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观察分析

温书娟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心率变异性, 观察, 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方法2010年2月-2013年3月我院门诊诊治糖尿病患者126例为糖尿病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为健康组,进行心率变异性观察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健康组均顺利进行了心率变异性分析,糖尿病组心率变异性显著下降。结论心率变异性分析对糖尿病患者早期预测心律失常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试析肺力咳合剂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肺力咳合剂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炎患儿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包括抗炎、止咳、定喘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肺力咳合剂。记录2组患儿的症状、体征恢复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喘消失时间、支气管杂音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患儿,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肺力咳合剂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炎,能够显著提高疗效,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仁德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厄贝沙坦联合贝尼地平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小剂量厄贝沙坦与贝尼地平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12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贝尼地平,2组疗程均为6个月。记录和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W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2组治疗6个月后平均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LVWD和LVMI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厄贝沙坦与贝尼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能明显改善血压和逆转心室肥厚,效果优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

    作者:王晓慧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康惠尔泡沫敷料在气管切开术后72 h内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泡沫敷料作为气管切开换药辅材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科2012年10月-2014年3月经皮旋切气管术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无菌纱布,观察组采用康惠尔泡沫辅料分别作为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后72 h内换药辅材,记录2组换药次数和切口渗出量。结果72 h内对照组平均每人换药(10.46±2.89)次,观察组平均每人换药(7.93±1.59)次,2组换药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患者切口渗出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均无1例发生切口红肿热痛或皮疹。结论康惠尔泡沫敷料吸附能力强,既能减少换药次数,减少轻患者痛苦,又能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严莉;李金珠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鼻内镜下低温双极射频消融治疗中老年人后鼻孔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鼻内镜引导下低温双极射频消融治疗中老年人后鼻孔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鼻内镜引导下明确出血部位,局麻后用低温射频消融直接凝固出血点或出血区域黏膜划痕凝固。结果23例患者经住院7 d~10 d治疗均一次止血成功,随访3个月到半年,无1例出现心脑血管意外、鼻腔粘连、鼻腔黏膜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检查明确出血区,视野清晰;低温双极射频止血,止血简单彻底、操作安全方便,对正常组织损伤小,避免反复填塞的损伤、痛苦,减少并发症,鼻内镜下低温双极射频消融治疗中老年人后鼻孔出血,尤其是基层医院,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军;潘阳春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兰索拉唑进行治疗,研究组予以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及内镜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红英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2月4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应用手术治疗且获得成功,经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依据其病史、临床症状等可以经B超予以初步诊断,术后进行病理诊断,此病预防较为重要,手术治疗乃首选方法,切除时确保彻底为治疗的关键。

    作者:陈巧燕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艾滋病患者采用高效反转录病毒治疗对其早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探析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采取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其早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艾滋病患者,对其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并用诺丁汉健康量表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前后体重、T淋巴细胞计数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除了社会孤独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5项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采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施海华;杨争远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历资料完整的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7例,检测其红细胞分布宽度及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病例组患者RDW和hs-CRP水平分别为(16.82±1.79)%、(9.29±1.86)mg/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 RDW 为(8.62±1.27)%、hs-CRP(4.32±1.09)m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阿依帕夏;哈尼克孜·玉素甫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浅谈临床护理带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向社会输送新一代护理人员的质量。现在的实习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怕脏、怕累,不能吃苦,这也给临床带教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成为带教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护生经过2年的理论课学习,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但由于社会实践少,不能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使她们在由理论学习转入临床实践时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感到陌生、神秘,甚至紧张、害怕,压力大。②对学习与服务的关系不适应,责任感淡薄,缺乏主动性,过多依赖于带教老师的指导、安排。③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不适应,不能及时转换角色,更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不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学习、总结。④人际沟通能力差,面对患者表情紧张,操作时沉默不语,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⑤学习理论知识呆板,重理论、轻临床观察和护理操作,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⑥学习主动性差,有被迫学习的感觉。

    作者:张玲;李晓华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产钳助产2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低位与出口产钳术的临床使用经验。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262例产钳助产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严格把握指征及操作规范的产钳助产均成功阴道分娩,其中部分产妇或新生儿发生一定程度的并发症,但无严重不良后果。结论产钳助产术作为一种应急处理方式,在紧急情况下可争取时间,抢救母婴生命,对降低剖宫产率起到积极的作用,产科医生应该熟练掌握。

