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英君
[目的]了解不同学历层次护生的临床实习需求,对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护生临床带教的规范化提供保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67名本科、大专、中专护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临床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等。[结果]不同学历层次护生对临床操作、管理能力需求均较高且不同层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科研、管理方面需求较低,本科、大专护生高于中专护生。[结论]不同学历层次护生需求整体趋势相似,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可根据护生需求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
作者:沈月;王益平;卢兴凤;张明凤;郭梦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清热解郁药枕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痰热郁滞型癌因性疲乏病人抑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痰热郁滞型癌因性疲乏抑郁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清热解郁药枕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MD)为临床症状评定工具,8周末按 H AMA 减分率评定疗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 H AM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H AMD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郁药枕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痰热郁滞型癌因性疲乏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盐酸舍曲林片治疗。
作者:夏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手术室内外沟通中的应用,解决手术室内外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建立和参与微信平台所需的内外部沟通群,制定内外部沟通发送信息的规则,运用微信平台在手术室内部传达晨会、进行手术室质量控制、分享培训学习、开展排班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在手术室外部与供应室、耗材、设备管理人员、各手术科室、病人和手术医生之间进行沟通协调。[结果]对内沟通科室成员管理意识增强、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知晓率、提高了学习培训覆盖率、提升科室凝聚力,对外沟通提高了科室管理品质、协作科室融合度、理解度、配合度提升,医生、病人满意度均提升。[结论]在手术室内外沟通中应用微信平台可以增强科室成员管理意识,提高科室管理品质,提升医生、病人满意度。
作者:周璃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对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危重病人40例进行研究,用每例病人的深静脉导管血与对侧肢体浅静脉血标本作自身对照。观察组经深静脉导管采血送检,同时在深静脉导管对侧常规采血进行检验。两组标本同时送检,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钾、血钠、血氯、血钙、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采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方式不影响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可作为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的血液标本采集方式。
作者:刘雪英;郑秋艳;黄华艳;赖小丽;王伊;梁影;范子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福州市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骨科护士对康复护理知信行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采用骨科病人康复训练中的护理活动现状调查表对福州市4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150名骨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福州市骨科护士的康复知识主要来源于临床工作经验和在校学习;不同学历的护士对康复护理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不同学历、骨科工作年限护士在康复护理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04);在康复行为方面易忽视评估病人的肌力、步态及指导病人日常生活、告知进一步康复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不同学历及工作年限护士的医护合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骨科护士开展康复知识在职培训并考核,提升医护团队合作,增进医护患沟通,发挥骨科护士在临床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作者:卢伟燕;易艳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希望水平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Herth希望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对13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希望水平得分为33.12分±4.20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心功能分级、合并症种类、家庭关怀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希望水平处于中高等水平,医护人员应根据希望水平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病人的希望水平。
作者:石秀兰;谢亚兰;何彩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心内科Braden评分≤18分的压疮高危病人对压疮预防的依从性,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168名Braden评分≤18分的压疮高危住院病人进行调查,包括病人一般资料、压疮相关知识知晓、预防依从性及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结果]压疮高危病人预防护理依从性差,完全依从的仅有23.8%,影响因素主要有抗拒查体、对疾病的态度、知识知晓、经济条件等。[结论]压疮高危病人预防护理的依从性差,医护人员应从影响因素出发,实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强压疮知识宣教,以提高压疮高危病人对压疮预防护理的依从性及能动参与性,减轻病人痛苦,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易小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暴发性心肌炎是严重心肌损害性疾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病程凶险,病死率高,临床表现有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等[1]。早期诊断、积极对症支持、早期机械循环辅助维持循环稳定是降低暴发性心肌炎病死率的关键。2016年7月我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1例暴发性心肌炎病人,病人为女性,因发热6d就诊于本院急诊,入院时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下仍不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病人出现心搏骤停,予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留置,经过积极抢救,病人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彭玲;李旭琴;冯洁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血液净化专业护士的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情况,为医院护理岗位培训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血液净化专业护士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表,对上海市8家血液净化中心的11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士认为影响其岗位培训效果前三位的原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培训、科室领导不重视、课程对临床工作不实用。对培训内容中的专科操作技能、专科理论知识、临床护理科研的认可程度高。护龄、学历、职称、岗位类别是影响其培训内容需求的主要因素。[结论]制定个性化、系统化、模块化的血液净化专业护士培训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其岗位胜任力,促进能岗匹配。
