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江志伟;汪志明;李国立;吴素梅;李宁;黎介寿

关键词: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空肠造口术, 胃大部切除, 术后患者, 肠内营养支持, 胃肠减压, 姑息性, 应用, 临床
摘要: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于198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目前主要适用于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或进行姑息性胃肠减压[1].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胶囊内镜肠道准备初探

    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国外一般不主张进行肠道准备,只要求在检查前流体饮食12 h后绝对禁食12 h,国内大部分的医院是要求进行肠道准备的,其方法大致与结肠镜肠道准备相同.我院自2004年引进胶囊式内镜以来,共进行胶囊内镜检查30例,为了获得更好的检查效果,我们总结对比了以下3种不同的准备方法.

    作者:康艳;陈星;刘变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52岁,吞咽不适2个月,在外院内镜检查时发现食管中段肿物.入我院后,查体全身皮肤未见黑色素瘤.Fujinon EG 485 ZW变焦放大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段距门齿26 cm处可见2.5 cm×2.0 cm的肿物,表面呈现黑褐色调,有结节感,高低不平,肿物表面黏膜光滑,似有膜样覆盖物,基底部有相连的蒂样隆起(图1).

    作者:刘变英;陈星;原丽莉;张乃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机理的初步探讨

    胆管狭窄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胆道狭窄中以吻合口狭窄多见,约占胆道并发症总发生率的一半;非吻合口的狭窄常位于肝内胆管、肝门部胆管与胆总管[1].

    作者:卢晓云;邹晓平;徐肇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诊治胆胰疾病及疑难病例讨论

    北京消化疾病中心于2005年9月举办了首届消化内镜沙龙研讨会,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澍田教授主持,历时一天半.沙龙坚持平等、积极、向上的原则,突出研讨、沟通、互动的特点.

    作者:郭学刚;冀明;张澍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胃结核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52岁.因发热1周,上腹部不适、黑便3 d,呕血2 h入院.既往史:6年前患颈部淋巴结结核.体格检查:上中腹有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血WBC 19.8×109/L,RBC2.86×10 12/L,血红蛋白74 g/L,血沉>140 mm/h,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胸片: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张宁;赵云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心电监测分析

    胃肠镜检查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和痛苦,尤其对冠心病患者,因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操作时的强烈刺激常致患者心电图应激性的改变.为比较无痛和常规胃肠镜检查对冠心病人心电图的影响,我们从2003年2月至2005年9月共收集了140例冠心病患者在胃肠镜检查中持续心电监护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红;唐继志;胡漂有;方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选择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的84例在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行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术后常规病理组织送检.结果 84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下剥除,术后无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创面渗血2例(2.3%).83例获得病理诊断,确诊食管间质瘤65例,脂肪瘤17例,神经纤维瘤1例.术后经平均4.1个月的内镜随访,未见病变再发.结论 小探头超声辅助下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玉龙;王邦茂;刘文天;黄迺侠;曹晓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胃静脉曲张临床及血流特征的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胃曲张静脉(GV)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A)显示的血流特征.方法 分析经内镜确诊的GV病例50例并分型,比较不同类型的内镜表现及CTPA检查结果.结果 50例患者中,GOV-Ⅰ型29例,GV多为轻度,CTPA示血流来源以胃左静脉为主,胃肾/脾肾分流者17.2%;GOV-Ⅱ型10例,GV严重程度不等,CTPA示多为胃左、胃后、胃短静脉混合供血,有分流者50.0%;IGV-Ⅰ型11例,GV多为重度,CTPA示血流来源以胃后、胃短静脉为主,有分流者63.6%.GOV-Ⅱ型和IGV-Ⅰ型出血发生率高于GOV-Ⅰ型(P<0.05).结节形和瘤形的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高于迂曲形(P<0.01).结论 Sarin分型结合内镜下曲张静脉形态可明确胃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预测其出血风险性.CTPA显示不同类型GV的血流来源不同,分流发生率不同,因此疗效也有差异.

