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花
目的 探讨对行三维矫形术的脊柱侧弯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的相关体会.方法 随机将51例脊柱侧弯者分组:1脊柱侧弯组(24例)与2脊柱侧弯组(27例),1脊柱侧弯组行全面护理,2脊柱侧弯组行常规护理.结果 比较1脊柱侧弯组与2脊柱侧弯组的护理效果,1脊柱侧弯组比2脊柱侧弯组好,P<0.05.比较1脊柱侧弯组与2脊柱侧弯组的不良反应,1脊柱侧弯组的情况优于2脊柱侧弯组,P<0.05.结论 对做三维矫形术的脊柱侧弯者的临床护理必须全面、详细.
作者:黄红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0年03月——2013年06月间收治的24名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对策.结果 本组24名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有22名患者得到痊愈,另外2例患者症状缓解后再次梗阻,经再次治疗后痊愈,患者短恢复时间为十天,长恢复时间为三十天,平均时间为十四天,所有患者均无肠瘘、肠坏死和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诊查和治疗,对于该类型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本次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牛辉;郝小强;程汝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脊柱结核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并发症的防治方法进行探究.方法 对该院在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40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这140例脊柱结核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这14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或者后路的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以及加行内固定术.并对患者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对引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 根据随访记录发现本次收治的140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有29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71%;在这29例患者中,胸腹膜损伤的有3例,神经功能障碍的有2例,术后感染的有7例,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有1例,脑脊液漏的有3例,手术应激反应的有2例,早期植骨排异反应的有2例,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的有2例,愈合后复发的有8例.结论 脊柱结核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一旦出现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要加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高朝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益生菌制剂对自发性腹膜炎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52例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对照组23例,观察组29例,均给予抗感染、保肝治疗,观察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制剂,观察两组肝功能指标及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指标Tbil、Alb、PTA及血清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好转,血清PCT水平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指标Tbil、Alb、PTA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血清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制剂能够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降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鲁冰冬;何萍;王锦华;张玉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认知状况.方法 选自我院骨科33例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院骨科护理对于康复护理认知的情况.结果 在临床康复护理知识方面,得分在15分以下的,有2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6.1%.得分在16分到30分之间的,有4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12.1%.得分在31分到45分之间的,有11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33.3%.得分在46分到60分之间的,有12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36.4%.得分在61分到75分之间的,有2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6.1%.得分在75分到90分之间的,有1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3.0%.得分在91分以上的,有1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3.0%.在临床康复总论知识方面,得分在15分以下的,有3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9.1%.得分在16分到30分之间的,有5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15.2%.得分在31分到45分之间的,有9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27.3%.得分在46分到60分之间的,有14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42.4%.得分在61分到75分之间的,有1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3.0%.得分在75分到90分之间的,有1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3.0%.得分在91分以上的,有1名护士,占调查总人数的3.0%.15名护士为本科学历,临床康复护理知识的得分为71.12±1.41,康复护理总论的得分为69.32±1.57. 16名护士为大专学历,临床康复护理知识的得分为57.23±1.31,康复护理总论得分为65.21±1.48.结论 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欠缺,需要不断的加强培训,并且需要针对于不同学历的护士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才能够有效的提高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认知的水平.
作者:汪秀红;丁蓓;王志群;胡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讨论妊娠高血压患者在不同的妊娠时期采用不同方式终止妊娠及分娩方式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择妊娠高血压患者60例,观察在不同妊娠时期终止妊娠或不同分娩下,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 子痫组采用剖宫产的患者比较子痫前期组多.早期终止妊娠的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要少于晚期终止妊娠的患者.结论 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首选方法.若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在早期结束妊娠,可以明显的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承香;王婷婷;邱建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妇科子宫肌瘤手术采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麻醉临床效果比较.方法 将我院96例进行子宫肌瘤手术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芬太尼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案,观察组采用复方异丙酚的腰硬联合麻醉方案,对比两种麻醉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HR、SpO2等相关麻醉前后数值.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各项数据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呼吸恢复时间、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作为新一代的阿片类镇痛药在临床针对妇科子宫肌瘤手术的麻醉中较芬太尼具有术后苏醒快、恢复良好,拔管时间短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红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到2012年11月间收治的79名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静脉注射血塞通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两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张振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患者对前列腺穿刺术健康知识的需求.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50例前列腺特性抗原升高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具有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主要以对前列腺穿刺术相关知识的需求为主,其次为疾病知识需求、穿刺手术环境需求、穿刺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知识需求.结论 加强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患者关于前列腺穿刺术的健康知识的教育指导,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及健康状况的了解的需求.
