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
浅析老年粪石性肠梗阻的治疗
作者:刘煜;陈开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丹参酮酮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治疗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丹参酮组30例,参麦组28例,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加用丹参酮酮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8天.结果 治疗后丹参酮酮和参麦均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参麦组较丹参酮酮组为优(P<0.05).结论 丹参酮注射液具有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功效,参麦注射液虽无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其改善肝功能的疗效较丹参酮注射液好.
作者:连传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耳穴压丸联合左西替利嗪剂量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87例采用耳穴压丸法联合口服左西替利嗪剂量递减;对照组86例单纯口服左西替利嗪剂量递减.结果:两组有效率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复发率相比,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耳穴压丸联合口服左西替利嗪剂量递减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庆华;张海燕;姜竹春;王海霞;袁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分析病毒性脑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对416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脑脊液和脑电图及CT检查阳性率高.416例中,治愈403例(96.87%),好转11例(2.64%),无效2例(其中死亡1例)(0.48%).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准确诊断后及时对症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伽俊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 吴某,女,16岁,2009年12月11日初诊.自述口腔及外阴溃疡半个月,伴有行走及小便时疼痛难忍.曾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好转而来我院门诊.患者家属叙述该患既往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查体:口腔黏膜及舌下多发溃疡面,直径2mm-1cm不等,基底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覆盖,舌质暗,苔厚黄腻,脉弦数.妇科检查:小阴唇内侧散在多发溃疡,色红,大者溃疡直径达2.5cm左右,表面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覆盖,触碰后疼痛剧烈.实验室检查:ENA多肽抗体测定:抗CENP-B(阳性).
作者:王海霞;乔靖;韩延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评价布托啡诺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分级1-2级,需行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布托啡诺(B)组(n=30)和芬太尼(F)组(n=30)两组,分别接受术后镇痛治疗,布托啡诺组术后镇痛泵配方为布托啡诺0.1 mg/kg+格拉司琼3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芬太尼组为芬太尼16μg/kg+格拉司琼3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ml.对两组镇痛的效果(VAS评分、BGS评分)、镇静评分(Ramesy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1.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不良反应:布托啡诺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对呼吸抑制的影响,低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布托啡诺组高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用于子宫切除术后静脉镇痛、镇静效果确切,安全.舒适度良好,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
作者:赵孟磊;李兵;王燕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围绝经期指卵巢功能开始减退,直至绝经后一年内的一段时期,可始于35-45岁.此期卵巢功能下降,由此引起月经改变,身体及心理上也可以出现一些变化,临床上可出现各种症状,如潮热、出汗、心悸、失眠、抑郁、焦虑等,现统称为围绝经期综合症.中医妇科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西医治疗中常采取性激素补充治疗、镇静药物治疗,因现在较多患者对性激素补充治疗心存顾虑,转而求助于中医中药治疗,由此我院采取中药辨证治疗绝经前后诸证肾阴阳俱虚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龚巍;韩璐;程慧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从内科角度探讨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诊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6月重症病房诊治的96例MOF患儿,其中52例死亡,对各年龄阶段、衰竭器官数及危重病例评分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婴幼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年长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显著下降;病死率与衰竭的器官数明显相关,3个器官及以上功能衰竭时,病死率超过55.6%,从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布来看,以肺脏发病率高,其次为循环系统及胃肠道;危重病例评分70分以下者病死率明显高于70分以上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结论:降低危重症患儿的病死率首先要降低0~3y 儿童的死亡率;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在儿科危重症抢救中占重要地位.
