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卫华
我院自2002年2月~2005年3月在颅脑手术中应用利多卡因-芬太尼复合吸入麻醉28例,本组颅内手术的病例术中循环稳定,颅内压不高,手术结束后无呛咳、躁动,清醒较彻底,此法对颅脑手术有一定的优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古军;文莉;刘玉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临产前胎膜破裂,称为胎膜早破,是威胁母婴健康的产科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约占分娩总数的2.7%~17%.其主要病因有:创伤;宫颈内口松弛;妊娠后期性交产生机械性刺激或引起胎膜炎;下生殖道感染,可由细菌、病毒或弓形体等引起;羊膜腔内压力升高(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胎儿先露部与骨盆入口未能很好衔接(如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等);胎膜发育不良致菲薄脆弱等.
作者:付学范;霍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及博利康尼混悬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用普米克令舒及博利康尼混悬液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病毒唑+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对治疗后症状体征持续时间,病情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缓解咳嗽、喘憋及缩短哮鸣音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及博利康尼混悬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好、方便、安全.
作者:师廷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管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梗阻性病变的MRCP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场MRCP显示胆管梗阻的定位正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9%.结论低场MRCP对胆管结石、恶性胆管梗阻以及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医源性胆管梗阻等胆系疾病的诊断价值高于其它影像检查.低场MRI设备运行成本低廉、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旭光;陈鹏;丁朝阳;魏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妊娠后残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产后或流产、刮宫、药流后并发症,临床表现以持续或间断阴道流血或合并下腹部疼痛症状为主.而B超在其应用适应证的选择及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临床消宫后病理检查证实的宫腔残留物的超声诊断作一分析,探讨运用B超诊断宫内残留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阐明常规移动条野中平面剂量分布的特点,并对其缺点进行改进.方法用电离室法测量水深分别为8 cm、10 cm、12 cm,相当于体厚分别为16 cm、20cm、24 cm时,中平面中央区及端面区总百分深度量,并分析其总百分深度量.结果移动条野照射技术中平面中央区剂量分布较均匀,而端面区剂量分布相对不均匀.结论应用移动条野照射技术时,对其端面剂量进行补偿是合理和必须的.
作者:黄贤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在高血钾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高血钾患者的心电图与血清钾浓度进行对照分析总结.结果血清钾高低与心电图改变并不呈绝对平行关系,排钾困难所致的高血钾心电图改变与血清钾测定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程度的高血钾在心电图上有不同的特征性表现,而细胞内钾外移所致的高血钾在心电图上无高血钾改变.结论心电图对高血钾改变的反映比血清钾测定更准确,可作为诊断高血钾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小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来高龄食管癌日益多见,近5年来由于我们采取个体化的围手术期处理,对63例70岁以上的高龄食管癌患者实行开胸手术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就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吴斌;范崇九;陆松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药敏方法,掌握盐城、南通地区结核分枝杆菌KatG及rpoB基因的突变特点,了解耐药分子机制及探索痰标本结核分枝杆菌耐INH、RFP直接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对收集的47例耐INH、RFP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痰分离株行PCR-自动测序法检测KatG及rpoB基因突变,以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为参比菌株,应用BACTEC460TB快速培养系统进行自动培养、药敏.结果47例耐INH、RFP分离株结核分枝杆菌KatG及rpoB基因突变阳性分别为29/47、39/47,两者同时突变率为47%.结论PCR-直接测序法敏感、特异,是可靠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KatG及rpoB基因突变,适合于临床肺结核患者MDR-TB痰标本耐药性的快速检测.
作者:武寿荣;顾德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慢性酒精中毒导致的神经损害,在我地区是一比较常见的社会健康问题,尤其在我们巴彦淖尔市当地,近年的发病呈上升趋势.现将本院5年来收治的26例典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杜岫岚;刘瑞霞;武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5月~2005年4月39例自发性气胸因初发及复发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2小时,术中出血20~50ml,平均住院时间7~9天.结论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损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疗效确切的优点.
作者:莫靓;贺大璞;聂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CT表现特点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采用头颅常规平扫.结果CT主要表现为单或双侧额、颞、顶颅骨内板下新月形脑脊液密度,55%发生在两侧额部,50.4%深入到纵裂前部呈M型,有不同程度的脑实质受压、脑沟聚拢变浅等.结论①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似应分为四型,即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较多见.②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青壮年亦多见.③其中13.7%病例可进展成为高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
作者:刘兴明;徐书源;蔡春祥;朱朝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终止疤痕子宫疤痕处早期妊娠始终是我们妇产科工作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孕卵着床该解剖部位特殊,无疑给我们医务工作增加了难度和风险.但我院妇产科由于思想上重视,应用B超、宫腔镜、腹腔镜联合,在手术室应用适当麻醉方式成功终止了疤痕处早期妊娠,无1例医疗事故和纠纷发生,疗效甚好.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5年5月收治40例患者的诊治情况小结如下.
作者:吕海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各31例.前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冰毯将体温降至33℃~35℃,并给予以脱水、止血、抗感染、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后者为常规治疗,不用冰毯机.结果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4.8%,病死率为16.1%;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16.1%,病死率为38.7%.预后良好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育驰;张天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导尿管留置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在以往操作中,先插入导尿管,见尿液流出后,固定导尿管,撤洞巾,脱去手套,再连接导尿管与集尿袋.此方法增加护士接触患者体液的机会.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把导尿管与集尿袋在连接先后顺序上与以往稍加改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马保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TP方案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TAX135 mg/m2、d1,DDP75 mg/m2,分5天应用,21天为1疗程.结果可评价疗效者40例,无CR病例,PR 37.5%(15/40),SD 47.5%(19/40),PD 15.0%(6/40),临床症状改善率72.5%(29/40).毒副作用主要为血液毒性95.0%(38/40)和恶心呕吐52.5%(21/40).结论TP方案对晚期NSCLC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王延红;卢雨霖;李若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成人脊柱结核病初常常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或腰肌劳损等其他疾病,待到确诊时已造成严重的后果,如脊柱破坏严重,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出现致死性并发症.笔者自1990年以来遇到的31例误诊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李业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加速,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随着医学模式进一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单纯对患者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注意观察和了解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时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干永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相当严重,造成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时有发生,不合理用药直接导致了医疗保健费用的急剧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沉重负担.合理用药的目的是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品,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愿望.
作者:应东敏;沈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溺水儿童佳的院前、院内急救方法,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对近2年我院急诊与PICU救治的20例溺水儿童病例作回顾分析.结果20例患儿中15例在现场进行了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平均到达医院时间0.5~3小时.至我院急诊时,心肺停止、瞳孔散大者7例;意识障碍者8例;抽搐者1例;完全清醒4例.对心肺停止的7例患儿立即进行复苏.3例急诊室死亡;其余4例均恢复自主循环,其中2例心肺停止30分钟复苏成功,目前基本恢复正常.2例进入PICU后8~24小时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非心肺停止组13例患儿中4例遗留轻度缺氧性脑病,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及时的现场心肺复苏、完善的转运机制、一体化的急救体系,是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伤残率的有效保障.溺水的预防应关注高危人群,加强安全教育.
作者:洪海斌;孙电;蔡家骥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