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彬
目的 评估环境中鲍曼不动杆菌导致医院感染的风险.方法 采集相应环境标本,分离鉴定其中的鲍曼不动杆菌,分析临床分离菌和环境分离菌的耐药性差异.结果 自临床患者分离了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自环境物品表面采集了20份样品,分离出了1株鲍曼不动杆菌.经检测临床和物体表面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表现为耐药.结论 临床分离株与环境物表分离菌具有高度一致性,提示环境中存在的鲍曼不动杆菌有导致医院感染的风险,须加强医院环境消毒和监控.
作者:陈涛;高燕渝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联合心宝丸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的107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扩张冠状动脉、强心、利尿的基础上加口服比索洛尔、心宝丸,连续观察6个月.评估其临床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2.7%,对照组5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给予扩管、强心、利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比索洛尔加心宝丸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勇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对2009年-2011年体检的69例患单纯性肥胖症的青少年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心律失常53例,占76.8%;低电压9例,占13%;传导阻滞5例,占7%;ST-T改变23例,占33.3%.结论 通过心电图检查能够初步反映出肥胖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青少年单纯肥胖者应该通过饮食和运动减肥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作者:赵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原发闭角型青光眼(PACG)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24眼)PACG患者持续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术.结果 24眼均手术顺利,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其中有20眼术后眼压达标,3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1眼再行手术,24眼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青光眼发作期在采取各种措施眼压仍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是可行和相对安全的.
作者:左俊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4岁~11岁的儿童,可以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多数为双骨折,骨折移位严重,摔倒手掌撑地间接暴力引起桡骨移位严重,骨折多数靠近骨骺或骨骺分离,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我科收治20例,通过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石膏保护3周,术后约3个月达到骨愈合.18例腕关节功能良好,前臂功能良好,2例腕关节背伸稍受限.
作者:尚跃辉;徐江林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提高ERCP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6例ERCP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结果 ERCP术后发生并发症30例(5.77%),包括急性胰腺炎26例(4.9%),其中1例为重症胰腺炎;急性胆管炎1例(0.19%),治疗无效死亡;十二指肠穿孔1例(0.19%),转外科手术治愈;上消化道出血2例(0.41%),经内镜治疗出血停止.结论 ERCP技术是安全的,但其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术中的准确判断与处理,以及预防药物的使用是术后并发症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严格掌握ERCP的适应证、禁忌证,加强内镜医师的技术培训,提高ERCP风险认识等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莉;谭跃;黎振林;莫健莲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α1受体阻滞剂盐酸坦洛新缓释片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后辅助排石的疗效.方法 8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直径6mm~15mm)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肾石通4g,每日2次,同时加服盐酸坦洛新缓释片0.2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肾石通4g,每日2次,观察3周.结果 在观察时间内,治疗组结石完全排出33例(82.8%),对照组22例(5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发生肾绞痛4例(10%),对照组12例(30%),2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坦洛新缓释片具有促进输尿管结石排出的作用,且能减少肾绞痛发生,可作为输尿管下段中等大小结石碎石后的一种辅助排石治疗方法.
作者:李世强;侯建平;张祺;吴宪伟;张锋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B超诊断异位妊娠的方法 及准确程度.方法 对32例住院患者B超结果 和手术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B超准确率.结果 输卵管妊娠29例,卵巢妊娠3例,误诊2例,诊断率为93.7%.结论 B超可为异位妊娠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范永春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比较硫酸镁配合热水袋与湿巾治疗会阴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科会阴水肿产妇8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肤阴洁湿巾治疗,观察组采用硫酸镁湿热敷外加热水袋保温治疗,观察对比2组水肿消退时间.结果 2组患者水肿消退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硫酸镁配合热水袋湿热敷治疗会阴水肿,水肿消退快、疗效好.
作者:杨生兰;廖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手术证实为阑尾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 单纯阑尾增粗1例,阑尾周围炎性渗出12例(其中10例合并阑尾粪石,2例合并阑尾增粗),阑尾区软组织肿物2例,阑尾粪石伴积气积液1例.结论 螺旋CT能够清楚地显示阑尾及周围组织改变,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蔡振中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升板汤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40例用升板汤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40例单用泼尼松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升板汤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提高疗效.
作者:刘金仁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P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制订防治措施.结果 28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恢复胃肠蠕动,经口进食,均治愈.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PGS多与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不当有关,及早发现后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措施临床是可以治愈的.
作者:李跃成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9年-2011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两大类.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结论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教育宣传,同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 完善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加安全,确保受血者健康.
作者:徐敏;王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后勤实行社会化管理,已成为近年来医院改革和广大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医院后勤管理何去何从? 它的作用至今何在?现就近年来医院后勤管理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如下探讨.
作者:鲍荣南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全球常见的炎性肠病类型,是一种黏膜疾病,并发症的倾向较小,并可通过结肠切除的方式治愈,在很多患者中,该病的病情为轻度[1].1发病机制1.1 流行病学特征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现代社会的疾病,并且自20 世纪中期以来它们的发生率在发达国家不断升高.
作者:张焕荣;张俊芳;张培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总结中药热敷配合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的经验.方法 采用自制中药方热敷,配合腰骶部肌筋膜先扩张后剥离手法.结果 治疗76例,其中治愈63例,占82.9%;好转11例,占14.5%;无效2例,占2.6%,总有效率达到97.4%.结论 中药热敷配合手法治疗腰肌劳损疗效显著.
作者:陈寿松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为了解慢性乙肝患者表面抗原消失前体内乙肝标志物定量数据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两对半的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利用统计学标准,处理几种常见慢性乙肝类型的数据结构,寻找乙肝标志物的变化规律.结果 从数据中了解到乙肝标志物变化过程中,HBeAg、抗-HBe、抗-HBc的重要性,三种常见类型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定量结果 可见HBeAg均值下降和抗-HBe均值升高;HbsAg、HBsAb在不同类型中变化不大,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能否判断慢性乙肝的变化规律有待探讨.结论 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可以间接反映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跃程度,掌握病情是否进入好转的变化规律,对药物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小凤;王照青 刊期: 2012年第19期
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是由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建议作为血细胞分析较理想的抗凝剂,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但EDTA可使某些患者甚至健康人的血小板在体外发生聚集,从而导致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的血小板数值假性减低,即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pseudothrombocytopenia,EDTA-PTCP).这种现象可引起临床的误诊、漏诊,对患者造成伤害,引发医疗纠纷.本文对EDTA-PTCP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等相关内容加以综述,以期为阐明EDTA-PTCP的发病机制,明确其诊断和避免误诊的发生提供思路.
作者:李盛龙;赵丹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肺源性心脏病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30例合并肺性脑病患者,25例症状改善,好转出院.死亡5例,其中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2例并发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2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肺性脑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临床病情危重,表现不明显,常被漏诊或误诊.及早发现并纠正肺性脑病对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卫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程中有窒息史的11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CT表现.结果 110例患儿中脑水肿68例,脑出血18例,侧脑室旁脑白质软化16例,脑室内出血9例,基底节低密度灶14例,侧脑室对称性扩大11例,脑外侧裂增宽15例.结论 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早期作出诊断,并能清楚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对临床正确处理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艳萍 刊期: 201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