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万茹;钱燕宁
目的:评价吗啡对顺铂治疗人肺腺癌细胞 A549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人肺腺癌细胞 A549接种于培养板培养24 h,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ON 组)、顺铂组(CIS 组)、0.3μg/ml 吗啡+顺铂组(MT1组)、3μg/ml 吗啡+顺铂组(MT2组)、30μg/ml 吗啡+顺铂组(MT3组),顺铂浓度均为4μg/ml。加入相应浓度的药物后,采用 Transwell 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Ezrin 蛋白和 Fascin 蛋白的表达。结果与 CON 组比较,其余四组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MT3组和 CIS 组MMP-2、MMP-9、Ezrin 和 Fascin 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 CIS 组比较,MT1、MT2和 MT3组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MT3组 MMP-2、MMP-9、Ezrin 和 Fascin 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吗啡可剂量依赖性减弱顺铂对人肺腺癌细胞 A549侵袭和迁移能力,MMP-2、MMP-9、Ezrin 和Fascin 表达上调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夏明;童建华;高炟鹏;徐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5例开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 组)、BIS1组(B1组)和 BIS2组(B2组),均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深度:C 组维持 MAP 和 HR 波动幅度在基础值的±20%;B1组 BIS 值40~50;B2组 BIS 值50~60。记录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测定诱导前(T0)、切皮(T1)、探查(T2)、缝皮(T3)时的血糖(Glu)和皮质醇(Cor)浓度。结果与 C 组比较, B1、B2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 T0时比较,T1~T3时三组的 Glu 和 Cor 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 B1组比较,T1~T3时 C 组 Glu 和 Cor 浓度明显升高(P<0.05),T2时 B2组的 Glu 和 Cor 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BIS 指导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麻醉深度,可以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缩短麻醉苏醒及拔管时间,降低术中应激反应,且维持 BIS值在40~50更能抑制不良应激反应。
作者:纪金芬;钱敏;钟国云;李东;张国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经皮肾镜取石手术(PCNL)在不同灌注时间下灌洗液吸收对患者氧合指数及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 PCNL 患者40例,按照灌注时间分为两组:S 组,灌注时间<120 min(n=22);L 组,灌注时间≥120 min (n=18)。麻醉诱导后监测 CVP,灌注中每20分钟监测一次并记录灌注中高值,术中检测灌注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氧合指数、pH 及 BE值。结果两组患者灌注中 CVP 高值 L 组明显高于 S 组(P<0.05),灌注后 L 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灌注前(P<0.05),灌注前后 L 组氧合指数差值明显大于 S 组(P<0.05)。灌注后 L 组 pH 及 BE值均明显低于 S 组(P<0.05)。结论PCNL 长时间灌注有导致肺氧合功能下降,代谢性酸中毒的风险,术中应适当缩短灌注时间。
作者:蒋洪宇;刘兵;刘敬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快速序贯诱导(RSI)前预注右美托咪定对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妇科手术患者,年龄25~5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D 组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10 min 泵完),C 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10 ml,泵注期间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5 L/min;泵注完毕后实施 RSI。记录插管时间和喉镜暴露分级,以及泵注前及泵注后15 min 内每分钟的 MAP、HR、BIS、SpO2;检测 PaO2和 PaCO2。结果两组插管时间和喉镜暴露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14、15 min,C 组 MAP 较 D 组明显下降,HR 明显增快(P<0.05)。插管期间两组SpO2和 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 组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 C 组(P<0.05)。结论RSI 前预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 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氧储备的前提下,减少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和插管时间。
作者:谢珏;夏江燕;祝龙;文亚洲;尹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胸部硬膜外麻醉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择期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20例。I 组和 E 组术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E 组患者诱导前 T8~9椎间隙穿刺硬膜外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5 ml(不加肾上腺素)试验量,再注入利多卡因5~8 ml 将阻滞平面调节到 T4,以后每小时追加5~8 ml。于麻醉前30 min (T0)、手术90 min(T1)、术后60 min(T2)及术后1 d(T3)、2 d(T4)检测血糖(Glu)、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浆一氧化氮(NO)、血浆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浓度。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 Glu 明显升高(P<0.05),T3时 I 组 AR、G-6PD、CAT 活性与 MDA 浓度明显升高,NO、GSH 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 I 组比较,T3时 E 组 Glu、AR、G-6PD、CAT 明显降低,NO 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 GSH-Px、SOD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麻醉可降低腹部手术患者术中、术后应激性高血糖。
