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葛根素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赵雪艳;李凌;许予明

关键词:葛根素, 牛,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摘要:目的:观察葛根素(Pue)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增殖的影响.方法:取BAECs细胞,分为窄白对照组(C组):常规培养24 h;溶媒组(S组):加PBS后培养24 h;葛根素(Pue)低、中及高剂量组:分别加入终质量浓度为0.5 g/L(P1组)、1.0g/L(P2组)及1.5 g/L(P3组)的Pue,再培养24 h.另取细胞,同上分组,均于加药前2h加入L-单甲基精氨酸(L-NMMA),加药后再培养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Pue可促进BAECs的增殖,升高S+G2/M期的细胞比例,促进BAECs eNOS蛋白的表达(F=277.27,570.65,1 051.99,P<0.001),而L-NMMA可抑制上述效应.结论:Pue可促进BAECs进入分裂期从而促进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增加eNOS的表达从而上调NO水平有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志贺菌6种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检测

    目的:建立志贺菌6种毒力基因[志贺菌肠毒素I基因(setl)、志贺菌肠毒素2基因(sen)、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ipaH)、侵袭相关蛋白基因(ial)、志贺毒素1基因(stxl)及调控基因(virA)]的多重PCR鉴定方法,实现多基因的同时检测.方法:选掸志贺菌的6种毒力基因作为靶基因,以A群和C群4株标准及B群和D群4株临床分离株为模型,应用降落PCR方法在1个反应管中同时进行扩增,根据扩增片段大小定性判断结果.通过样本倍比稀释检验多重PCR的灵敏性,并在NCBI网站上用BLAST检索各引物的特异性.另选取河南省2001年至2007年115株志贺菌进行多重PCR检测,以验证多重PCR的可行性.结果:多重PCR能同时检测上述6种毒力基因,与单基因PCR分别检测6种毒力基因相比具有相近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15株志贺菌,除stxl外,其余5种毒力基因的阳性率均在85%以上.结论:多重PCR鉴定志贺菌毒力基因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适用于毒力基因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作者:徐兰英;许汴利;马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郑州市某体检人群血脂异常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血脂异常相关因素.方法:对郑州市某体检人群263人进行血脂测定及膳食和生活习惯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脂异常率为45.2%,不同年龄组血脂异常率不同(X2=8.467,P=0.014);每目饮酒量、体质指数(BMI)不同组之问血脂异常率不同(X2=12.550,P<0.001;X2=11.18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过量饮酒及年龄≥45岁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可通过调整膳食、控制体质量、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血脂异常的发生.

    作者:曹磊;韩洁;吕全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猫背外侧脑桥中脑被盖区神经细胞损毁对睡眠-觉醒状态的影响

    目的:损毁猫背外侧脑桥中脑被盖区神经细胞,观察其对睡眠-觉醒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红藻氨酸(KA)微量注射入猫(6只)双侧背外侧脑桥中脑被盖区(每侧6ug),损毁该区域.通过脑电活动和肌电活动测量损毁前后动物的觉醒-睡眠状态.统计损毁前后各时相数据占每次睡眠描记时间的百分比、每次睡眠描记的快眼动(REM)睡眠次数及每次REM睡眠时间.结果:损毁后觉醒时间的百分比从损毁前的(14.68±1.37)%增加到(20.78 4-3.37)%(t=-1.350,P=0.235);慢波睡眠时间从(65.07 4±2.73)%减少到(64.65±4.35)%(t=0.089,P=0.932);REM睡眠时间从(20.26±2.74)%减少到(13.65±2.25)%(t=3.843,P=0.012);REM睡眠次数从损毁前的(12.2±1.6)次/6 h减少到(10.0 4±1.4)次/6 h(t=1.976,P=0.119);REM睡眠时间从(6.3±0.6)min/次减少到(5.5 4±0.5)min/次(t=0.939,P=0.401).有4只动物在双侧背外侧脑桥中脑被盖区神经细胞损毁后的REM睡眠过程中仍维持一定的肌张力,而在正常睡眠描记过程中肌张力完全消失,只出现时相性的肌肉颤搐.损毁部佗的组织学观察显示距损毁部位1-2 mm内的神经细胞消失.损毁区域的神经纤维破坏不明显.结论:背外侧脑桥中脑被盖区的神经细胞在REM睡眠的维持及其伴随的颈肌迟缓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潘胜军;李丽蓉;王雨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突变部位的定位和分析

    目的:研究豫医无毛小鼠(YYHL)突变的分子机制.方法:对豫医无毛小鼠和昆明小鼠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序,并与Mus muscnlus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测出YYHL DNA序列1 824bp和昆明小鼠DNA序列1816 bp,其不同之处有27处,变异方式包括插入、缺失和点突变.其中在12外显子中有一无义突变(G→A),导致该部位由编码色氨酸的UGG转变为终止密码子UGA.结论:YYHL无毛性状的产生可能与基因组的变异有关.