作者:梁新蕊;苏红;张玲娟;李晶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健康教育对留置双J 管出院病人遵医行为及带管期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入住我科的100例诊断为泌尿系结石且均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术后带双J 管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出院前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实施由专业健康教育护士提供的出院后1个月的连续健康教育。1周和4周后通过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遵医依从性来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4周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遵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出院后连续性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高留置双J 管病人的遵医依从性,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周政云;陈娟;李红艳;王瑞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5例,常规组主要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产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护理后的盆底肌力测定级别达3级以上的人数、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有35例病人盆底肌力测定级别达3级以上,常规组有20例病人盆底肌力测定级别达3级以上,经比较,研究组的盆底肌力测定级别达3级以上人数多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盆腔器官脱垂等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初产妇产后进行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效果显著。
作者:林丽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开展综合实训对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60名,在进入实习前对其开展32学时的综合实训,通过前后问卷调查,采用大学生学习自主量表评价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结果]实验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优于实验前。[结论]在实习前开展综合实训有利于提升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护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牟英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行动导向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效果。[方法]将93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行动导向法。采用自行设计的DPN知识问卷以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在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评价两组病人DPN知识掌握程度、治疗效果以及自护能力。[结果]观察组干预后 DPN 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及自我概念4个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行动导向法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健康教育中,可降低病人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提高病人自护能力。
作者:卢丽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疏离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辽宁省沈阳市部分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自我疏离感高,生活环境疏离感居第二。以性别、年龄段为自变量,疏离感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时,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194)=3.15,P<0.01];年级主效应不显著[F(1,194)=0.84,P>0.01]。且不同年级流动儿童获得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总分支持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主观支持差异不显著。[结论]流动儿童存在明显的疏离感,其社会支持水平也普遍偏低。提示: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疏离感改善有明显作用,通过合理干预不仅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而且能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孙晓婷;毛智慧;刘晓亭;卜秀梅;都弘;兴美丹;曲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以护理品质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特色。[方法]建立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确立各部门职责及其中护理质量控制监控内容、监控方式等主要内容;查阅现代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的新方法新进展;将上述方式及特色与其比较。[结果]以护理品质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护理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全员参与度比较高、监控面比较全面、监控力度大;同时监控内容有详细计划、明确阈值及统一的查核标准;而且查核者的一致性比较高、针对查核问题进行的改善方式比较先进同时改善追踪也比较完善。[结论]以护理品质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护理质量控制管理方式,符合现代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的需求,在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能发挥巨大作用。
作者:马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概括性介绍奥马哈系统,对奥马哈系统在我国护理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在社区护理和延续护理实践、临床护理、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国内的护理工作者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其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王双艳;吕静;公双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预期带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6年3月362例携带PICC导管的血液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2007年7月—2010年12月置入150例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6年3月置入212例为观察组,对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112例拔除导管患儿中有92例预期拔管,占本组拔除导管人数的82%;观察组141例拔除导管患儿中有131例预期拔管,占本组总人数的92.9%。观察组预期带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导管破损是影响小儿 PICC 预期带管率的主要因素。通过体外导管摆放位置的调整和植入深度的微调整,可提高小儿PICC预期带管率。
作者:徐桂芝;赵翠芳;赵孝先;陈璐;宿桂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模式在出院主观性耳鸣病人中实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5年12月出院的76例主观性耳鸣病人接收延续护理,于出院前3 d、接收延续护理6个月后采用耳鸣残疾度量表(THI)、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满意度调查表对病人耳鸣严重程度、睡眠状况、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延续护理后病人 THI 得分、SRSS得分、护理满意度得分均优于实施延续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有效改善出院主观性耳鸣病人的耳鸣程度、生活质量及睡眠状况,增强病人对耳鸣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丁艳;吴娜;聂玉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老年妇科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111例老年病人加强妇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后做好监护、加强护理。[结果]111例老年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老年妇科手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是病人安全度过围术期的保证。
作者:李琼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在大专二年级护生中应用中文版照顾临终病人态度量表,根据临终关怀授课前后的变化分析量表的性能,并为临终关怀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文版在照顾临终病人态度量表对110名大专二年级护生在开课前后进行测量。[结果]中文版照顾临终病人态度量表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3;去除任一项,量表的稳定性均在0.790~0.810;课程前后量表的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条目4、条目10、条目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照顾临终病人态度量表在大专护生中应用性能较好;护生照顾临终病人的态度受临终关怀课程影响,但总体正性影响较小,提示应深化临终关怀教育,需在内容、学时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作者:孟召霞;刘永胜;张倩倩;张娜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