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西娟;许松
目的:分析苏黄止咳胶囊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服用孟鲁司特钠治疗,干预组患者服用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黄止咳胶囊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中的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姚贇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对阑尾炎患者采用围术期护理计划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护理计划,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阑尾炎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计划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兰玉兰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在女性尿道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入住我院的30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情况。结果30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在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的治疗下病情得到改善,经B超检测,卵泡直径为(20.66±1.32)mm,子宫内膜厚度为(9.56±1.70)mm,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徐晓辉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6个月婴儿体格、运动以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76例婴儿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37例)和人工为喂养组(39例),分析2组3个月、6个月时体重、身长以及头围净增值,比较2组智力发育指数(MDI)以及运动发育指数(PDI)及贫血情况。结果母乳组2个月~3个月体重、身长以及头围净增值均明显大于人工喂养组(P<0.05),但是在3个月~6个月期间除身长外,2组体重和头围净增值差别不大(P>0.05)。6个月时母乳喂养组MDI、PDI、贫血率均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体格、智力以及运动等多个方面的生长发育,但是仍然要注意提高母乳营养水平以及喂养质量。
作者:李霞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6月—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1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性和恶性,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1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的良性组以结节性甲状腺肿与滤泡型腺瘤为主,其次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以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少见,恶性组以乳头状腺癌为主,其次为滤泡状腺癌与髓样癌,以未分化癌与微小癌为少见;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良性结节88例(74.58%)、恶性结节30例(25.42%),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61%,误诊率为1.69%,漏诊率为1.6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丽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等,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成功救治、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肺部感染症状消失时间、转出ICU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成功救治率(97.22%)高于对照组(41.67%),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19.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转出ICU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整体护理干预后,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情况轻,患者并发症少,症状消失时间、转出ICU时间较短。
作者:彭小玲;曾芬;黄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比较胸腔镜辅助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治疗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即A组(n=61,行胸腔镜辅助手术)与B组(n=61,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上,A组优于B组(P<0.05);且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9%,明显低于B组的19.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手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均能有效治疗肺癌,但腹腔镜辅助手术方案效果更加确切,且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和全面普及。
作者:许京涛;杨春鹿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巴西尼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外科2008年—2015年收治的96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65例设为观察组,采用传统巴西尼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31例设为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随访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观察指标上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4年内有1例复发,对照组患者在5年内有3例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要优于传统巴西尼式疝修补术,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光祥 刊期: 2016年第29期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受精卵、滋养叶细胞种植于前次剖宫产切口瘢痕处,被子宫肌纤维及瘢痕纤维组织所完全包绕,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在中国,因为剖宫产率的增加,CSP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考虑到CSP相对罕见,目前没有一系列评估和佳治疗方法。研究发现:CSP主要发生于6年以内的剖宫产[1],由于孕周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亦不同,大多数情况下CSP预后不佳,有时甚至需要切除子宫[2]。有学者认为剖宫产瘢痕处发生滋养层胎盘侵入而造成了子宫肌层连续性的中断[3],而阴道超声能发现这种改变,从而识别CSP的发生和植入,改善预后和减少切除子宫的发生。
作者:夏夷;曹广慧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分析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进行血清电解质危急值检验的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100例没有进行血清电解质检测危急值的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120例患者中死亡9例,病死率为7.50%;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死亡22例,病死率为22.00%,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就性别来看,男性患者病死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女性患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改善及其预后效果意义重大,能有效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兰仲明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应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5年2月—12月对10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结果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皮瓣质地肤色良好,外观、感觉、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解剖恒定,不牺牲重要血管,成活率高,切取方便,术后外观、感觉及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作者:陈孝军;章伟祥;黄益楚;都巍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超声诊断,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参考,评估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检查结果:恶性结节所占比率为51.8%,良性结节所占比率为48.2%,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主要血流分布是0级与1级,而31例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主要血流分布是2级与3级。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肯定,值得借鉴。
作者:孙斌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进行研究,分析HRT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HRV)等的相关性,为预防心脏猝死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UA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分析2组心功能指标、HRV以及HRT,分析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的24 h 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于对照组(P<0.05),TO、TS、24 h R-R间期标准差(SDNN)、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S和HRV(SDANN和SDNN)正相关,与LVEF正相关,与LVEDd负相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O与HRV(SDANN和SDNN)负相关,与LVEF负相关,与LVEDD正相关。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 HRV、LVEF、LVEDD对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梁锦标;江琦;谢国波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84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经过治疗2组患者血压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0%不及观察组的95.2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效果良好,同时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任西娟;许松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相关因素及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44例月经失调女大学生作为月经失调组,将学生分为干预组122例与非干预组122例。无月经失调的100例高校女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对女大学生生活情况进行分析,非干预组女大学生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女大学生给予生殖健康、心理干预。结果月经失调组学生LES量表评分分别与对照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学生月经失调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情绪因素,易引起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给予相应的心理、生理、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生活。
作者:张慧君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4月收治的9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2组。观察组5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46例采用单纯西医疗法,观察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勇;周霞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恩替卡韦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方和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树明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癌症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癌症骨转移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的缓解率为92.0%,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为70.0%,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显著更优(P<0.0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4.0%)明显更优(P<0.05)。结论中药外敷治疗癌症骨转移性疼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减轻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缓解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迎春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Quadrant通道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治疗后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略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采用Quadrant 通道下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彥荣 刊期: 2016年第29期
目的:观察体表胃肠起搏对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麻痹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同时伴有麻痹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及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取胃肠减压、抑制胰酶分泌等常规治疗措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体表胃肠起搏,对比2组患者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监测血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肠梗阻解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血淀粉酶、TNF-α、CRP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治疗第5天、10天后治疗组血淀粉酶、TNF-α、CRP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体表胃肠起搏治疗可获得理想的疗效,能够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缓解腹胀、腹痛症状,疗效好、安全性高,仪器携带、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尤丽财;蒋义贵;张生君;肖丽晶 刊期: 2016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