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机理的初步探讨

卢晓云;邹晓平;徐肇敏

关键词:肝移植术后, 胆管狭窄, 吻合口狭窄, 胆道并发症, 肝门部胆管, 肝内胆管, 胆道狭窄, 发生率, 胆总管
摘要:胆管狭窄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胆道狭窄中以吻合口狭窄多见,约占胆道并发症总发生率的一半;非吻合口的狭窄常位于肝内胆管、肝门部胆管与胆总管[1].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回肠末端病变140例临床分析

    回肠末端是空回肠病变的好发部位.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检查费时且价昂,普及率低,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然以结肠镜逆行检查回肠末端,作为诊断回肠末端病变主要手段.我们近几年来通过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9326例,发现病变140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雄芳;陈少兴;莫青;陈华飞;吴海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于198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目前主要适用于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或进行姑息性胃肠减压[1].

    作者:江志伟;汪志明;李国立;吴素梅;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青年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一例

    患者女,31岁,因反酸、胸骨后疼痛、嗳气1个月,在我院行无痛胃镜(静注丙泊酚150 mg)检查,发现距门齿30 cm处食管右壁一直径约0.5 cm结节状、白色半透明样隆起,表面无充血,周围黏膜无异常,贲门口周围黏膜点、片及条状充血,胃窦黏膜红白相间.活检钳触之质软,活检3块后隆起基本消失(图1).诊断食管下段隆起病变、性质待定.1周后病理报告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图2).按食管炎正规治疗15 d后胃镜复查原病变位置光滑、平整.

    作者:王仲玉;孙华;傅汉中;郝佩勇;李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普通电子胃镜用于小儿检查和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患者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或治疗,而大多数基层医院及综合性医院一般都没有配备小儿专用胃镜,我们自1995年5月至2005年5月间应用普通电子胃镜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小儿胃镜检查和治疗183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迎春;王萍;孙振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活动性和非活动性UC患者以及对照组肠镜活检组织中HGF、c-Met表达;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对照组、活动性UC组、非活动性UC组H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88%、100%;c-Me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92%、10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HGF、c-Met在UC结肠黏膜表达与PCNA过表达正相关(r分别为0.648、0.645,P均<0.05).结论 HGF及其受体c-Met可能在UC结肠炎症黏膜修复中起作用.

    作者:陈凡;林琳;张红杰;王涛;杨希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乳头癌致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RAP)是指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而胰腺腺体的形态和功能正常.临床上表现为轻至中度的急性胰腺炎,腹痛伴短暂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影像学改变为胰腺组织水肿.目前认为RAP常见病因为高脂血症、高钙血症、毒素、药物以及先天性畸形如胰腺分裂、环状胰腺、胆总管囊肿等[1].本文将描述由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所致的复发性胰腺炎一例.

    作者:廖专;刘鹏霞;袁晋华;王洛伟;张薇;吴晓辉;李兆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组织黏合剂闭合血管影响因素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目的 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组织黏合剂N-丁基-2-氰丙烯酸盐在模拟血管中的实际行为,分析影响其闭合血管的主要因素,找到发挥作用的佳条件.方法 利用聚四氟乙烯管建立血流模拟装置,分别研究血管直径、血流速度以及组织黏合剂配比浓度这三个因素对组织黏合剂闭合血管的影响.结果 组织黏合剂与碘油1∶1配比混合物1.0 ml快速注射至聚四氟乙烯管内可以完全阻塞血流速度15 cm/s、直径0.4 cm的以及血流速度10 cm/s且直径0.6 cm的血流.当管腔直径增加至0.8 cm或血流速度加快为20 cm/s时,血流只是部分闭塞.改变组织黏合剂与碘油配比为0.5∶0.8以及0.5∶1.0,则注射后聚合体断裂成碎片状.结论 实验验证了随着血管直径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及配比浓度降低,组织黏合剂闭合血管的效应下降,以供临床定量参考.

    作者:王艳梅;程留芳;李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膈肌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而目前国内文献中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膈肌损伤的报道不多.我院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05年9月间发生膈肌损伤2例,报道如下.

    作者:韩文秀;孙登群;孟翔凌;徐阿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下治疗胃石症的方法选择与体会

    胃镜直视下破碎胃石方法很多,我院应用Wilson-Cook ASJ-1-S型一次性息肉切除器及废旧的Olympus SD-9L-1型息肉切除器治疗胃石症80例,配合药物应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兰永臻;王朔;周爱华;鄢凤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左侧路径腹腔镜胆囊床剥离法效果观察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国内文献对LC胆囊床面剥离方法的报道较少.根据胆囊床解剖结构及腔镜下的操作特点,临床上LC术中用传统的方法剥离胆囊床在手术暴露、操作、安全性等环节上尚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胆囊床剥离的并发症时有发生,为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5月采用左侧路径胆囊床剥离方法完成LC 50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周敏;谢贵林;张再洋;章瑞云;张巍;张永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机理的初步探讨

    胆管狭窄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胆道狭窄中以吻合口狭窄多见,约占胆道并发症总发生率的一半;非吻合口的狭窄常位于肝内胆管、肝门部胆管与胆总管[1].