    作者:赵红;于永征;赵丽琴;贺文;于中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多普勒超声测定十二指肠溃疡血流的价值

    内镜多普勒超声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胃肠病领域,其后主要用于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研究,但对消化性溃疡底部血流特点描述的报道尚少.我们用内镜多普勒超声检查7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对溃疡底部血流的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孙晓滨;史维;赵聪;王琼;巢齐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治疗吻合术所致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一例

    患者女,52岁,因黑便、贫血、腹痛1个月入院.十二指肠镜检查见一肿物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8 cm×7 cm×7cm,上缘紧贴十二指肠乳头,向腔内生长突入十二指肠降部使该部阻塞(图1),活动度差,活检为间质瘤.

    作者:陈尔东;姜世满;王明涛;李雪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29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和病理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9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并根据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29例中内镜下表现为溃疡17例,肿瘤样病变3例,浅表性胃炎2例,糜烂出血性胃炎1例,萎缩性胃炎6例.病理检查均在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发现有大量血吸虫卵沉积.29例中3例合并胃癌,另在长11年的随访中发现癌变6例,癌变率达31%.结论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病理学检查,预后分析表明本病易产生癌前病变并易癌变,应定期随访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宋文冲;于皆平;沈磊;曹俊;于红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普通电子胃镜用于小儿检查和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患者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或治疗,而大多数基层医院及综合性医院一般都没有配备小儿专用胃镜,我们自1995年5月至2005年5月间应用普通电子胃镜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小儿胃镜检查和治疗183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迎春;王萍;孙振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青年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一例

    患者女,31岁,因反酸、胸骨后疼痛、嗳气1个月,在我院行无痛胃镜(静注丙泊酚150 mg)检查,发现距门齿30 cm处食管右壁一直径约0.5 cm结节状、白色半透明样隆起,表面无充血,周围黏膜无异常,贲门口周围黏膜点、片及条状充血,胃窦黏膜红白相间.活检钳触之质软,活检3块后隆起基本消失(图1).诊断食管下段隆起病变、性质待定.1周后病理报告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图2).按食管炎正规治疗15 d后胃镜复查原病变位置光滑、平整.

    作者:王仲玉;孙华;傅汉中;郝佩勇;李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乳头癌致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RAP)是指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而胰腺腺体的形态和功能正常.临床上表现为轻至中度的急性胰腺炎,腹痛伴短暂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影像学改变为胰腺组织水肿.目前认为RAP常见病因为高脂血症、高钙血症、毒素、药物以及先天性畸形如胰腺分裂、环状胰腺、胆总管囊肿等[1].本文将描述由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所致的复发性胰腺炎一例.

    作者:廖专;刘鹏霞;袁晋华;王洛伟;张薇;吴晓辉;李兆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酷似克罗恩病的肠结核一例

    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消化道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内镜下有相似病变时.现将我科近收治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宋震亚;赵奕;钱可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回肠末端病变140例临床分析

    回肠末端是空回肠病变的好发部位.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检查费时且价昂,普及率低,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然以结肠镜逆行检查回肠末端,作为诊断回肠末端病变主要手段.我们近几年来通过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9326例,发现病变140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雄芳;陈少兴;莫青;陈华飞;吴海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较早开展的内镜治疗技术,随着EST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善,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并发症的发生仍限制了其发展.我院近年来用EST技术治疗胆胰疾病1080例,发生早期并发症36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幼祥;吕农华;徐萍;舒宏春;彭春艳;何怀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管异位胃黏膜2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表现为颈段食管黏膜上的褐红色黏膜斑,故又称食管入口斑(inlet patch),其改变是因先天发育过程中胃黏膜在食管上段残留的结果.食管异位胃黏膜病例并不少见,但在胃镜检查时常被遗漏或误诊为其他疾病.现报道近两年我们胃镜检查时遇到的23例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袁爱娇;艾美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鼻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使用超细胃镜经鼻插入(简称经鼻胃镜)是一种新的胃镜检查方法,我院消化内镜室于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共进行了125例经鼻胃镜检查,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黎庆宁;杜艳蕾;李瑜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Barrett食管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现对我院近2年来确诊的BE患者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病理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索标;苏派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