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胰腺炎并上消化道出血及伤寒临床诊治分析

刘斌;潘蔚竑;李方;胡正雄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上消化道出血, 伤寒沙门菌, 临床,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cute pancreatitis, 可能机制, 沙门菌感染, 相互联系, 首发症状, 骨髓培养, 血培养, 上腹痛, 呕血, 疗效, 疾病, 患者, 国内, 关联, 发病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同时血培养和骨髓培养查出伤寒沙门菌的病例国内尚无相关报道,亦未见探讨三者的相互联系及可能机制。我院收治1例以持续性上腹痛伴呕血为首发症状,经确诊同时合并伤寒沙门菌感染患者,本文探讨三者之间发病的关联及可能机制,以正确认识此类疾病,提高诊疗效果。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妇科急腹症超声诊断和病理结果的对照分析

    目的:对妇科急腹症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妇科急腹症患者673例,对其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研究对象超声诊断总体符合率为96.43%。结论超声检查对妇科急腹症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且其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等优势,值得临床关注并推广。

    作者:雷英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厄贝沙坦联合贝尼地平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小剂量厄贝沙坦与贝尼地平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12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贝尼地平,2组疗程均为6个月。记录和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W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2组治疗6个月后平均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LVWD和LVMI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厄贝沙坦与贝尼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能明显改善血压和逆转心室肥厚,效果优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

    作者:王晓慧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小儿锁骨骨折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小儿锁骨骨折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锁骨骨折患儿伤后1,2,3,4,6,8,12,16周分别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骨折位线、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情况。结果超声检查能动态显示骨折愈合情况以及不同时期骨折处血流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结论应用超声检查小儿锁骨骨折简便易行、无创,易于患儿家属接受,而且可早期预测骨折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颖;李庆会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异位妊娠48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48例异位妊娠患者中30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余18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陈旧性异位妊娠4例,卵巢妊娠2例,腹腔妊娠4例,其余38例均为输卵管妊娠,其中输卵管妊娠伴发输卵管慢性炎症2例。结论异位妊娠与下腹部手术、节育手术、人工流产、分娩等密切相关,预防其发生的主要手段为减少发病传播降低人工流产率。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可以有效保留育龄妇女生殖能力与保障妇女身心健康。随着临床诊治技术的进步,异位妊娠的诊治率明显提高。

    作者:杨玲玲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2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25%硫酸镁与硝苯地平联合用药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12月间孕周超过20周的妊高征孕妇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25%硫酸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硝苯地平口服用药。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为81.25%,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明显的过敏、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研究组顺产率6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研究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25%,2组母婴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25%硫酸镁与硝苯地平治疗妊高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提高疗效,降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且用药安全性高。

    作者:刘秋香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术前及输血感染性疾病标志物1440例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观察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及输血前患者1440例,在输血及术前抽取静脉血4 mL,标本在2~8℃条件下进行保存,而后分别进行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440例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中四项血液传染病标志物阳性148例(10.28%),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28例(8.89%);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0例(0.69%),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例(0.5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2例(0.14%,)。结论术前及输血前检查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较高,其对于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岑春伟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浅谈临床护理带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向社会输送新一代护理人员的质量。现在的实习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怕脏、怕累,不能吃苦,这也给临床带教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成为带教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护生经过2年的理论课学习,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但由于社会实践少,不能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使她们在由理论学习转入临床实践时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感到陌生、神秘,甚至紧张、害怕,压力大。②对学习与服务的关系不适应,责任感淡薄,缺乏主动性,过多依赖于带教老师的指导、安排。③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不适应,不能及时转换角色,更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不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学习、总结。④人际沟通能力差,面对患者表情紧张,操作时沉默不语,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⑤学习理论知识呆板,重理论、轻临床观察和护理操作,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⑥学习主动性差,有被迫学习的感觉。

    作者:张玲;李晓华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细菌性感染患儿外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患儿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与血常规变化规律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细菌性感染患儿68例,同期同年龄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检测并比较2组CRP含量及白细胞(WBC)计数。结果细菌性感染患儿外周血CRP和WBC数目比健康对照组高。在细菌性感染患儿中,CRP检测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82.2%,阳性检出率为83.82%;WBC敏感性为61.4%,特异性为78.3%,阳性检出率为77.94%;CRP与WBC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66.8%,阳性检出率为89.70%。结论细菌性感染患儿外周血中CRP与WBC反应灵敏,将其联合应用于小儿细菌性感染疾病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作者:王盛兰;吴信杰;陈丽萍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院前急救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180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100例,采取院前急救。对照组80例为家属自行送院治疗,未行院前急救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院前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院前并发症方面,观察组院前呼吸道阻塞、脑疝、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00%,9.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预后方面,观察组病死率为4.00%,观察组为21.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院前急救在脑卒中患者救治中意义重大,能有效减少院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故普及群众的健康知识与急救意识十分必要。