    作者:卢晓云;邹晓平;徐肇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镜诊治时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1995年2月~2005年10月,作者单位共完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1451例,在此基础上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351例次,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6例,发生率1.10%,其中与EST操作相关并发症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征翔;孙建良;陈敏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选择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的84例在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行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术后常规病理组织送检.结果 84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下剥除,术后无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创面渗血2例(2.3%).83例获得病理诊断,确诊食管间质瘤65例,脂肪瘤17例,神经纤维瘤1例.术后经平均4.1个月的内镜随访,未见病变再发.结论 小探头超声辅助下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玉龙;王邦茂;刘文天;黄迺侠;曹晓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管颗粒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3岁.因反复上腹隐痛1年、加重月余入院,外院内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食管息肉;病理:慢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内镜:距门齿35 cm处食管后壁见一0.5 cm的广基隆起性病变,浅灰色,表面光滑,固定(图1).

    作者:薛静;付勇;蒋丽丽;热和曼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心电监测分析

    胃肠镜检查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和痛苦,尤其对冠心病患者,因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操作时的强烈刺激常致患者心电图应激性的改变.为比较无痛和常规胃肠镜检查对冠心病人心电图的影响,我们从2003年2月至2005年9月共收集了140例冠心病患者在胃肠镜检查中持续心电监护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红;唐继志;胡漂有;方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胃镜检查诱发食管黏膜血肿一例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胀满、纳差3个月来我院.体检除剑突下正中压痛外其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正常.使用Olympus V70电子胃镜,利多卡因胶浆10 ml咽部麻醉,选择左侧卧位,进镜顺利,见食管黏膜及贲门均正常,胃体、胃窦黏膜充血、渗出;高位反转观察胃底过程中,患者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嘱其深呼吸后上述症状消失.

    作者:王文正;陈德敏;高金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乳头部良性病变

    随着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切除术得到临床认可及ERCP、超声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早期癌的术前诊断及内镜下切除报道逐渐增多,但对十二指肠乳头部良性病变的内镜下切除报道甚少.2003年始我院采用ERCP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切除十二指肠乳头部良性病变,治疗9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留业;刘运祥;吴承荣;曹晓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内镜射频消融和置入内支架联合治疗不能切除的胆胰肿瘤

    目的 探讨经内镜射频消融和置入内支架的联合治疗在延长不能切除的胆胰肿瘤患者胆道通畅期中的作用.方法 共58例患者采用联合治疗:6例十二指肠乳头癌先作内镜下乳头局部切除,而后对残留病灶作射频消融;52例经ERCP测出肿瘤狭窄段的范围,对狭窄段作射频消融,然后置入相匹配的金属内支架.收集同期52例单放金属内支架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在联合治疗组中,3例治疗后2个月内因胆道严重感染、全身衰竭死亡,余55例胆道平均通畅期为9.2个月,平均存活期为16个月.其中48例再次梗阻后再次内镜下治疗,28例单作射频消融和20例射频消融加再置入内支架,通畅期又平均延长5.1个月.而单放内支架组胆道通畅期为6.1个月,平均存活期为13个月.结论 射频消融能阻止肿瘤的局部增长,从而延长内支架的通畅期和患者的存活期.

    作者:张啸;张筱凤;杨建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29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和病理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9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并根据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29例中内镜下表现为溃疡17例,肿瘤样病变3例,浅表性胃炎2例,糜烂出血性胃炎1例,萎缩性胃炎6例.病理检查均在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发现有大量血吸虫卵沉积.29例中3例合并胃癌,另在长11年的随访中发现癌变6例,癌变率达31%.结论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病理学检查,预后分析表明本病易产生癌前病变并易癌变,应定期随访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宋文冲;于皆平;沈磊;曹俊;于红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管异位胃黏膜2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表现为颈段食管黏膜上的褐红色黏膜斑,故又称食管入口斑(inlet patch),其改变是因先天发育过程中胃黏膜在食管上段残留的结果.食管异位胃黏膜病例并不少见,但在胃镜检查时常被遗漏或误诊为其他疾病.现报道近两年我们胃镜检查时遇到的23例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麻树人;潘汝明;袁爱娇;艾美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