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李学林;黄桂梅
肠道检查前通常禁食8 h,常会引起受检者低血糖、全身乏力、心慌、出汗等检查耐受性下降的情况,为此我们对肠镜检查前饮食对肠道准备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杰;李智;卫金歧;陈雪梅;杨巧玲;周吉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方法--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禁忌症等问题.方法选择无服药情况下出现每周3次以上烧心或反酸、食物反流,并且24 h食管pH监测证实胃酸异常者,共26例进行ELGP, 其中2例为贲门切除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6例GERD患者食管下端裂口直径1.5~3.5 cm,平均2.5 cm;并食管裂孔疝20例,达77%.缝合器为美国BARD公司二代缝合器.术前检查、常规胃镜观察后,辅助静脉麻醉,在齿状线下或吻合口下1~3 cm缝合,采用环行、纵行或两种方法结合治疗.记录手术前后食管裂口大小、缝合位置、针间距、缝合皱褶数、术中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缝合32例次,其中环行缝合17例次,纵行缝合11例次,环行和纵行结合缝合4例次.两针间距1~3 cm,两褶间距约1.5~2 cm.每例次1~4个褶,平均每例2.3个褶.缝合后食管裂口平均约1.5 cm.烧心及反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6%(完全缓解36%,部分缓解40%),无效24%.1例感冒患者术中出现呼吸困难,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镜下腔内折叠术能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2 cm以上的食管裂孔疝及贲门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均可应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术程安全.
作者:杨云生;令狐恩强;孙刚;王向东;孟江云;杜红;郭荣斌;王志强;程留芳;汪鸿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消化性溃疡被称为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 HU), 近年来, 随着急诊内镜的广泛开展, 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中, HU的因素已被认识和重视.我院1996年5月至 2001年5月共收治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198例,其中HU并出血 42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李明;甘少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前国内常规胃镜清洗消毒方法多为三步法,即清洗、消毒和冲洗,现观察两种常用消毒剂对胃镜幽门螺杆菌(Hp)的清除效果.
作者:刘秀梅;阎柱;林三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支架的广泛应用,现将资料较完整的未经手术治疗的食管贲门癌性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的28例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方春华;于皆平;江应安;胡仕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性,60岁.上腹部烧灼感、反酸、嗳气2年,近1个月反复出现黑便收入院.体检:贫血貌,右上腹可触及包块,约6 cm×4 cm,质软,轻微压痛,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红细胞2 8×1012/L,血红蛋白70 g/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正常.CT检查示:胰头占位性病变.B超:腹腔内有一低密度实质性肿物,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巨大息肉伴糜烂出血.开腹探查,见肿物位于十二指肠腔内,6 5 cm×4 cm×3 cm,分叶状,形似佛手,粉红色,粘膜表面糜烂出血,息肉基底部蒂宽为2 0 cm×1 8 cm,连接于十二指肠球部上壁.
作者:刘捷;金晓荣;郑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28岁.主诉体重下降,进食困难.外院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见全食管粘膜凹凸不平,怀疑食管癌来我院.内镜检查时发现,患者口腔、咽喉部、声带及全食管粘膜均有严重的霉菌感染,未发现食管癌变迹象,见图1、图2.当即考虑如此严重的霉菌感染与患者免疫力低下有关.细究病史,患者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症状3月余,治疗无效,进食困难疼痛,体重明显下降1月余.结合临床表现,高度怀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的可能.嘱患者抽血检查HIV抗体,结果呈强阳性反应,确诊为HIV性霉菌性食管炎.当即转院隔离治疗.
