上1/3,均无淋巴结转移.使用双腔电子胃镜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疗效.结果 13例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均成功,未发生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时间超过2年无复发.结论 早期食管癌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上1/3为EMR的适应证,治疗较为安全.
作者:汪嵘;陈星;原丽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作者:李晓波;戴军;戈之铮;高云杰;刘文忠;胡运彪;萧树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磁共振胰胆管显影术(MRCP)作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技术,其临床应用日趋增多,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作为胆胰系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为了评价MRCP和ERCP对胆胰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我们分析了56例胆胰疾病病例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误诊情况及与ERCP结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李舒丹;张啸;张筱凤;吕文;郭英辉;周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54岁.因间歇血便1年,加重10 d就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便,持续3 d自愈.近10 d来再次出现暗红色血便,起初感到右下腹隐痛,无恶心、呕吐.既往无肝炎病及心脏病史.
作者:谢兵;邱梦琦;孟淑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6年3月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32例,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82%,发生并发症5例,均为胆漏,无死亡病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忠;秦剑翀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