    作者:刘洋;唐文海;蒋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呼吸科患者主要病原菌及耐药分析

    目的:研究呼吸科患者常见呼吸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1636例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需氧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1636例呼吸科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544株,占33.3%,其中革兰阴性菌504株,占92.6%,革兰阳性菌40株,占7.4%;前3位革兰阴性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以及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敏感。结论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及降低病原菌耐药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唐娇;陈涛;李阳敏;宋强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饰面瓷厚度对IPS e.max全瓷修复体颜色及透射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饰面瓷厚度对IPS e.max全瓷修复体颜色及透射率的影响,发现规律,为完善全瓷修复体制作工艺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IPS e.max铸瓷材料制作成核瓷厚度为0.8 mm、牙本质瓷厚度为1.2 mm的总厚度为2.0 mm、直径为15 mm的圆盘状试件。试件表面每次均匀磨去0.2 mm,至其厚度为1.4 mm。每一厚度均测量其L*a*b*颜色参数及透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饰面瓷厚度的增加,IPS e.max全瓷修复体的L*值呈降低趋势,a*值和b*值无明显变化趋势;ΔE值呈降低趋势,且各厚度组间色差ΔE均大于1.5;TP值逐渐降低,CR值逐渐增加,可见光积分透射率逐渐降低。结论随着饰面瓷厚度的增加,IPS e.max全瓷修复体的色调无明显变化,明度、半透性和可见光积分透射率逐渐降低,对背景颜色的遮盖能力逐渐增强。

    作者:李莉;刘晓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兰索拉唑进行治疗,研究组予以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及内镜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孙红英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经皮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胰腺假性囊肿患者40例,根据患者情况将其分为经皮穿刺组和外科手术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首次治疗或二次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外科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经皮穿刺引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均可治愈,但手术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

    作者:肖敏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4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在30~110 mL)的临床情况。结果4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存活率85.7%,其中未遗留后遗症的占16.3%,生活基本能自理者30.6%,生活需要他人照顾者38.8%;死亡占14.3%。结论对出血量大于3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术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朱理治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利普刀对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利普刀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阳性宫颈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2例宫颈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利普刀组和微波组,观察2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利普刀和微波相比较,手术时间、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微波治疗在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以及术后排液时间方面优于LEEP刀(P<0.01);但是LEEP刀在治疗HPV感染方面明显优于微波治疗,HPV转阴率80.6%、复发率6.5%,均明显优于微波治疗(P<0.01)。结论利普刀治疗宫颈疾病,手术操作简单、微创,疗效可靠,HPV转阴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刘雪清;张斌;许艳;钟小群;刘岭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慢性咳嗽经验性诊治7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美敏伪麻溶液、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奥美拉唑等经验性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方法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基本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咳嗽患者79例,采用美敏伪麻溶液、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奥美拉唑三药为主单用或联合治疗。结果79例慢性咳嗽患者初诊阶段治疗有效率为70.9%,后续治疗有效率为89.9%。结论合理检查与覆盖慢性咳嗽可能病因的经验性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基层医院是理想的处理策略。

    作者:牛永亮;李振明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门诊用硝酸银烧灼治疗鼻出血80例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我们用化学药物30%硝酸银烧灼治疗门诊鼻出血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男女之比2.3∶1,年龄小5岁,大82岁,其中16岁~22岁64例,占80%。出血部位与原因:本组患者出血大部分为一侧鼻腔(约占90%),部位均位于鼻中隔前中间,其中黎氏区糜烂44例,小血管怒张26例,鼻中隔及黎氏区毛细血管瘤10例。出血特点56例长期间歇性反复出血,病程几个月至几年不等,大多数出血量小,呈滴水样,可自行停止;少数量大,出血较剧,呈涌出流水样。80例全部排除血液性病变及凝血机制障碍。治疗次数:1次72例,2次者8例。

    作者:江深;赵光辉;李超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浆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浆细胞白血病(plasma cell leukemia,PCL)是少见类型的白血病之一,为外周血和骨髓中出现大量异常浆细胞并广泛浸润器官和组织。本病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白血病相似,病情发展迅速,常伴有感染、发热、乏力、消瘦、骨骼疼痛、全身出血,多数患者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发生心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黄疸甚至昏迷[1]。现报道1例PCL并结合文献复习,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张增科;权宁刚;郭彩茹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急性胰腺炎并上消化道出血及伤寒临床诊治分析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同时血培养和骨髓培养查出伤寒沙门菌的病例国内尚无相关报道,亦未见探讨三者的相互联系及可能机制。我院收治1例以持续性上腹痛伴呕血为首发症状,经确诊同时合并伤寒沙门菌感染患者,本文探讨三者之间发病的关联及可能机制,以正确认识此类疾病,提高诊疗效果。

    作者:刘斌;潘蔚竑;李方;胡正雄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与生物学特点。方法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形态、染色体、融合基因进行检查。结果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发病率低,易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随病程进展,可进一步向加速期、急变期演变,应及早干预。结论对于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患者,应注意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避免误诊、误治。

    作者:袁瑞兰;常进 刊期: 2014年第25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