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高危产妇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余发琼;王鸿锦;严增林;周洪梁

关键词:产后出血, 米索前列醇, 缩宫素, 联合用药, 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高危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分别给予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和单用缩宫素,观察2组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用药后血压、脉搏以及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产妇产后2 h、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以及第三产程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缩宫素和米索前列醇用于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支气管镜引导下完成困难气管插管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引导下实施困难气管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困难气管插管患者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实施插管的情况。结果4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一次成功;2例患者一次试插失败后,再次插管成功。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安全、可靠。

    作者:李静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院前急救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180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100例,采取院前急救。对照组80例为家属自行送院治疗,未行院前急救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院前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院前并发症方面,观察组院前呼吸道阻塞、脑疝、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00%,9.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预后方面,观察组病死率为4.00%,观察组为21.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院前急救在脑卒中患者救治中意义重大,能有效减少院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故普及群众的健康知识与急救意识十分必要。

    作者:刘洋;唐文海;蒋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异位妊娠48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48例异位妊娠患者中30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余18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陈旧性异位妊娠4例,卵巢妊娠2例,腹腔妊娠4例,其余38例均为输卵管妊娠,其中输卵管妊娠伴发输卵管慢性炎症2例。结论异位妊娠与下腹部手术、节育手术、人工流产、分娩等密切相关,预防其发生的主要手段为减少发病传播降低人工流产率。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可以有效保留育龄妇女生殖能力与保障妇女身心健康。随着临床诊治技术的进步,异位妊娠的诊治率明显提高。

    作者:杨玲玲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高危产妇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高危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分别给予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和单用缩宫素,观察2组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用药后血压、脉搏以及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产妇产后2 h、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以及第三产程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缩宫素和米索前列醇用于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余发琼;王鸿锦;严增林;周洪梁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0例疗效观察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较常见的眼病,多在鼻泪管下端阻塞、泪囊内有分泌物滞留的基础上发生,常见为细菌感染,女性较男性更易受累。成人发生堵塞的原因不明,可能与沙眼、泪道创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因素有关。我科2006年-2012年共收治30例(30眼),眼科和耳鼻喉科联合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造口术,手术成功率高,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家惠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门诊用硝酸银烧灼治疗鼻出血80例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我们用化学药物30%硝酸银烧灼治疗门诊鼻出血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男女之比2.3∶1,年龄小5岁,大82岁,其中16岁~22岁64例,占80%。出血部位与原因:本组患者出血大部分为一侧鼻腔(约占90%),部位均位于鼻中隔前中间,其中黎氏区糜烂44例,小血管怒张26例,鼻中隔及黎氏区毛细血管瘤10例。出血特点56例长期间歇性反复出血,病程几个月至几年不等,大多数出血量小,呈滴水样,可自行停止;少数量大,出血较剧,呈涌出流水样。80例全部排除血液性病变及凝血机制障碍。治疗次数:1次72例,2次者8例。

    作者:江深;赵光辉;李超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饰面瓷厚度对IPS e.max全瓷修复体颜色及透射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饰面瓷厚度对IPS e.max全瓷修复体颜色及透射率的影响,发现规律,为完善全瓷修复体制作工艺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IPS e.max铸瓷材料制作成核瓷厚度为0.8 mm、牙本质瓷厚度为1.2 mm的总厚度为2.0 mm、直径为15 mm的圆盘状试件。试件表面每次均匀磨去0.2 mm,至其厚度为1.4 mm。每一厚度均测量其L*a*b*颜色参数及透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饰面瓷厚度的增加,IPS e.max全瓷修复体的L*值呈降低趋势,a*值和b*值无明显变化趋势;ΔE值呈降低趋势,且各厚度组间色差ΔE均大于1.5;TP值逐渐降低,CR值逐渐增加,可见光积分透射率逐渐降低。结论随着饰面瓷厚度的增加,IPS e.max全瓷修复体的色调无明显变化,明度、半透性和可见光积分透射率逐渐降低,对背景颜色的遮盖能力逐渐增强。

    作者:李莉;刘晓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与生物学特点。方法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形态、染色体、融合基因进行检查。结果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发病率低,易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随病程进展,可进一步向加速期、急变期演变,应及早干预。结论对于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患者,应注意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避免误诊、误治。

    作者:袁瑞兰;常进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再次剖宫产术中S拉钩助娩胎头预防子宫切口撕裂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再次剖宫产术中S拉钩助娩胎头对于预防子宫切口撕裂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产妇意愿将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6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80例,观察组产妇采用S拉钩助娩胎头,参考组产妇采用徒手助娩。比较2组母体子宫切口撕裂、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及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子宫切口撕裂发生率及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再次剖宫产中采用S拉钩助娩胎头,能够改善妊娠结局,减少术中出血、子宫撕裂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效果显著。