作者:赖少清;于桂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支架在临床的应用很广,胆道是使用支架为频繁的部位之一。对手术无法切除的胰头癌、胆管癌、胆囊癌以及胃癌淋巴结转移造成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放置一定的支架内引流可取得与姑息性减黄手术相似的效果,但侵袭性远较手术为低,尤其适用于老年高危患者。目前已研制成功并投向医疗市场的胆道支架有多种,根据每种支架的具体特点,择善而用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笔者就目前胆道支架的种类、特征及放置途径进行综述。
作者:钱立武;于群贤;郭义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CD44是粘附分子家族成员之一,可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其多种拼接变异体与肿瘤转移、复发有明显关系[2].研究表明,CD44拼接变异体(CD44 splice variants, CD44v)的表达,特别是CD44V6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复发关系密切[3].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CD44V6表达在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张军;赵志泉;徐顺福;孙士其;陈志坦;王自正;王书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现状,选择实用可靠的内镜清洗消毒方法.方法在北京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内镜清洗时加或不加酶洁液、2%戊二醛7 min消毒效果的测试;并抽查国产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消毒效果.结果测试部分:使用酶洁液清洗组301例,2%戊二醛浸泡消毒7 min,不长菌例数为283例(94.02%);不使用酶洁液组155例,2%戊二醛浸泡消毒7 min,不长菌例数为137例(88.39%).以清洗消毒后每条胃镜≤20个非致病细菌数为合格标准,使用酶洁液组合格为298例(99.00%),不使用酶洁液组147例(94.84%),两组清洗消毒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抽查部分:清洗消毒机Ⅰ35例,清洗消毒3 min后不长菌为4例(11.43%),以清洗消毒后每条胃镜≤20个非致病细菌数作为合格标准,合格为5例(14.29%);清洗消毒机Ⅱ29例,清洗消毒3 min,不长菌为2例(6.90%),合格例数为6例(20.69%);清洗消毒机Ⅱ20例,更换消毒液,清洗消毒3 min 2次,不长菌为17例(85.00%),合格例数为18例(90.00%).结论内镜使用后各个部分的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质量的重要环节,清洗过程中使用酶洁液明显增加了清洁度,在此基础上2%戊二醛浸泡消毒7 min可达到内镜消毒标准.目前使用的国产内镜清洗消毒机常规单一的3 min和6 min的消毒程序达不到内镜消毒标准.
作者:张泰昌;于中麟;巩玉秀;武迎宏;李六亿;袁洽劻;胡继红;吕超英;武沪萍;刘宾;杨昭徐;兰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37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1 d入院.查体发现右下腹有一 6 cm×4 cm包块,质中,不活动,肠鸣音活跃.入院诊断:右下腹包块待诊,回盲部癌.查血常规:WBC 16.4×109/L,中性白细胞0.92,B超怀疑肠梗阻,腹部平片未见异常.入院后因腹胀不明显,给以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
作者:宋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与经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先后进行MRCP与ERCP检查,所有诊断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结果MRCP与ERCP对梗阻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0.6%(29/32)及82.8%(24/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0),合并两者检查的准确率为96.9%(31/32),与单项MRCP(P=0.3010)、ERCP(P=0.0643)准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RCP与ERCP对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5.0%(24/32)及72.4%(21/29),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9503),合并两者检查的准确率为93.8%(30/32),高于MRCP(P=0.0387) 或ERCP(P=0.0245)单项检查.结论MRCP与ERCP都是有效、安全的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方法,MRCP与ERCP相结合诊断准确率可进一步提高.
作者:姜海行;唐国都;龙莉玲;黄仲奎;宋英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内镜检查与治疗引起的交叉感染时有报道,因此,内镜的有效消毒显得非常重要.我院内镜室用四步消毒法对内镜进行清洗消毒,经验证,消毒效果肯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庆水;李福康;王常会;王庆才;胡月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现在国内多数医院的情况是:一条内镜在一个单元时间内多次重复使用,如消毒不严格,势必增加经内镜幽门螺杆菌(Hp)、乙肝病毒(HBV)等交叉感染机会,并可能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因而,内镜消毒已成为世人瞩目和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强氧化离子酸性水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消毒剂,我们将其和现有的内镜消毒剂--戊二醛对比,观察两者对胃镜的消毒效果.
作者:王一平;谢艳;杨克敏;肖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1991~2000年胃镜检查14 944人次中发现幽门管溃疡46例,均经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现作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严永祥;刘立新;李海良;周士军;李树斌;潘新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尽管小肠镜检查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小肠疾病的检测上仍存在许多盲区与不足,部分患者对小肠镜的检查也难以耐受.2000年5月在美国举行的消化病周会议上,胶囊内镜的报告引起了消化内镜界极大的兴趣[1].胶囊内镜又称M2A,由以色列Given Imaging公司制造.它是一个尺寸为11 mm×30 mm药丸大小的无线肠镜,由电池、光源、成像系统和传送器等部件构成[1,2].这种无创性的检查不仅能达到目前内镜普遍难以到达的小肠位置,而且可获得清晰的图像,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白杨;张亚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9年引进标记钛夹技术以来,我院对31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内镜检查时,在肿瘤的一端或两端打上标记钛夹,取得了满意的定位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宇;李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食管静脉曲张皮圈结扎术(EVL)以其简便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在国内已被普遍采用.Gimson等报道EVS与内镜硬化剂注射(EVS)相比,并发症少[1].近年来,我们应用EVL和EVS联合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汪文生;张焰平;张国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结肠镜广泛应用在结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但在操作中人为肠袢或肠痉挛等因素,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完全没有痛苦的操作是医患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2001
作者:黄艳兰;黄锦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是新的内镜治疗技术,它对于解除胆道梗阻、提高手术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年以来对58例急性良性胆道梗阻的患者行ENBD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正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