作者:牛志杰;牛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脑出血患者手术止血及术后再出血影响及相关治疗.方法 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发幕上脑出血的39例手术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23例,CT立体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18例,进行总结.结果 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组,术中止血困难.术后均有大小不一再出血.CT立体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组,术中发现血肿凝结不牢固.结论 补充新鲜血小板可有效控制手术止血及术后再出血.CT立体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安全有效.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除非影响患者生命或者并发脑疝.尽量不选择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作者:魏涛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康复的影响,探讨脑出血康复护理干预有效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以我院收治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有效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63%、38.23%,同时观察组和对照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34%、75.32%,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效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杜元元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分析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84例需实施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状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及心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麻醉方法在小儿短小手术临床中效果显著,对患者神经系统影响较小.
作者:汤云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科发热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为早期鉴别诊断小儿发热的病因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选取于2012年3月至2012年9间因小儿发热来我院就诊的患儿108例,按照发热病因的不同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采集静脉血并测定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降钙素原;对于降钙元素水平,记录<0.5μ g/L、≥0.5μ g/L、≥2μg/L和≥10μg/L4个区段内的患者数,并以PCT≥0.5μg/L作为细菌感染阳性阈值,评价PCT在细菌感染监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的CRP、WBC未出现变化,而降钙素原(PCT)显著升高;细菌感染组中仅2例患儿的PCT含量小于0.5μg/L,非感染组仅5例患者的PCT水平介于0.5 μg/L-2.0μg/L之间,以PCT≥0.5 μg/L作为细菌感染阳性阚值,PCT水平鉴别是否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95.1%.结论 降钙素原的检测对于临床早期小儿发热病因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庞志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了了解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我们对现代五项的运动员进行了3组试验,第一组为30秒功率自行车+阶梯性力竭跑台;第二组为12分钟跑;第三组为水槽游泳.我们对3组试验的运动员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以及运动后10分钟的血糖分别进行了测试.第一组与第三组试验的结果均显示运动后血糖值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组运动前的血糖平均值为6.03±1.03mmol/L,运动后10分钟的血糖平均值为4.92±0.8mmol/L;第三组运动前的血糖平均值为5.13±0.48mmol/L,运动后即刻的血糖平均值为5.89±0.67mmol/L,运动后10分钟的血糖平均值为5.73±0.52mmol/L);第二组的测试结果显示12分钟跑前与跑后10分钟的血糖值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测试论证了碳水化合物在运动中为运动员提供能量的理论,以及及时补糖对运动员的重要性.
作者:徐倩;邱俊;王金昊;陆姣姣;陈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分析,积累临床经验.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经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66.67%)患者经治疗后,取得显著的疗效;17例(23.61%)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7例(9.72%)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结论 积极、主动、合理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缓解心绞痛症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对患者预后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柴东升;阿依吐拉·艾买提;康兴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危重休克患者急诊时的接诊及护理抢救措施.方法 准确判断病情,确定休克类型和原因,及时有效地接诊、分诊,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通畅,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扩容等.结果 本组除2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到急诊科时心跳已停止,经积极抢救后不到15min,抢救无效而死亡,其余病例均纠正休克状态,病情稳定后安全送转病房处理.结论 休克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接诊时,护士准确判断病情,及时有效的接诊、分诊,争分夺秒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急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作者:赫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等.防治方法 严格使用指征,预防为主,发现不良反应多数为对症治疗.结论 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抗感染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只有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此类药物,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作者:何爱荣;李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继发偏瘫患者康复的积极影响,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收治8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给予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实验组43例给予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抑郁评分量表得分差异.结果 实验组43例患者在全方位护理干预下,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且卒中后焦虑、抑郁等心境障碍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关键在于全方位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家庭和社会疾病负担.
作者:王淑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卒中,以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备受各方的关注.近三十年来,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脑卒中病理机制的认识,提高了诊断水平,并拓宽了治疗的领域.然而,在临床治疗上(尤其是脑血管病的急性期)仍有许多疑难问题,至今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普遍适用的疗法.尽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依然甚高,成为人类致残的主要原因.大量的研究和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康复治疗对减少脑卒中的致残有重要作用,是效果好又安全的方法,此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作者:张雨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以及超声刀、Ligasure和各类腔内切割闭合器等器械的应用,利用腹腔镜行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可以游离手术层面至更低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保肛机会.我们对42例中、下段直肠癌施行了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2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1-72岁,平均53.6岁;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直肠指诊、肠镜、X线胸片、上腹部及盆腔CT等检查;其中病变距离肛缘5cm以内17例、5cm-10cm25例;术前病理诊断为腺癌32例、未分化癌6例、粘液腺癌2例;术后病检与术前相符,肿瘤分期:T1N0M0 2例、T1N1 M0 2例、T2N0M04例、T2N1 M0 12例、T2N2M0 15例、T3aN1 M0 3例、T3aN2M0 4例.
作者:李傲雷;陈亚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