作者:冷晶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藿香正气片中陈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液相色谱法.色谱柱:Krom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05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为3.0)(20:80);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4nm.结果 陈皮中橙皮苷在0.2403~1.1214μ·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1.000O,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08% RSD为0.68%(n=9).结论 该方法 操作简便,结果 可靠,可用于藿香正气片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群;汪秀月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孕妇体重与孕妇膳食摄入种类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探讨改进孕妇的膳食与营养状况、预防出生巨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措施.方法:选择中、晚期孕妇242例,分别记录孕妇孕中、晚期连续72小时的膳食种类、数量及体重,建立随访档案.分析了食物消费量、营养素摄入量;孕期增重;不同年龄、孕前不同BMI、新生儿出生体重不同孕妇的孕期体重增加状况.结论:孕期妇女膳食种类多样,但营养素摄人水平不均衡,建议加强孕妇健康教育,增加动物性食品、奶及奶制品的摄入.
作者:梁海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通过对铁西区2007-2009年围产儿死亡分析,了解我市围产儿死亡变化规律及其死因分布特点,提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策略,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改善孕产期及围产期保健服务的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有效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刘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发病率、致残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基本疗法有非手术的康复治疗,约80%-90%患者治疗后病情好转或治愈.常用的康复治疗有卧床休息与制动、腰椎牵引、手法治疗等.
作者:黄晋旺;林小宁;陈幼红;郭镕杰;侯炳昌;卓义理;王伟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A-CRP)、血脂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d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分别测定高敏C-反应蛋自和血脂水平.随访近期内(2个月)发生心性事件.结果: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4周及8周后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2)UA患者住院后尽早(24-48h内)开始积极的降脂治疗有益于降低近期心性事件的发生.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不稳定心纹痛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治疗可能获益较大.
作者:杨宏宇;杨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辩证施护健康教育对预防颈椎病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颈椎病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0例从人院第一天开始就对病人不良生活习惯开展健康教育,对照组80例采取传统治疗而未行系统的健康指导.两组均于出院后6个月、1年、两年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能力、颈部日常自我护理的能力、颈部康复锻炼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复发率方面,病人出院后6个月、1年、2年复发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颈椎病病人开展辩证施护健康教育对预防颈椎病复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翠芬;曾淑琴;沈晓华;曾国辉;周玉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2009年3月-2010年10月,我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以清热导滞、润肠通便之法,用加味五仁汤为基本方治疗胃肠积热型便秘60例,总有效率达到93.3.%,疗效满意,复发率低,现介绍如下:
作者:马传玉;马坊;郭耀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包括实验动物安全管理与动物实验安全管理.近儿年来,随着各种致病菌的变异,致使人畜共患疾病不断增多,如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这为工作人员在各种诊疗、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消毒、个人防护敲响了警钟.隔离不严密、污染物品消毒不彻底、实验人员自身防护不够、宜教工作不认真均可造成病毒性血液交叉感染及传播.实验动物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具有独特的接触致病菌的危险.因长时间与动物接触,且实验时需要经常操作锐利器械以及接触大量动物血液,尽管按实验要求严格选择各种实验动物,但由于一些单位的条件有限,致使合格的动物在普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使其级别降低,其体携带一些可能会传染给人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处理不妥很容易形成传播传染病的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因此,要做好实验室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就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工作人员的措施做起,掌握各种隔离技术和消毒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引起每个从事实验动物的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现就实验动物工作人员的预防感染及自我保护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吴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1月到201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5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评定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文针对目前门诊静脉输液中经常出现差错和缺陷的环节,认真总结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一系列针对性较强和具操作性的对策措施,可从根本上减少门诊静脉输液差错的发生.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作者:蔡冬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己明显提升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存活率.透析过程漫长而艰难,血液透析的并发症和疾病本身带来的各种失调,透析费用昂贵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影响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患者常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抑郁、绝望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2型搪尿病(T2DM)患者血浆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变化与临床参数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241例2型搪尿病患者和165例健康者(NC)血浆VLCPUFA水平及各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2 DM血浆VLCPUFA代谢紊乱,表现为n-6 PUFAs、n-3PUFAs、n-6/n-3脂肪酸比值及总VLCPUFA水平降低,并与BMl和HOMA-IR呈负相关,HOMA-IR比BMI对血浆VLCPUFA水平的影响更大.
作者:张斌;王昭昭;宋海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