    作者:臧文巧;杨璇;王涛;轩小燕;李敏;杜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腺病毒介导的干扰素-β基因对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干扰素-β(IFN-β)基因能否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体外凋亡.方法:用HEK293A细胞扩增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干扰素-β(AdhlFN-β)基因,经纯化后用空斑形成实验法测定病毒滴度;分别用AdhIFN-β基因和重组腺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AdGFP)基因转染人肝癌SMMC-7721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IFN-β基因的表达,应用Hochest 33342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重组AdhIFN-β基因组、空载体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重组腺病毒经HEK293A细胞扩增、纯化后滴度可达2×1011 pfu/mL,且40 MOI的腺病毒即可获得95%以上的转染效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到外源性hIFN-β基因在SMMC-7721细胞中的蛋白表达产物;荧光染色法检测到重组AdhIFN-β基因组细胞明显发生了凋亡,而重组AdGFP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不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到转染重组AdhIFN-β基因组细胞凋亡率[(28.27±4.21)%]高于转染空载体组[(2.08±0.89)%]和对照组[(1.53 4±0.70)%](F=377.625,P<0.001),后2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腺病毒介导的hIFN-β基因能诱导体外肝癌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高红伟;李印;郭长青;马军;张丽荣;曹新广;于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25例体会

    近年来组织间放疗迅速发展,以其较高的局部疗效和较少的不良反应,提高了许多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孙勇;高剑波;周志刚;杨学华;范庆忠;张玉英;杨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结肠癌组织中canstatin mRNA的表达

    目的:检测canstatin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检测结肠癌、相应癌旁和远癌组织各40例中canstat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癌组织中canstat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0.47±0.14),低于癌旁组织的(0.58±0.18)和远癌组织的(0.62±0.21)(F=4.075,P=0.03);canstatin mRNA在低分化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44±0.20),低于中分化组织的(0.59±0.25)和高分化组织的(0.63±0.09)(F=3.121,P=0.04),canstatin mRNA表达与结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患者性别及年龄均无关(F或t分别为1.012、1.961、1.661和2.011,P均>0.05).结论:canstatin mBNA在结肠癌组织中低表达,町能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于泳;唐芙爱;马军;卢高峰;刘霞;李智;张健;ZHANG Jian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

    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C抗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5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男100例,女56例)及100例健康对照者14种日常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患儿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100.0%,较对照组(65.0%)升高(X2=63.247,P<0.001),且患儿组4种以上食物过敏原阳性者占48.7%,高于对照组的8.0%(X2=45.828,P<0.001).通过调整饮食,大多数患儿病情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3.0%.男、女患儿在不耐受食物分布及耐受程度上存在部分差异.结论: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密切相关,部分结果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周明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氟甲砜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目的:制备氟甲砜霉素(FF)的佳人工抗原并鉴定.方法:采用琥珀酸酐将FF的羟基活化后制备出半抗原氟甲砜霉素半琥珀酸(FF-HS),并经质谱(MS)鉴定合成成功.采用碳二亚胺法将FF-H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采用混合酸酐法将FF-HS与卵清白蛋白(OVA)偶联,采用羰基二咪唑法将FF直接与BSA偶联,制备了3种人工抗原(FF-HS-BSA、FF-HS-OVA和FF-BSA).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和动物免疫实验(3种偶联物选择前2种分别作为免疫原与包被原进行抗血清制备及ELISA实验)鉴定3种人工抗原.结果与结论: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初步证实3种人工抗原合成成功.在动物免疫实验中FF-HS-BSA与FF-HS-OVA得到了效价较高的特异性抗体,IC50分别为150、300ug/L.FF-BSA免疫原免疫效果不理想.

    作者:曾华金;李楠;屈凌波;孙武勇;师明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尼可刹米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钠通道的影响

    目的:观察尼可刹米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海马脑组织切片,灌流含5 mg/L尼可刹米的人工脑脊液,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给药前、给药后10 min脑组织切片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电流,绘制给药前后钠通道的钠电流一测试电压(I-V)曲线、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结果:尼可刹米在脑电位-50-+20 mV范围内增大钠电流.尼可刹米使钠通道稳态激活曲线中钠通道半数激活电压由(-34.6±3.07)mV变为(-37.63±3.37)mV(t=3.38,P=0.02),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变化;尼可刹米使钠通道的稳态失活曲线中钠通道半数失活电压由(-43.36±3.06)mV变为(-33.24±2.05)mV(t=6.13,P=0.002),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变化.结论:增加电压依赖性钠电流可能是尼可刹米兴奋中枢神经元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千智斌;姬明丽;宋晓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影响

    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日益升高,糖尿病所致肾病已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首要病因,该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当检出异常时,肾脏病变已较严重[1],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2].

    作者:曲蕴慧;陈奎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捆绑式胰肠吻合65例临床分析

    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作者对6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行彭式捆绑式吻合,效果理想,报道如下.