作者:解成兰;王灿琴;钱燕宁;潘寅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影响成人患者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的可能因素,并初步建立其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全麻择期腹部大手术患者11例,年龄25~86岁,随机确定瑞芬太尼输注速度为0.3μg·kg-1·min-1(R3组)或0.6μg·kg-1·min-1(R6组)。按预设时间采集动脉血样本分析血药浓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结果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适合用三室模型描述,初期分析表明年龄、身高和 BMI 不影响药代动力学参数,而瘦体重(LBM)、体表面积(BSA)和性别有明显影响(P<0.01);进一步以后退法验证仅体重显著影响瑞芬太尼的系统清除率(CL)和中央室容积(V)。60 kg 患者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参数典型值为 V1=7.61 L,V2=4.81 L,V3=4.34 L,CL1=2.74 L/min,CL2=0.738 L/min,CL3=0.0905 L/min。结论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与其经血液和组织酯酶迅速水解的特点一致。在研究涉及的协变量范围内,系统清除率和中央室容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提示较大体重的患者需要较大剂量的初始输注速度和维持剂量以获得稳定的血浆浓度和临床效应。
作者:王强;鲍方;刘礼军;桂勤芳;马正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单剂量右美托咪定与芬太尼用于成人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治疗效果。方法择期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并发生术后躁动的患者60例,年龄38~59岁,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 组)和芬太尼组(F 组),每组30例。D 组单次静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F 组单次静注芬太尼1μg/kg。若经上述治疗后患者仍有躁动表现,则给予间断静脉推注丙泊酚每次1.0 mg/kg,直至患者 Riker 躁动评分达到轻度以下。结果给予单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处理后,D 组有29例患者达到平静状态,呼之能应,无刺激后即入睡,另有1例仍有轻度躁动;经单剂量的芬太尼处理后,F 组仍有4例患者躁动严重,另有4例为中度躁动,9例为轻度躁动。与 F 组比较,D 组经首次处理后,轻度、中度、重度躁动例数明显减少(P<0.05)。从用药至平息躁动的时间 D 组为(11±3)min,明显短于 F 组的(27±9)min (P<0.05)。D 组丙泊酚总量为(50±0)mg,明显少于 F 组的(270±40)mg (P<0.05)。治疗期间,F 组有9例(30%)轻度呼吸抑制,D 组有21例(70%)发生心动过缓(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0.5μg/kg 对成人全麻后躁动的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轻微,优于芬太尼。
作者:万康;张雷波;朱敏敏;李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逆行自体血预充技术(RAP)在心肺转流(CPB)先心病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20例先心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 RAP 组(n=10)。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充方法,RAP 组采用逆行自体血预充技术。记录 CPB 前、CPB 15 min、停 CPB 后1 h、术后24 h的 Hb、Hct 和血乳酸(Lac),并记录预充液量、术中用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 停留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 CPB 心脏手术,无患者死亡,无输血相关并发症。RAP 组预充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CPB 15 min 和停 CPB 后1 h RAP 组 Hb 和 Hct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停 CPB 后1 h 和术后24 h RAP 组 Lac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AP 组围术期用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 CPB 先心病手术中使用 RAP 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预充液量,减低 CPB 过程中的血液稀释,改善组织灌注,减低呼吸机辅助时间,减少术中用血量。
作者:谢应强;夏玲;刘玉革;关文勇;朱伟;王晓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库存红细胞悬液在室温加温和恒温箱加温下红细胞携氧功能的变化。方法从4℃贮血冰箱中随机取出红细胞悬液40份,分别置于室温中(N 组)或37℃恒温培养箱(H组)加温30 min,分别取样测定电解质、血气分析、游离 Hb、ATP 含量、2,3-DPG 含量、氧亲和力(P50)。结果两组血 pH 值、血 Na+都未有因加温而发生明显变化,血 K+含量增加,游离 Hb 升高,葡萄糖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温后红细胞 ATP 含量、2,3-DPG 含量、P50增加(P <0.05);与 N 组比较,H 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库血加温至37℃能够增加红细胞携氧功能,有助于提高红细胞输注的有效性。
