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祥;高雪梅;张和平;靳海鹰;张杰
目的:探讨茶多酚(TP)对石英粉尘(SiO2)与烟溶液(CSS)单独及联合染毒大鼠肺及脾脏锌、铜、镁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SiO2组、CSS组、SiO2+CSS组和TP1、TP2、TP3处理组.除对照组外,各组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注入法染毒,TP1、TP2、TP3处理组于SiO2及CSS联合染毒后分别给予1.50 g/(kg*d)、2.25 g/(kg*d)、3.30 g/(kg*d) 的TP处理.实验结束动物称重后麻醉处死,取肺、脾称重并分别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锌、铜、镁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O2组、CSS组及联合组大鼠脾、肺脏锌、镁含量下降,铜含量上升(P<0.05),且联合组与SiO2组、CSS组比较,变化更显著(P<0.05).TP各处理组动物脾脏、肺脏锌、铜、镁含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O2与CSS单独作用时,均能使脾脏和肺脏受到损伤,而2者联合作用时有协同作用;TP可拮抗SiO2与CSS所致脾脏、肺脏的损伤.
作者:陈贵良;刘惠茹;姚林;张艳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自由尿流率测定(uroflowmetry, UFM)的作用.方法:36例因尿道下裂而行尿道成形术后的男性患儿,年龄(4.1±0.9)岁.术后3个月均可自主排尿,行UFM测定.将大尿流率小于同龄小儿正常值的1个标准差定义为可疑梗阻,小于2个标准差或尿流率曲线为平台状定义为梗阻.对可疑梗阻或梗阻的患儿行尿道镜检或尿道造影以明确梗阻部位.结果:本组患儿27例(75.0%),UFM示无梗阻,随访1 a亦未出现尿道狭窄表现.5例示可疑梗阻,4例示梗阻;经尿道镜检或造影8例明确梗阻部位;1例未发现尿道明显狭窄部位,但经尿道扩张后大尿流率改善.结论:UFM评估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尿道狭窄灵敏、有效、简单、无创,可在术后常规进行.
作者:武玉东;文建国;李源;魏金星;张雪培;刘会凡;齐艳;高建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甲状腺炎,多见于中年妇女,儿童发病率较低,但目前有增高趋势.现将本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20例桥本甲状腺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测定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瘦素(LE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方法:将45名正常对照和353例PCOS患者按体质指数(BMI)分为:正常Ⅰ组、PCOSⅠ组(BMI<25 kg/m2), 正常Ⅱ组、PCOSⅡ组(BMI 25~29 kg/m2),PCOSⅢ组(BMI≥30 kg/m2),各组均行血清LEP和IGF-Ⅰ水平测定.结果:①正常对照与PCOS患者的组间(Ⅰ、Ⅱ、Ⅲ组)LE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LEP水平随BMI增大而升高,呈正相关(r=0.975 8, P<0.05);各组间IGF-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OS中存在LEP抵抗状态,肥胖加重了LEP抵抗在PCOS中的作用.
作者:张展;贾莉婷;赵德华;朱艳玲;刘东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7年以来,作者对35例埋伏过深的阻生前牙行翻瓣手术,助萌矫治,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马平生;连卫娜;关源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无明显排尿症状女性小儿的膀胱功能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对无明显神经损害和排尿症状,因上尿路或其他疾病需进行手术治疗的40例女性小儿(婴幼儿10例,2 d~2岁;儿童30例,2~12岁)进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其中10例婴幼儿进行影像膀胱压力测定.结果与结论:在无明显下尿路症状的女性婴幼儿中,逼尿肌不稳定(DI)发生率为1/10,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发生率为4/10,可表现为间断排尿;残余尿量为(6±3) ml,变化范围较大.儿童残余尿量为(6±4) ml,大逼尿肌排尿压为(5.5±1.4) kPa,DI发生率为6.6% (2 /30).婴幼儿和儿童的膀胱容量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范围为18~350 ml,但小于预测的数值.
作者:文建国;李源;王庆伟;裴宇;乔玉环;史惠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检测了2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oung variant asthma,CVA)患儿与30例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且持续1周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URI)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c cationic protein,ECP)水平,以探讨ECP对咳嗽患儿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杜秋萍;白瑞霞;廖琳;刘忠奇;宫红梅;苏俊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国产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将31例发病6 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rhPro-UK组(n=16)和尿激酶(UK)组(n=15).rhPro-UK组取rhPro-UK 20 mg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3 min内静脉注射,另取20 mg溶于90 ml生理盐水中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尿激酶组取UK 15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在溶栓90 min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情况.评价出血并发症以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rhPro-UK组总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74.9%,UK组为66.7%(P=0.041).rhPro-UK组无颅内出血,UK组有1例致命性颅内出血;其余出血并发症以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时应用国产rhPro-UK进行静脉溶栓成功率高,使用安全,副作用低.
作者:刘闯;张金盈;黄振文;李华;邱春光;党瑜华;赵洛莎;张彦周;张晓;张慧琴;刘保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对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普伐他汀降脂前后和7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高胆固醇血症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3.5±2.8)%和(14.5±3.4)%,P<0.001),而2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7.2)%和(22.9±4.3)%,P>0.05).70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10 mg治疗(3.8±0.8)个月后,血浆总胆固醇从(6.31±0.70) mmol/L降至(5.06±0.63) mmol/L,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0.0±3.2)%和(3.5±2.8)%,P<0.001),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明显改变. 结论: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经普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后,受损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宋贺;王锡三;罗晓华;魏郁;张金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植物血凝素(PHA)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形态和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CIK细胞和PHA预先刺激24 h的PHA-CIK细胞.培养至第15 d,用瑞氏染色和糖原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2者的免疫表型.结果:2组细胞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胞体和胞核增大,胞浆增多,浆中出现颗粒、空泡,糖原染色发现较多粗大阳性颗粒.2组细胞相比各细胞亚群所占百分数不同,加入PHA后,可引起CD3+、CD8+细胞比例明显增多,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A可以提高CIK细胞培养物中CD3+、CD8+、CD3+CD8+ 细胞数量,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足量的效应细胞.