    作者:张玲娜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产后失血性休克30例监测及抢救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产后失血性休克的监测和抢救方法,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09年-2013年失血性休克30例患者,分析归纳其监测和抢救方法。结果30例患者经及时抢救休克得以纠正,各项指标和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意识清醒,反应良好,面部红润,体表及四肢温暖,尿液淡黄、清亮且尿量正常。结论通过严密监测和运用正确的抢救方法,可以使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能够提高临床治愈率,保障患者的生育功能和生命安全。

    作者:王凤梅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超声检查与CT在创伤肝破裂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检查与CT在创伤肝破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接收的52例生命体征较平稳的创伤肝破裂患者,采用超声和CT对其进行诊断,比较患者病灶的检出率及超声检查和CT的敏感性。结果超声检查肝破裂的敏感性为80.77%(42/52),CT的敏感性为73.08%(38/52),二者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对32例多处肝破裂患者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81.25%(26/32)、34.38%(11/32),差异较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与CT比较,对病灶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并能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红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历资料完整的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7例,检测其红细胞分布宽度及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病例组患者RDW和hs-CRP水平分别为(16.82±1.79)%、(9.29±1.86)mg/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 RDW 为(8.62±1.27)%、hs-CRP(4.32±1.09)m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阿依帕夏;哈尼克孜·玉素甫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术前及输血感染性疾病标志物1440例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观察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及输血前患者1440例,在输血及术前抽取静脉血4 mL,标本在2~8℃条件下进行保存,而后分别进行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440例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中四项血液传染病标志物阳性148例(10.28%),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28例(8.89%);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0例(0.69%),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例(0.5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2例(0.14%,)。结论术前及输血前检查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较高,其对于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岑春伟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孤立性肺小结节CT诊治的临床回顾研究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小结节高分辨率CT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8月我院5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的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及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对于直径为≤1 cm、1 cm~2 cm及2 cm~3 cm的结节64排螺旋CT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01%,97.35%及100%;特异性分别为50.25%,70.45%及80%。其中≤1cm的结节恶性率为35.1%,1 cm~2 cm结节恶性率为52.3%,2 cm~3 cm结节恶性率为76.5%。孤立性肺小结节的CT诊断及治疗因其大小及性质而存在明显差异。结论≤2 cm的孤立性肺小结节CT不能明确为良性时应行胸腔镜手术切除,2 cm~3 cm的肺孤立性小结节可先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灶性质,恶性结节则行胸腔镜手术切除。

    作者:李彤;蔡春祥;刘兴明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行妇科手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在硬膜外麻醉中给予对照组罗哌卡因,给予观察组左旋布比卡因。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双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及双下肢运动恢复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应用左旋布比卡因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起效速度更快,术中麻醉维持时间较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梁艳玲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急性胰腺炎并上消化道出血及伤寒临床诊治分析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同时血培养和骨髓培养查出伤寒沙门菌的病例国内尚无相关报道,亦未见探讨三者的相互联系及可能机制。我院收治1例以持续性上腹痛伴呕血为首发症状,经确诊同时合并伤寒沙门菌感染患者,本文探讨三者之间发病的关联及可能机制,以正确认识此类疾病,提高诊疗效果。

    作者:刘斌;潘蔚竑;李方;胡正雄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基层医院34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地区3家基层医院2013年1月-6月共计34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总结其原因及项目分布。结果在34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中,不合格原因依次为有凝块或标本凝固(30.9%),脂血(19.1%),标本量不足(18.2%),溶血(14.4%),抗凝剂比例不恰当(7.7%),血液稀释(5.0%),容器错误(2.9%),陈旧标本(0.6%)。其中红细胞沉降率标本和凝血功能标本不合格率高,分别占30.0%和28.9%,生化标本占22.9%,血常规标本占18.2%。结论基层医院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多种多样,需加强人员责任心,提高技术水平,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的产生,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谢光素;陈宇宁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微柱凝胶法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微柱凝胶法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效果。方法采用经典抗人球蛋白法与微柱凝胶法对120例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与对比。结果三项检测中经典抗人球蛋白试验法检出阳性数分别为12,15,89,微柱凝胶试验法检出阳性数分别为12,15,89(其中游离试验8例、释放试验7例均为弱阳性,结果模棱两可)。结论经典抗人球蛋白试验在新生儿溶血、检测中稳定可靠,微柱凝胶试验法在新生儿溶血检测中可出现模棱两可、不稳定的结果。

    作者:禹梅;张慧君;屈宇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布地奈德气雾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变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呼气流量峰值(PEF)实测值/预计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复发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联合应用孟鲁司特和布地奈德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白玉;程利华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血液透析滤过补液管用于血流量不足透析患者的体会

    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目前血管通路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中心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及直接动脉穿刺。临床护理中常会遇到患者因中心静脉置管堵塞;动静脉内瘘狭窄、栓塞;单一动脉穿刺血管较细等导致血流量不足的情况,为此,我科另选动脉穿刺,通过补液管连接的方法,再建立一条血透通路进行补给。通过对30例患者透析120例次临床应用1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继安;艾俊英;魏蓉;王晶 刊期: 2014年第25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