    作者:赵亭亭;滕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门诊用硝酸银烧灼治疗鼻出血80例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我们用化学药物30%硝酸银烧灼治疗门诊鼻出血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男女之比2.3∶1,年龄小5岁,大82岁,其中16岁~22岁64例,占80%。出血部位与原因:本组患者出血大部分为一侧鼻腔(约占90%),部位均位于鼻中隔前中间,其中黎氏区糜烂44例,小血管怒张26例,鼻中隔及黎氏区毛细血管瘤10例。出血特点56例长期间歇性反复出血,病程几个月至几年不等,大多数出血量小,呈滴水样,可自行停止;少数量大,出血较剧,呈涌出流水样。80例全部排除血液性病变及凝血机制障碍。治疗次数:1次72例,2次者8例。

    作者:江深;赵光辉;李超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报道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8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34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观察2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雌激素变化情况。结果相较治疗前2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善(P<0.01);观察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雌激素改善情况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刘珺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高危产妇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高危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分别给予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和单用缩宫素,观察2组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用药后血压、脉搏以及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产妇产后2 h、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以及第三产程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缩宫素和米索前列醇用于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余发琼;王鸿锦;严增林;周洪梁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64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直肠3例。胃肠间质瘤向腔外型生长7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8例。胃肠间质瘤CT平扫大部分显示密度不均,其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有钙化,1例伴有肝转移。肿块大径线3.0 cm~18.5 cm(平均10.2 cm)。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其定性定位诊断及良、恶性分析。

    作者:廖雪燕;邱菊生;谢鉴津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病案工作人员的感染危险及干预对策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病案室归属于职能科室,故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其院感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临床及其他医技科室,然而在肉眼看似清洁的病历上却依附着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因为病案从收集、整理、归档到病案室保存,历经很多科室,在辗转途中难免受到灰尘、病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感染[1];加之大多数病案室均没有相应的设施对病案在入库前进行有效的灭菌处理,使得病案人员在病案的收集、整理、使用和上架等过程中,不知不觉吸入了这些灰尘和有害病菌。若病案室温、湿度不达标,很容易造成细菌、害虫、真菌等大量繁殖,达到一定程度后,工作人员吸入的不洁空气便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保护病案工作人员,笔者根据病案室的工作特点,对病案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引起同行的关注。

    作者:徐春香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不同减压方式对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减压方式对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进行无负压方式引流胃液,对照组患者使用一次性负压球持续负压引流胃液。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的胃液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及恢复普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肠癌术后无负压引流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陈运兵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术前及输血感染性疾病标志物1440例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观察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及输血前患者1440例,在输血及术前抽取静脉血4 mL,标本在2~8℃条件下进行保存,而后分别进行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440例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中四项血液传染病标志物阳性148例(10.28%),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28例(8.89%);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0例(0.69%),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例(0.5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2例(0.14%,)。结论术前及输血前检查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较高,其对于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岑春伟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检测50例正常人血液标本溶血前后血清中的肝功能6项(ALT、AST、TP、ALB、TBiL、DBiL),肾功能3项(BUN、Cr、UA)、心肌酶谱(LDH、CK、CK-MB、α-HBDH)以及血脂4项(TG、TC、HDL-C、LDL-C)的值。结果发现溶血标本对肝功能6项、心肌酶谱以及TC影响较大,差异显著(P<0.05);而对肾功能的指标几乎没有影响,对TG、HDL-C、LDL-C的影响也较小(P>0.05)。结论标本溶血对一些常用生化检测项目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作者:褚志华;周发为;陆光辉;李春美;王姣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呼吸科患者主要病原菌及耐药分析

    目的:研究呼吸科患者常见呼吸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1636例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需氧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1636例呼吸科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544株,占33.3%,其中革兰阴性菌504株,占92.6%,革兰阳性菌40株,占7.4%;前3位革兰阴性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以及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敏感。结论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及降低病原菌耐药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唐娇;陈涛;李阳敏;宋强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浅谈肺结核咯血的治疗

    目的:探讨使用氨甲环酸、白眉蛇毒血凝酶及垂体后叶素联合止血治疗肺结核咯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病情变化进行治疗。结果咯血是肺结核常见并发症,一般咯血量少,经联合止血积极治疗后,明显有效125例,3例因大咯血窒息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通过联合止血积极的治疗,可降低肺结核的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五香 刊期: 2014年第25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