作者:张秋堂;秦福丽;张绍林;孙慧;席雨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口服华法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华法林组服用华法林3 mg/d开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INR2.0~3.0;阿司匹林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2组均随访1 a.结果:华法林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心血管病因再住院率、心血管病因死亡率均低于肠溶阿司匹林组(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率高于肠溶阿司匹林组(P<0.05),但大多为能够耐受的小出血,不影响治疗.结论:心肌梗死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安全有效.
作者:张佩生;王赤京;张普;杨建峰;梁雪;陈永生;高瑜;卢红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病,在青少年中发病率亦较高.CT检查能准确估计鼻窦炎性病变的性质、范围、程度,从而引导临床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1].作者对73例青少年慢性鼻窦炎进行了CT影像学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康江;岳松伟;肖新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泌尿系梗阻后肾脏功能的改变机制.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及对照组(n=10).实验组双侧输尿管梗阻24 h后解除梗阻,对照组手术同实验组,但不结扎.所有大鼠于术前3 d 及术后4 d测量饮水量、食量、体重及尿量;术后4 d抽取动脉血化验,同时取出双侧肾脏;右肾全肾快速放入液氮冰冻备份,左肾分离出内髓(IM)、外髓内带(ISOM)、外髓外带加肾皮质(OSOM+C),免疫杂交法检测3型钠氢交换通道 (NHE3)、钠钾ATP酶 (Na-K-ATPase)和钠-钾-2氯协同转运通道蛋白(BSC-1).结果:实验组输尿管梗阻24 h后引起肾脏水钠排泄异常,机体水电解质紊乱; 肾脏不同部位NHE3、Na-K-ATPase 及BSC-1表达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1).结论:NHE3、Na-K-ATPase及BSC-1水平降低可能是泌尿系梗阻后肾小管性钠回吸收障碍、低渗性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贵宪;文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9年1月至2002年1月,采用低剂量氟脲嘧啶(5-FU)静脉持续滴注联合低剂量顺铂(DDP)生化修饰方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58例,在毒性轻微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张阳;朱眉;张鹏;曹旸;黄红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在子宫内膜癌的影像诊断中,MRI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能直接显示肿瘤的形态,而且对子宫内膜癌可做出分期.作者就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MRI表现及诊断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孔令春;崔新芳;原聚祥;孙长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活化血小板及T淋巴细胞经CD154分子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功能差异;并分析阻断CD154-CD40信号途径对血小板诱导内皮细胞表达MMP-1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健康人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凝血酶(1 U/ml )诱导血小板活化,植物血凝素(10 mg/L)和佛波脂(20 μg/L)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发生活化.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及T淋巴细胞CD154表达水平,然后使其分别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育.以未经刺激的HUVECs作为阴性对照,TNF-α(200 U/ml)刺激的HUVECs作为阳性对照,并使用特异性CD154及CD40阻断单抗;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HUVECs表达MMP-1 mRAN水平,底物凝胶电泳酶谱法检测培养基中MMP-1活性.结果:以表达同等水平CD154的血小板及T淋巴细胞分别作用于HUVECs后,均能显著提高MMP-1 mRNA表达,同时培养基中MMP-1活性也明显增强(P<0.01).但在诱导血小板或T淋巴细胞活化前加入CD154单抗,上述效应又都受到明显抑制.同样,在活化血小板诱导HUVECs之前,如果向培养基中加入CD40单抗,也能显著降低MMP-1 mRNA表达及其活性(P<0.01).结论:活化血小板及T淋巴细胞表面的CD154分子,在诱导内皮细胞表达MMP-1方面具有完全相同的生物学功能;阻断CD154-CD40信号途径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对内皮细胞表达MMP-1的诱导作用.
作者:张菲斐;陶海龙;黄振文;党瑜华;董建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细胞肝癌(HCC)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的再治疗方法.方法:258例行TACE后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中,68例获得二期手术切除机会,其中30例(A组)行二期手术切除,另38例(B组)继续重复介入治疗,比较2组的中位生存期以及2组按Child分级和Okuda分期的生存期.结果:A、B 2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个月和30个月.2组1 a、3 a、5 a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2%,37.1%,8.7%;82.7%,25.9%和9.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Child A级或OkudaⅠ期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05,P<0.05),而Child B级或OkudaⅡ期患者的生存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后OkudaⅠ期或Child A 级的患者适于二期手术切除,Okuda Ⅱ期或Child B 的患者则更适于继续行TACE治疗.
作者:贺祥;高雪梅;张和平;靳海鹰;张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胫骨中下段骨折延期愈合临床上十分常见,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本科应用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同时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延期愈合1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希彦;左伟;李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及与疗效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28例初发ANLL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ANLL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75.0%(21/2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的2/6(χ2=3.919,P<0.05); survivin mRNA表达阴性的ANLL患者接受1个疗程化疗后骨髓缓解(BMR)率高于阳性者(83.3% vs 25.0%,P=0.023).结论:survivin基因在ANLL细胞高表达,可能是ANLL患者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原因之一.
作者:孟小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是由于心脏或动脉内脱落的血栓或因动脉病变而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血栓完全阻塞下肢动脉,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后果十分严重.本院于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6例,均在X光监视下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血栓溶解血管再通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章锁;谢海富;张军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