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剖宫产同时阻断血管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探讨

王雅伶;翟桂荣

关键词:剖宫产, 血管阻断, 子宫肌瘤剔除, 血红蛋白, 术后病率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及阻断血管与非阻断血管手术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4年2年间北京妇产医院腹壁横切口腹膜内剖宫产同时采取子宫血管阻断止血法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17例,与1992年-1994年本院行剖宫产同时子宫肌瘤剔除术(无血管阻断止血法)26例比较平均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情况(肌瘤直径≥5 cm);同时与2003年-2004年单纯腹膜内剖宫产110例,比较平均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情况;并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子宫肌瘤剔除进行比较.结果 血管阻断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无血管阻断比较,2组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阻断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单纯剖宫产术比较,2组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部位子宫肌瘤比较,肌壁间肌瘤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明显多于浆膜下和黏膜下肌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住院天数、术后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同时采取阻断子宫血管的方法 可减少出血及术后病率,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乡镇医院5 060例次患者用药咨询分析

    目的 了解乡镇医院患者用药咨询情况,以提高基层医院药房的药学服务水平.方法 对我院2007年8月-12月期间2 000例患者5 060例次的用药咨询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33.4%的患者咨询药物的使用方法 ,18.4%的患者咨询用药时间及次数,15%的患者咨询联合用药.结论 合理用药咨询对帮助患者安全、合理、有效地服用药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慧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6株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MRSA感染状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点.方法 按常规方法 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用Microscan autoscan-4instrument(美国德灵公司)半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MRSA 56株,占SA感染总数的25.5%,全部对万古霉素敏感,对利福平、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低,但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MRSA分离率及耐药率相当高,应注意合理地选用抗生素治疗及控制好院内感染.

    作者:常会忠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眩晕症45例病因分析

    眩晕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表现为周围环境和自身旋转,或有摇摆不稳、晃动、头重脚轻感.在内科门诊及耳鼻喉科门诊中为常见主诉.

    作者:张芙蓉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稽留流产刮宫术前的应用

    稽留流产是临床上较难处理的流产类型,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直接行刮宫术,但因胚胎或胎盘组织机化,与子宫壁紧密粘连而不易完全剥离,造成刮宫困难,且未产妇宫颈硬,宫颈扩张困难,使手术难度加大.我站于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稽留流产患者在刮宫术前给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海琴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溃疡性结肠炎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回顾对临床UC的诊治情况,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本组15例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给予SASP或5-ASA口服,联合皮质类固醇静滴,应用免疫抑制剂,并积极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等.结果 症状缓解时间短3 d,长30 d,其中有66%的患者在治疗7 d~10 d左右症状缓解.结论 应用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再个体化制定具体的临床治疗方案对UC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作者:马庭芳;郭霞;王韶峰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7月-12月住院处方共4 623张,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并调取微机上2007年下半年抗菌药物使用总量,计算DDDs,评价医院用药是否合理.结果 4623张住院处方中有1 404张使用了抗菌药物,占30.37%.使用抗菌药物8类、36个品种规格,以头孢菌素类及其头孢哌酮+舒巴坦制剂、喹诺酮类为主.结论 我院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做药敏比例较低,高档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应引起医院及相关医务人员的重视.

    作者:杨建军;石海宁;毕岐娃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68例临床疗效分析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是妇科炎症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约75%的生育年龄妇女,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发病 [1] ,大约有5%~10%的成年妇女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笔者从2004年1月-2007年12月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了顽固性反复发作病例6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任春娥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石膏后托加小夹板治疗胫腓骨骨折

    1998年5月-2006年5月,我科用石膏托加小夹板治疗胫腓骨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结合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孙伟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乳胶凝集法)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D-二聚体含量试剂盒,分别对正常人与患者标本进行快速定性及半定量检测.结果 正常人几乎均为阴性,1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25例脑梗死,11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结果 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3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肺栓塞均为阳性,7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结果 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论 D-二聚体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作者:董青兰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下颌骨骨折几种治疗方法比较

    从1994年以来,我科收治的12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下颌骨体部单发或多发骨折110例,髁状突或合并下颌骨体骨折1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患者颌间牵引周定,钢丝内固定,到近年来的微型钛板内固定.下颌骨骨折均愈合,恢复良好的咬榆关系,但创伤大小程度及舒适性有差异,讨论比较如下.