    作者:赵永福;李勋;吴阳;张水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联合皮炎平霜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22例疗效观察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近年来研究成功的一种静脉输液方法[1],操作简单,穿刺危险性小,并发症少[2],导管留置时间长,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临床观察发现[3],部分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局部先后出现皮肤过敏(轻度表现为皮肤发红伴瘙痒,中度表现为局部瘙痒和皮疹,重度可出现水疱和脓疱),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牛秋梅;陈长英;董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内皮祖细胞自体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自体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组I)、单纯EPCs移植组(组Ⅱ)和阿托伐他汀联合EPCs移植组(组Ⅲ).每组10只.大鼠无菌心脏采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获得较纯的EPCs.3组大鼠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造大鼠AMI模型.组Ⅱ、组Ⅲ在模型制备后,于梗死周边庆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EPCs,组I注射等量培养液.24 h后.组III以阿托伐他汀50 mg/(kg·d)灌胃.8周后观察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内EPCs及修复情况.结果:8周后,3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压力变化速率大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5.7、296.5、844.9、67.6、127.0,P均<0.001).组Ⅲ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组Ⅱ和组I改善(P均<0.05),缺血区域的移植细胞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组I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紊乱,心肌细胞被瘢痕组织替代;组Ⅱ和组III心肌结构排列明显有序.结论:EPCs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MI效果优于单纯EPCs移植.

    作者:梁鹍;牛颖;魏经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儿童左室假腱索48例分析

    目前认为,左室假腱索(LVFT)为一种心内正常解剖结构的变异或心脏正常结构的一部分,而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无确切的关系,其超声检出率各家报道不一,可高达75%[1-2],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检查者的操作技术、应用仪器的分辨率和年龄有关.

    作者:张强;乔鹏;杨丽红;苑小壮;王艳;肖海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兔下肢缺血效果观察

    目的:对比骨髓干细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及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G-CSF动员3种方法对糖尿病兔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兔,用四氧嘧啶(ALX)诱导成为糖尿病兔后,均结扎右后肢股动脉,建立糖尿病下肢缺血动物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1组不进行治疗作对照(A组),余3组分别用G-CSF动员(B组)、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C组)及G-CSF动员联合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D组)进行治疗.28 d后均以右侧股内侧正中部位为中心等距离取局部肌肉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上述A、B、C、D 4组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1)分别为(22.0±6.0)、(35.8 4±7.5)、(38.1±7.2)和(48.7±9.1)个/高倍视野,VEGF蛋白表达水平(2)分别为(8.87 4-1.51)%、(11.83 4-1.65)%、(12.32±1.34)%和(17.13±2.73)%,局部干细胞移植(1)和G-CSF动员(2)对微血管密度和VEGF的表达有影响(F1分别为50.599、35.930,F2分别为39.846,25.435,P均<0.001,但F1x2分别为2.256,0.437,P>0.05).结论:G-CSF动员和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均可用于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疾病.

    作者:孟建波;康胜群;康素娴;杨彦;周晨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Aβ1-42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液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Aβ1-42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液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1940小胶质细胞与终浓度为125 nmol/L的Aβ1-42共孵育4h,取上清液.将培养7 d的大鼠神经细胞分为3组,A组加入炎性上清液,B组加入Aβ1-42,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培养12、24、48与72 h.运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的凋亡,应用比色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组培养不同时间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终浓度125 nmol/L的 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上清液能够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培养48 h及72 h后,3组细胞Caspase-3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22.203,P=0.042,F时间=19.883,P=0.048),其中A组培养48 h及72 h后Caspase-3活性较B、C组升高(P均<0.05);A组可检测到PARP降解.结论:Aβ1-42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液可以通过活化Caspase-3,降解其底物诱发神经元凋亡.

    作者:贺显君;索爱琴;许予明;张杰文;李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手术前1周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照病理结果,分析其CT征象.结果:①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84.75%(50/59),敏感性为92.31%(36/39),特异性达70.00%(14/20).②胃癌淋巴结螺旋CT呈融合型、强化密度差值≥80 Hu、不均匀强化及直径≥9 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较高(X2=14.12、37.10、7.00和23.72,P均<0.05).结论:螺旋CT町较准确地检出胃癌转移淋巴结.

    作者:杨志浩;高剑波;陈奎生;郭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及CIX34的表达

    目的:检测畸胎瘤衍生生长因子-1(Cripto-1)及CD34抗原在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3例初治AL患者[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4例]及16例对照人群骨髓细胞中Cripto-1及CD34抗原的表达.结果:Cripto-1在AL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98%和0(P=0.00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32%和0(P<0.001).ALL患者中未检测到Crip-to-1的表达,AML患者中Cripto-1及CD34的表达具有关联性(X2=9.095,rp=0.396,P=0.003).结论:AL患者Cripto-1及CD34表达升高.Cripto-1/CD34共同高表达是AL的一个不良预后因素.

    作者:张秋堂;包丰昌;孙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偏端霉素衍生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圆二色谱测定

    目的:检测生理pH值下偏端霉素衍生物与DNA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单独的配体和DNA在300-380nm区域都没有信号,向DNA液中滴加偏端霉索衍生物,在圆二色谱(CD谱)上300-370 nm区域会有信号出现.利用这种方法观察核酸构象的变化.结果:在偏端霉素衍生物与DNA的混合液的CD谱上观察到在300-370 nm区域有特征峰.结论:偏端霉素衍生物对DNA的碱基有识别功能.

    作者:叶勇;杨俊亮;刘艳红;赵玉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