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梅
目的:分析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的原因及检验前质量控制。方法采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6月体检者血标本,不溶血样本1000份为试验A组,溶血样本1000份为试验B组,检查标本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观察样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试验B组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试验A组,2组ALP无明显差异(P>0.05);生化标本放置的时间越长,乙肝检出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临床生化检验中需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田英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比较硬膜外麻醉以及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2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分作2组,研究组56例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56例行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产妇的麻醉优良率、肌肉松弛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较高的麻醉效果以及安全性,值得推广。
作者:王红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眼科门诊应用现代护理观念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收治的100例患者,根据健康教育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现代护理观念健康教育,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对比2组患者的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护理观念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昕淮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现场抽查2014年1月—6月我院ICU患者家属和工勤人员干预前后的手卫生状况,结果显示工勤人员在进行手卫生前卫生合格率低于干预后;患者家属护理干预前合格率低于护理干预后合格率;工勤人员的护理干预前的卫生合格率低于患者家属干预前的卫生合格率。分析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ICU非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若不进行护理干预,工勤人员可能是ICU非患者人群中易感染的群体。
作者:张晶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肠梗阻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确诊肠梗阻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分析其螺旋CT表现。结果小肠梗阻13例,均可见肠腔内积气明显及“阶梯样”液平,此外还出现“鱼骨刺样”、“咖啡豆征”等征象。结肠梗阻7例,主要表现为小肠在近侧发生扩张。结论相较于传统的X线而言,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对于临床上确诊肠梗阻及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袁敏栋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014年我院外科收治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观察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5%(P<0.05);相同治疗时间内,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在外科护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作者:王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在众多影像学诊断技术中,超声检查以方便、快捷、无创、准确率高而成为输尿管结石临床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笔者收集了102例输尿管结石超声诊断病例,对输尿管结石超声诊断方法的思路和技巧进行回顾分析、归纳,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社区护士作为社区护理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科室临床护士的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深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护理学继续教育(continuing nursing education,CNE)是继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学教育[2],是提高护士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及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国家法律确立了医学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国家[3],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继续教育体制已比较完善。近年来我国的医学继续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在基层,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机会少、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基层医疗护理质量和整个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探讨欠发达地区基层社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期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东琴;何倩;杨帮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并于护理干预后第1,2,4周3次随访,每次再分别测评KPS、HAMA、HAMD,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KPS、HAMA、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1周2组患者KPS评分均有所上升,且随着护理干预时间的延长,分值上升更加明显,4周护理干预后,试验组KPS分值较对照组评分升幅大,且差异有统计学(P<0.05)。试验组护理干预1周后HAMA评分由(23.2±2.35)分降至(18.9±1.78)分,对照组由(22.8±2.01)分降至(22.1±1.63)分;HAMD评分由(34.9±3.58)分降至(29.8±2.1)分,对照组由(33.8±3.89)分降至(31.2±2.86)分。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具有明确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研究肱骨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给予36例肱骨骨折不愈合患者采用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对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情况良好,肩肘关节治疗优良率为91.6%。结论肱骨骨折术后不愈合多是因创伤严重、术中操作以及固定物不当,术后未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所致。采用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骨折不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俊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心理和躯体功能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方案实施6个月后,通过比较2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以及上肢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不良心理状态及躯体功能,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史正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7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相应手术治疗。结果经积极治疗后患者切口均实现Ⅰ期愈合,患者术后2年随访未出现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并不多见,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及联合药物治疗对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新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扩肛疗法配合中药熏洗坐浴治疗嵌顿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确诊为混合痔(嵌顿痔)患者,采用扩肛疗法配合中药熏洗坐浴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第1天,48例患者疼痛、水肿症状明显减轻乃至消失,其中40例痔嵌顿症状解除,脱出痔核全部或大部分回缩入肛内;术后第3~5天,5例患者因排便或站立过久而痔核有脱出,坐浴或休息后可自行还纳;术后第7天,45例脱出的嵌顿痔核完全回缩及大部分回缩,3例肛门疼痛、水肿完全消失,痔核回缩不全,皮下血栓明显缩小。48例患者肛门均无狭窄及失禁等现象。结论扩肛疗法配合中药熏洗坐浴治疗嵌顿痔为一种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经济适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韶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安全性。方法收集2年来在我科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82例,其中行传统气管切开术56例,经皮气管切开术126例,通过实践操作证明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实用性、安全性、可行性。结果126例经皮气管切开术,术中更改手术方式为传统气管切开4例,术后出血5例,均给予填塞压迫止血而治愈。传统气管切开术,术中更改手术方式为经皮气管切开术1例,给予填塞压迫止血而治愈。术后出血2例。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实用性、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患者痛苦较少、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李进宪;杨德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便秘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3 d少于1次),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便秘是结核性脑膜炎卧床患者较常见的护理问题,由于卧床时间长,焦虑,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习惯改变,缺少运动等原因,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便秘,不仅影响了生活质量,对疾病的恢复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脑膜炎卧床便秘患者不同的情况及早采取护理措施,可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牛玉昆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脂肪性肝病患者数量快速升高,但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且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病的发病机制存在很大研究空间,同时,如何能找到一种操作简单、诊断准确、费用低廉的方法,是临床诊断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对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李石磊;王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骨的“棕色瘤”是由于甲状旁腺肿瘤或增生,合成、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动员骨钙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起骨质吸收、疏松、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所形成的骨骼的假瘤性病变。其多见于30岁~50岁女性,典型临床表现为指(趾)骨、颅骨及长骨骨膜下吸收、弥散性骨量下降。棕色瘤是一种机体代偿性表现,本质上并非肿瘤,其发生率仅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0.1%~5%左右[1,2]。临床上较易造成误诊,但血生化筛查能提示其存在。现报告尿毒症患者多发骨棕色瘤1例的诊断学特征。
作者:李子艺;王庆贺;朱勇;杨大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临床医学上以肾结石为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尿路结石发病率比例约为4~5∶1,肾和膀胱是尿路结石形成的主要区域。目前临床医学在治疗肾结石的手术方法上发生了变革,传统的手术方式具有开放性、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的缺陷,而现在的微创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手术的不足。
作者:刘海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建议。方法观察分析57例结直肠癌术后可疑复发、转移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的显像结果,并与同期CT或B超等传统影像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7例患者中PET/CT检查阳性45例,阴性12例。半定量结果(SUVmax)值2.14~19.57,平均8.56±4.22。 CT或B超检查阳性39例,阴性18例,对比PET/CT检查,阳性符合率为37/39(94.8%),阴性符合率为10/18(55.6%)。18F-FDG PET/CT显像的真阳性病例42例,真阴性4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8例,灵敏度91.3%,特异度72.7%,准确度87.7%,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66.7%。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术后及放化疗后的复发和(或)转移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建议。
作者:张文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艾滋病是临床上比较顽固的一种疾病,其诱因多,传染机制也比较复杂,患病后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缺陷,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威胁患者健康。近年来,抗逆转录病毒在艾滋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护理使得治疗依从性较差,药物并发症较多。本文HIV/AIDS分析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作者:陈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