    作者:闫晋中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产科子宫切除9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子宫切除的原因,探讨降低子宫切除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9例产科子宫切除病例资料.结果 产后出血仍是产科子宫切除的主要因素,其中胎盘因素占首位.剖宫产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大于阴道分娩子宫切除的发生率.结论 子宫切除是抢救产妇生命的有效措施,加强计划生育宣教,降低剖宫产率可降低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率.

    作者:韩红翔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潘生丁抗病毒作用的临床应用

    潘生丁(双嘧达莫)为冠状动脉扩张药,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多年来临床验证该药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扁平疣、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疱疹、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角膜炎和流行性结膜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聂群才;刘向红;刘贤慧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剖宫产同时阻断血管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探讨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及阻断血管与非阻断血管手术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4年2年间北京妇产医院腹壁横切口腹膜内剖宫产同时采取子宫血管阻断止血法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17例,与1992年-1994年本院行剖宫产同时子宫肌瘤剔除术(无血管阻断止血法)26例比较平均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情况(肌瘤直径≥5 cm);同时与2003年-2004年单纯腹膜内剖宫产110例,比较平均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情况;并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子宫肌瘤剔除进行比较.结果 血管阻断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无血管阻断比较,2组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阻断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单纯剖宫产术比较,2组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部位子宫肌瘤比较,肌壁间肌瘤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明显多于浆膜下和黏膜下肌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住院天数、术后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同时采取阻断子宫血管的方法 可减少出血及术后病率,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雅伶;翟桂荣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脂肪肝血脂和肝功能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脂肪肝患者血脂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应用B超检出的71例脂肪肝患者与50例健康时照者的血脂和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抽取空腹静脉血用日本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TC、TG、HDL-C)和肝功能(ALT、AST、GGT)的含量.结果 脂肪肝患者血清TC、TG、ALT、AST、GGT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01),而HDL-C却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结论 脂肪肝患者不仅血脂代谢紊乱,而且肝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说明脂肪肝与高脂血症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应加强对脂肪肝患者血脂和肝功能的监测,防止病情的恶化.

    作者:张慧敏;巩文彦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医院的持续创新与差异化竞争

    改革开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鲜明的特点,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杠杆,在国内外各种严峻考验面前,创新是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的不竭动力.

    作者:乔灵芝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脊髓纵裂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脊髓纵裂畸形的MRJ诊断价值.方法 9例脊髓纵裂畸形患者均行MR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及矢状位T2WI成像.结果 单管型4例,MRI表现为分裂的两个半脊髓位于同一硬膜囊内,中间未见明确间隔;双管型5例,MRI表现为两个半脊髓分别位于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内,中间被骨嵴或软骨、纤维组织分开,两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其他畸形改变.结论 MRI是脊髓纵裂畸形好的检查方法 之一,其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正确认识其MRI征象能达到术前诊断,并指导手术.

    作者:晋记龙;赵瑞峰;李华兵;魏翔;刘洋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异位妊娠的价值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育龄期妇女中有所上升,其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命健康,早期准确诊断异位妊娠及时治疗就显得更加重要,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使异佗妊娠的诊断大大提高.本文对我院2007年间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诊断并经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手术确定的异位妊娠55例进行声像图的回顾分析.

    作者:王耀华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 了解中医对甲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把2005年-2007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甲型肝炎患者97例分为治疗组和时照组,治疗组5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进行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西医方法 进行治疗.均于治疗第15天观察疗效,用治愈率作为评定疗效的指标.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结论 对甲型肝炎的治疗应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中医方法 进行辩证论治,可获满意疗效,望临床重视中医对甲型肝炎的治疗作用.

    作者:段蓬勃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肝包虫病诊断现状及外科治疗进展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幼病,是畜牧地区常见寄生虫病,绝大多数是犬绦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的幼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引起的泡状棘球幼病.包虫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地区.近年由于旅游与贸易的发展,一些非感染区亦出现本病,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多年的实践,对该病的诊断手段日臻完善,外科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秀民;肖占军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88例体会

    1999年2月-2005年4月,笔者应用双螺钉固定治疗腓骨下端骨折患者88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申振民;李小平 刊期: 2008年第29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