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毕红花;王雪松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 工作压力源, 应对措施
摘要:目的 研究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访谈形式,调查28名护士.结果 28名护士均认为急诊科工作压力大,风险强度高,缺乏安全感.结论 增加人员配备,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加强应对措施,努力减轻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护士职业安全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及广大护理人员十分关注的热点,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如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及中国香港,早就非常重视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美国职业安全管理局明确指出:其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解决威胁工作人员健康和安全的问题.

    作者:卢爱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常见静脉穿刺失败的因素及提高成功率的对策

    目的 通过总结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找出对策,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对多种穿刺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结论 静脉穿刺失败是多种因素的结果,通过认真总结分析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李新姣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直肠癌65例围术期护理

    目的 将整体护理贯穿于直肠癌患者围术期护理工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方法 通过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前宣教辅导,术前、术中充分准备和术后康复指导,实现直肠癌围术期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结果 65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 实施整体护理对减轻直肠癌患者术前心理负担,提高手术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强琳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将健康教育应用于乳腺癌临床护理中的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患者、家属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健康教育,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

    作者:杨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浅论现代护士的基本心理素质及培养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生物模式的转变,需要护士全方位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其核心是心理护理.一名合格的护士,除了要求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临床操作技术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断缓解心理压力,因此必需要加强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让护士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李光秀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老年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

    目的 探讨老年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方法 总结72例老年患者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护理体会.结果 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9例患者诉术后活动耐力和体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老年人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除要求医护人员有熟练的技术外,还需医、护、患共同配合,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徐耿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浅谈病房总带教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护理临床实习是整个护理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变的必经阶段[1].

    作者:王慧华;朱美仙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重型颅脑创伤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总结了所收治的23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护理经验和体会,分析了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与患者预后的重要关系.结果 通过护士严密观察,细致周到的护理,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在收治的23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康复出院12例,好转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5例.结论 科学严密的观察和完善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文津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颈椎创伤前后路联合手术后患者的护理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有破坏性损伤之一,脊髓损伤所致的瘫痪更是一种严重残疾,它不仅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严重伤害,更为社会和家庭增加了负担.为此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萍;王秀清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患者另行进行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并持续至出院后10周.2组患者于入院当时、出院时、出院后6周、出院后10周用RNADL和MMsE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出院时、出院6周、出院10周RNADL、MMsE评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改善其神经功能.

    作者:张新枝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健康教育指导在妇科患者手术前后的实施体会

    目的 探讨如何运用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系统指导,以缓解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维持佳身心状态.方法 根据调查需求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进行术前宣教和系统健康教育.结果 通过实行健康教育指导,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护理.结论 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系统健康教育可以缓解或消除患者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保健能力.

    作者:白霞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浅谈手术室护士对剖宫产产妇的心理护理

    在临床工作中,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掌握每位剖宫产产妇的心理特点,对她们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使产妇达到佳心理状态能够顺利接受手术治疗,对术后顺利康复、确保母婴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董戌春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清除术的护理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高的疾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既能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又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董淑玲;李亚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 探讨骨折患者常见便秘的原因,解除患者的痛苦.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我科脊椎骨折、骨盆骨折、下肢骨折等130例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结果 骨折卧床患者出现便秘与心理变化、生活习惯改变、排便习惯及姿势的改变、饮食结构变化及环境因素等有关.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及应用药物等措施,可以减轻或消除便秘症状.结论 骨折卧床患者入院后即指导患者采取适当的排便姿势;指导和帮助患者掌握饮食规律,多食粗纤维食物或水果;摄取足够的水分,以防大便干结;每日按时排便,可以预防患者出现便秘并发症.

    作者:吴驰兵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护理不当导致医院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 探讨护理操作和医院感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从职业道德、护理操作、废物处理等分析原因制定对策.结果 2005年~2007年,我院医院感染率分别为5.68%,4.32%和2.16%.结论 加强护理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减少医院感染尤为重要.

    作者:苗淑玲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妇科患者术前心理分析及护理

    在妇产科工作中,手术治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妇科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在术前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反应和应激过程,进手术室后这种心理应激达到高峰,这种心理状态对手术及麻醉十分不利.

    作者:陈福芳;戚玉娟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 研究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访谈形式,调查28名护士.结果 28名护士均认为急诊科工作压力大,风险强度高,缺乏安全感.结论 增加人员配备,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加强应对措施,努力减轻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

    作者:毕红花;王雪松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神经外科常见护理风险及对策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由于神经外科患者多、病情重、变化快,护理风险就较大.如何有效地回避和降低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护理环境,防止护理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夏帆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和应用

    目的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尽早发现风险隐患,成功规避风险.方法 通过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措施.结果 达到预防护理差错的目的.结论 通过风险管理,有效预防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护理投诉纠纷明显减少.

    作者:袁惠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两种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效果的观察

    目的 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 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按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成功后,按住针柄转动针体,以针体圆点提示转动180°,即使针尖斜面向下并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并常规固定.比较2组的透析效果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的透析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后针尖斜面向下固定进行透析能保证透析效果,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针尖斜面向下固定透析.

    作者:曹玉兰;颜香清;王惠珍 刊期: 2008年第15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