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高分辨率薄层CT诊断大径2 cm以下肺小结节的临床价值分析

刘跃民;肖林文;张爱英

关键词:肺孤立结节, 诊断, 高分辨率CT, 超高分辨率薄层CT
摘要:目的:对超高分辨率薄层CT诊断大径2 cm以下肺小结节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大径≤2 cm肺部孤立结节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用高分辨率CT与超高分辨率CT进行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对两种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变直径在0.5 cm~2 cm之间时,超高分辨率CT的显示效果优于高分辨CT,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分辨率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略高于高分辨率CT;病变直径≤0.5 cm时,超高分辨率CT诊断符合率高于高分辨率CT,显示效果优于高分辨率CT(P<0.05)。结论超高分辨率CT对大径≤0.5 cm的肺孤立结节的诊断效果优于高分辨率CT检查,在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小腿严重毁损伤的治疗进展

    随着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小腿严重毁损伤不断增加。此种损伤多由高能量、高速度、强暴力所造成的,表现为伤口严重污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血管、神经、肌肉绞榨挫灭、粉碎性骨折等,按Gustilo分型属ⅢB型~ⅢC型,往往预后很差[1]。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失,严重神经、血管、肌肉毁损,感染、骨缺损、截肢以及反复手术等棘手问题是临床治疗上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其治疗仍然是当今创伤外科医生颇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作者:梁子聪;胡建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自由体位分娩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自由体位分娩中采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130例进行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65例)和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65例),对比2组产妇出血量、分娩时间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出血量、分娩时间、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李富秀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4年9月在我科诊治的5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者31例设为A组,行锁定钢板固定术者28例设为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参数、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崔海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行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体重、尿量、肺部啰音、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治疗后患者体重减轻,呼吸困难改善,肺部啰音减少,症状减轻;尿量、血氧饱和度、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2例患者出现血压降低,但很快纠正。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好,安全性高。

    作者:田灵萍;原春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分别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多排螺旋CT扫查,结合声像图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准确率为83.33%,经常规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准确率为91.67%,二者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具有快捷、方便、重复性强的特点,诊断准确性和CT不相上下,是一种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可对绝大部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有效诊断,但是部分患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成像不佳,可联合CT增强扫描以排除疑似病例。

    作者:张小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在我院手术治疗,预计需要术中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9月1日为分界,之前的患者采用术中开放性输血原则,之后的患者采用术中限制性输血原则,其中开放性输血患者共1638例,限制性输血患者共1641例。比较2组患者实际输血率、人均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A组输血率(7.0%)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人均输血量(3.2±0.6)U显著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15例患者输血,其中11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9.6%,B组67例患者输血,其中1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占1.5%,2组输血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限制性输血能够降低输血率,减少人均输血量,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鑫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浅谈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整体化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低病死率。方法总结整理我科近3年来住院的4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46例患者中治愈42例,复发3例,死亡1例。结论及时有效的治疗,贯穿始终的规范化整体护理,可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

    作者:刘利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西医并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并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将其分成2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丙卡特罗片治疗;30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统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的平均发作次数、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哮喘平均发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哮喘症状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比例为10%,比对照组的36.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并用方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秦恒玺;李振瑞;乔晓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健康教育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肺癌是为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占全世界癌症死因的首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1]。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辅以化疗和放疗,而围术期有效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现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9例肺癌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探讨如下。

    作者:芮爱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肠炎的疗效评估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06例小儿肠炎患儿,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葡萄糖酸锌+醒脾养儿颗粒)与对照组(蒙脱石散+阿莫西林颗粒)。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2/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止吐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肠炎采用葡萄糖酸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霄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个体化护理对胆结石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胆结石手术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对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结石手术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和消除因担心手术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袁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医规范化治疗糖尿病前期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糖尿病前期患者予以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前期患者7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西医治疗)、试验组(中医治疗)各35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33例(94.3%),高于对照组的27例(77.1%);不良反应发生率(2.9%)低于对照组(17.1%);经治疗后空腹血糖值(FBG)、餐后2 h血糖值(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上述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前期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评估

    目的:分析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患者中抽选5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术后Bolher角与Gissane角以及足部功能评分。结果手术后试验组的Bolher角明显高于对照组,Gissane角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能减小损伤,且可以将跟骨关节面直接暴露出来,有利于骨折的复位;此外,克氏针固定对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操作起来较为简单,能减少患者Ⅱ期复位时的丢失。

    作者:邵旭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355例,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脑血管痉挛、有无并发脑疝、糖尿病、脑挫裂伤和入院血压等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355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92%(21/355),病死率为4.76%(1/21);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脑梗死与高龄、高血压、低GCS评分、脑血管痉挛、并发脑疝、糖尿病、脑挫裂伤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高龄、低GCS评分、脑血管痉挛、并发脑疝、糖尿病、脑挫裂伤、高血压等均属于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脑梗死,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宋振声;孙传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4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通过曲美他嗪联合阿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发作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为(5.5±1.1)次/周,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2±1.3)次/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持续发作时间为(1.9±0.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8±1.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心绞痛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建合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创技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微创技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为提高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小切口开腹手术,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微创手术。观察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董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目的:探析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9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对其采集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种采血方式的红细胞比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选择静脉采血方式,不仅数值准确、检验结果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田英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家庭访视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干预作用研究

    目的:分析家庭访视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干预作用。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120例出院糖尿病患者按照辖区分组,本中心辖区内为研究组,辖区外为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60例。常规组采用一般指导,而研究组给予家庭访视。7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遵医患者人数多于常规组,且血糖控制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出院后护理的过程中,注重家庭访视能够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维林;尹保琴;薛志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水床式鸟巢护理在早产儿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水床式鸟巢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方法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符合条件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早产儿置培养箱中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水床式鸟巢护理方法,观察记录2组早产儿住院第7天及第14天的自行摄奶量、体重,体温差、呼吸暂停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住院第7天及第14天的早产儿自行摄奶量的增加、体重的增长,体温差的减小及住院时间的缩短均优于对照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床式鸟巢护理有利于早产儿自行摄奶量增加,促进体重增长,减小体温波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促进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彩梅;曾秋月;莫国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2组临床给予常规护理,A1组临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并发症表现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A1组明显优于A2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临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终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曹晓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