作者:王翔锋;林芩;周子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采用 Meta 分析比较右美托咪定与芬太尼类药物在清醒气管插管患者中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检索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0年至2014年2月。收集清醒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与常用芬太尼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作为麻醉诱导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 Cochrane 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 RevMan 5.0软件对收集的患者资料进行 Meta 分析评价。结果纳入10篇研究400例患者,其中右美托咪定组197例,芬太尼类药物组203例。在插管前即刻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镇静效果(RSS 评分)明显优于芬太尼类药物组(WMD 1.29,95%CI 1.02~1.56),插管完成即刻右美托咪定组的镇静效果(RSS 评分)同样优于芬太尼类药物组(WMD 1.41,95%CI 1.10~1.72)。右美托咪定组呛咳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类药物组(OR 0.10,95%CI 为0.03~0.31)。右美托咪定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类药物组(OR 0.25,95%CI 0.11~0.57)。右美托咪定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类药物组(OR 0.33,95%CI 0.16~0.72)。右美托咪定组术后不良记忆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类药物组(OR 0.50,95%CI 0.28~0.92)。结论与芬太尼类药物比较,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气管插管更具有优势。
作者:方向志;张扬;高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术中气管导管移位的特点,探讨气腹及不同体位对气管导管移位的影响。方法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A 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B 组),气腹压力均为13 mm Hg。于气管插管后(T1)、气腹平卧位(T2)、气腹调节体位后(A 组:头低足高30°,B 组:头高足低30°)(T3)、术中即气腹调节体位后30 min (T4)、气腹结束后体位复原前(T5)、气腹结束后平卧位(T6)测量患者气管长度(Lac)、隆突至气管导管末端距离(Lab)、声门至气管导管末端距离(Lbc)等,记录各时点气管导管套囊压力(Pc)。结果与 T1时比较,T2~T4时两组 Lac 和 Lab 明显缩短(P<0.05),T5、T6时恢复至 T1水平;相同时点两组 Lac、Lab 和 Lbc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两组 Pc 明显增高(P<0.05)。B 组有2例气管导管扭曲打折;气管导管误入右侧支气管8例,其中 A 组5例,B 组3例。结论气腹可导致气管导管向隆突方向移位,严重时可进入一侧支气管,但体位变化未引起气管导管显著移位;气管导管移位受套囊的阻挡,有致气管导管扭曲打折可能。
作者:唐晨程;张晓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方按序排列,一般不宜超过6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换,如欲更换第一作者,需出具单位证明和由全体作者签名的申请。作者单位的邮编、所在城市、单位名称的全称和科室在首页脚注中说明。若其他作者不属同一单位,需写出各自单位,并在单位后用括号列出作者的姓名。作者应具备的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通信作者”系指研究生课题论文的导师或直接指导者、相关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及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和联系者。“通信作者”对论文应具有与第一作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西维来司钠(sivelestat sodium)对犬心肺转流(CPB)中血小板活化/损伤与计数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犬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 组)和西维来司钠组(S 组)。S 组开始CPB 前静脉注射西维来司钠15 mg/kg,随后静脉维持10 mg·kg-1·h-1至 CPB 结束。C 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建立 CPB 模型,分别于 CPB 前(T1)、阻断升主动脉15 min(T2)、45 min(T3)、开放升主动脉30 min(T4)、60 min(T5)测定血浆弹性蛋白酶(NE)、丙二醛(MDA)、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血栓素 B2(TXB2)及 Plt 和 Hct。结果与 T1时比较,两组 T2~T5时 NE、GMP-140、TXB2明显升高,T3~T5时 MDA 明显升高,且 S 组明显低于 C 组(P<0.05);T2~T5时 Plt 均明显降低,且 S 组明显高于 C 组(P <0.05)。结论西维来司钠可降低 CPB 中 NE、MDA、GMP-140、TXB2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损伤和消耗,对血小板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蔡回钧;芶大明;刘富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 TCI 时患者意识消失(LOC)及诱发脑电爆发抑制(BS)时的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组(R 组)和生理盐水组(N 组)。R 组:以4 ng/ml 靶浓度 TCI 瑞芬太尼10 min 后开始 TCI 丙泊酚,靶浓度从1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1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1 min,至脑电监测爆发抑制比(BSR)达到15%后结束试验;N 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模拟瑞芬太尼 TCI,其余方法与 R 组相同,期间所有患者每间隔20秒行改良 OAA/S 评分,改良 OAA/S 评分<2分定义为 LOC,BSR>15%定义为出现 BS 现象。记录 LOC 和 BSR 达15%时的丙泊酚 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LOC 时 R 组丙泊酚效应室 EC50为1.73μg/ml(95%CI 1.68~1.79μg/ml),N 组为2.35μg/ml(95%CI 2.29~2.41μg/ml)(P<0.05)。