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先安治疗顽固性心衰60例临床观察

晋相林

关键词:心先安治疗, 顽固性心衰, 洋地黄制剂, 应用, 心衰患者, 效果不佳, 强心药物, 强心甙类, 疗效, 心功能, 扩血管, 内科, 临床, 利尿, 合成, 报告
摘要:心先安是近年合成并应用于临床的非强心甙类强心药物.199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内科对60例经利尿、扩血管、洋地黄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患者应用心先安治疗,收到了满意疗效.使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报告如下.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骨科手术体位损伤的预防

    手术体位是由手术性质决定的.不同的体位不仅要使手术操作者、麻醉师能准确地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还须顺应病人的呼吸及循环功能.骨科手术涉及范围较广,体位较特殊,摆放不当容易导致损伤.

    作者:朱文瑶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例误诊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iesis,简称IM)是病毒所致的常见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脏肿大以及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的异常淋巴细胞为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且没有特异性,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经过,约有1/5的患者嗜异性凝集试验(HA)阴性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我科近10年来共收治IM患者33例,入院时误诊12例,误诊率36.36%,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任厚德;汤海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不同年龄人群慢性肠炎患病率的调查分析

    我们为了解不同年龄人群慢性肠炎患病率的差别,选择了在自然环境、居住条件、生活水平及生活习惯都基本相同的两个地区部队干部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梁艺华;张莉;李继金;张红;张惠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脂水平的检测在肝胆疾病中的意义

    我国是肝病大国,肝胆疾病发病率较高,影响面广,对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危害严重.肝脏作为脂类代谢的中心,能合成和储存各种脂类,以供应肝脏及全身的需要.因此,研究血脂水平在肝胆疾病中的变化,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敬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加强及注重病理科与临床各科的联系

    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病理诊断是医院对病人的医疗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后的诊断.准确的病理诊断可使病人获得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判断病人预后.病理诊断不能只着眼于病理科内部,而忽视影响诊断的诸多因素,如病人的临床病史、症状、用药情况等.当然有些典型病变不需要临床病史就能做出诊断.但是,多数情况下病理医生作出诊断前需要参考病史,否则可能出现与临床实验情况不符的诊断,导致临床医生的误解.病理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病理知识,如果只管看片,毫不关心病人的临床发病情况,则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如果病理科能和临床科室更好地配合,不但可以减少影响因素,提高病理质量,还能更好地发挥病理作用.具体如下.

    作者:许海莺;陈宏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胸、腹外伤门诊急诊抢救335例体会

    1996年1月~2000年12月五年间,来院门诊急诊的胸、腹外伤约350例,收治335例,占96%,本文就门诊急诊抢救处理的几点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慢性乙肝大三阳转阴一例报告

    患者,男,49岁,1993年3月12日于我院就诊,查肝功能:TTT8 U、ALT 400U、TBiLL正常、DBiLL正常、HBsAg (+),诊断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治疗后ALT恢复正常,但HBsAg(十),仍时有腹胀、纳差、肝区隐痛等症状.

    作者:李学灵;张风菊;于登程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胆囊部分切除32例临床分析

    胆囊部分切除术是指胆囊底部、体部及颈部前后壁的大部分切除,仅胆囊床上的胆囊后壁全部或部分留在原位,对其残留黏膜予以剔除或破坏,胆囊管行常规分离后结扎.此术式主要用于难做的胆囊切除,不能按常规行经典的胆囊完全切除,被迫采用之.本院自1987年元月~2003年3月,共行胆囊部分切除术3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乃忠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05例高血压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动态心电图是监测病人心律失常的有效的方法之一,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明显增高,心脏负荷加重,可产生多种心律失常.高校教师由于职业特点高血压病的患病率较高,常发生并发症而影响教学工作.为探讨高血压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我们对我院105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动态心电图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迟修成;杨金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疗体会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指组织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不足或缺如的一种病理状态.老年甲减由于起病隐袭,症状无特异性,为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误诊率较高.我院自1993年8月~2002年12月诊治老年甲减29例,现就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孙亚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诊断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Awas 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主要因为股骨头的血供不足或中断所致.其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均有积极意义.过去多以平片诊断,随着现代影像学的不断发展,CT能更早期地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并且可以提高其分期级别.现将我院收集的10例14髋报告如下.

    作者:唐贵超;姜正全;李晓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反复洗胃导泻及灌肠提高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率的临床体会

    反复洗胃、异泻及灌肠能够彻底清除胃肠道毒物,阻止毒物继续吸收,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治愈率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1临床资料近年来我院收治农药中毒的患者中37例均采用反复洗胃、导泻及灌肠.这37例患者中,男12例,女25例,年龄14~68岁.入院时神智清楚19例,昏迷18例.37例经反复洗胃、导泻及灌肠,其中35例治愈,2例反跳后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7%.

    作者:李传文;王素莉;李雪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出院指导对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的影响

    出院指导(住院病人出院前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对病人出院以后的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指导和帮助[1],以提高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是极为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反复发作者病死率较高.因此,对病人实施不同方式的出院指导,可减少反复发作住院的次数.2001年4月~2003年4月,笔者对58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出院指导实施情况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以期提高对此类病人的护理质量.

    作者:韩红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他巴唑致粒细胞减少症一例诊治体会

    女性,36岁,畏寒,高热,出汗,全身不适一日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畏寒,高热,热度高达39.5℃,口服解热镇痛药体温可稍许下降后又上升,同时伴出汗,全身不适.无咯脓痰,无乏力,盗汗,无尿频,尿急等症状.全身皮肤未见节肿.无头痛,腹痛、腹泻等.

    作者:王晓玲;张玉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试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

    目的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方面的若干问题.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法规文件,结合本次抗击非典的体会,提出建立应急机制的构想.结果该机制的核心应当包括: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应急救治体系、预警及保障体系等四部分.结论应急机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应急机制建设过程中应突出抓好疾病预防控制网和农村防病网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经费补偿机制、相关法律法规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建议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重点加强县级机构的建设、设区的市和企业则不再单独设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效能.

    作者:樊贵宏;陈春菊;贾国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体会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报告了我院2000年7月~2003年5月间内科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43~78岁,平均67岁.合并高血压病7例,脑梗死5例,心肌梗死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

    作者:王淑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 P在1906年提出的,至今已近100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作者:孙转英;张亚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健康教育

    颅内动脉瘤是指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的第二位,主要见于中年人,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病人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1].为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近3年来,我们对3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翠萍;田芳;齐延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32例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体会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临床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任为特征.

    作者:谭永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99例原发性脑出血的CT分析

    本文收集经CT诊断证实的颅内出血病人199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颅内出血的规律,以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

    作者:王义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