BSR 达15%时 R 组和 N 组丙泊酚 EC50分别为6.25μg/ml (95%CI 6.18~6.42μg/ml)和6.31μg/ml(95%CI 6.13~6.47μ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 TCI 瑞芬太尼可降低丙泊酚 TCI 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 EC50,但对出现脑电爆发抑制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钟涛;杨勇;朱茂恩;聂玉琼;郭曲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患者90例,年龄25~55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 组行超声引导下单侧 TAP 阻滞;B 组行舒芬太尼 PCIA;C 组行舒芬太尼+罗哌卡因 PCEA。所有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手术。观察并记录术后2、4、8、16、24 h 的 VAS 疼痛评分,及术后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与 A 组比较,B 组在术后2、4、8、16 h 的 VAS 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5);C 组在术后24 h 的 VAS 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 A 组比较,B 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明显增多(P<0.05);C 组恶心呕吐、下肢感觉及运动异常、尿潴留明显增多(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有效缓解下腹部手术后24 h 内的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高志屹;程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辅用右美托咪定全麻诱导对麻黄碱升压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4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 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 组)。D 组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15 min 后改为0.4μg·kg-1·h-1维持,同时开始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插管后5 min 给予麻黄碱0.1 mg/kg。N 组诱导前以同样方式泵注生理盐水,余同 D组。记录泵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2 min(T3)、给麻黄碱即刻(T4)及之后2 min(T5)、5 min(T6)、10 min(T7)、15 min(T8)的 SBP、DBP 和 HR。结果与T0时比较,T2时 N 组 SBP、DBP 明显升高,HR 明显增快(P<0.05或 P<0.01),其余时点SBP、DBP 均明显降低(P<0.05或 P<0.01),T4、T7和 T8时 HR 明显减慢(P<0.05或 P<0.01);D 组在 T1~T8时的 SBP、T1~T4和 T8时的 DBP 明显降低,T1和 T3~T4时的 HR 均明显减慢(P<0.05或 P<0.01)。与 T2时比较,T3、T4时 N 组 SBP、DBP 明显降低,HR 明显减慢(P<0.01);D组仅 T4时 SBP 明显降低(P<0.01)。与 T4时比较,T5、T6时 N 组 SBP 明显升高(P<0.05或 P<0.01);T5~T7时 D 组 SBP、DBP 明显升高,HR 明显增快(P<0.01)。与 N 组比较,T1~T3时 D 组HR 明显减慢(P<0.05或 P<0.01),T2时 D 组 SBP、DBP 明显降低(P<0.01),T5~T8时 SBP 和DBP 明显升高(P<0.05或 P<0.01)。结论全麻麻醉诱导时辅用右美托咪定不仅可减轻气管插管反应,而且可增强麻黄碱的升压反应。
作者:查俊;杨晓斌;朱家明;王莉;钱燕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顺式阿曲库铵与琥珀胆碱用于患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效果。方法择期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C 组诱导时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S组给予琥珀胆碱2 mg/kg;C 组静注顺式阿曲库铵0.05 mg/kg 维持肌松,S 组静注琥珀胆碱0.4 mg/kg。记录支气管镜置入条件评分、肌松药追加次数、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术后24 h 肌肉酸痛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支气管镜置入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 组无一例追加肌松药,S 组所有患儿均需追加肌松药(P<0.01)。气管导管拔除时间 C 组明显长于 S 组(P<0.05)。S 组所有患儿均有肌肉酸痛发生,C 组无一例肌肉酸痛发生(P<0.01)。结论患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顺式阿曲库铵及琥珀胆碱均可提供良好的肌松效果,但前者拔管时间延长,后者术后肌肉酸痛较多。
作者:王宏梗;王艳辉;施萍萍;陈汝聘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腰椎手术中对体感诱发电位(S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麻醉维持时 T 组丙泊酚 TCI 血浆靶浓度为3.0~3.5μg/ml,I 组吸入1%七氟醚复合丙泊酚泵注,两组均维持 BIS 在40~50。记录清醒时(T0)、插管后5 min(T1)、切皮时(T2)以及椎管减压时(T3)的 SSEP 和 MEP 等相关参数,并记录运动诱发电位未引出情况。结果与 T0时比较,T1~T3时两组 P38、N45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波幅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出现术中单侧或双侧下肢的 MEP 消失。结论与单纯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复合1%七氟醚麻醉并不影响腰椎手术中 SSEP 及 MEP 的监测,可用于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脊柱手术。
作者:朱娟;朱明慧;何帆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临床麻醉学杂志》拟于2015年出刊重点号“区域阻滞在麻醉和术后镇痛的应用”、“麻醉与肝肾功能”和“麻醉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此相关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经验、综述、讲座、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病例报道、教训与意外及并发症等均可投稿,稿件经编委审后择优刊用。投稿请登录 http://www.lcmzxzz.com,注明重点号。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