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鹏;张为群;那曼
目的:评价三氧化二砷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共16例,3例采用单药三氧化二砷静脉滴注10 mg/d,d2-11.结果:PR 3 例,NC 21例,PD 4例,有效率为18.6%;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白细胞下降和肝功受损.结论:三氧化二砷治疗中晚期肝癌确实有效,不良反应少,前景可喜.
作者:项颖;黄凤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粘附分子CD44和CD62P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55例肺癌患者外周血CD44和CD62P表达进行荧光免疫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n=30)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5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和CD62P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Ⅲ期、Ⅳ期和Ⅰ期、Ⅱ期之间CD44和CD62P表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D44和CD62P表达与肺癌组织学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和CD62P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肺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清勇;闫利;吴玉泉;江中勇;杨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粘附分子CD4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66例老年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CD44水平,与正常人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相互对照,并通过自身对照分析手术前后或化疗前后的变化,应用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老年肺癌组外周血CD44含量为583.52±18.64,明显高于正常人组(428.37±14.25,P<0.01)及慢性支气管炎组(442.63±15.32,P<0.01),且手术前或化疗前的肺癌患者外周血CD44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手术后或化疗后(P<0.01或P<0.05).CD44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类型不呈相关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1或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含量可作为老年肺癌患者诊断的参考指标,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为临床判断患者疗效、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吴玉泉;沈企周;马炬明;张存海;陈清勇;王彦刈;郑筱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癌胸水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生物学活性,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用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培养肺癌胸水TIL,按常规法计数TIL细胞增殖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IL细胞表型及MTT法检测其杀瘤活性.结果:经IL-2诱导培养TIL 21天后:TIL增殖大于1 000倍的患者有17例占77%.CD3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CD8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CD4/CD8比值高达3.53±0.82,并且在21天时TIL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结论:肺癌胸水中的TIL体外诱导培养21天时TIL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此时用于胸水治疗可取得可靠的疗效.
作者:张红宇;吴昌平;蒋敬庭;邓海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男性乳癌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男性乳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合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男性乳癌少见,病因不清,发病多在50岁以上,临床病例晚期多见,容易侵犯皮肤及胸肌,乳头常受累,可伴乳头溢血,淋巴结转移较早,雌激素受体阳性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主要是改良根治术,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预后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结论:男性乳癌晚期多见,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
作者:龙启明;胡锐;申晓敏;杨金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于1873年由Rustizky正式命名,系由单克隆的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异常浆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骨骼及软组织而产生M蛋白.临床表现为骨骼破坏、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高血钙及肾功能不全等.该病在美国约占全部肿瘤的1%,占血液肿瘤的10%稍多,年发病率为3/10万.国内还没有详细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发病年龄偏高,而我国发病高峰期在45~55岁.本文就近10年有关MM药物治疗的研究动向综述如下:
作者:熊建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子宫肿瘤.以前又称为淋巴管内间质肌病、内膜间质异位、间质细胞增生病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认为是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此肿瘤为低度恶性,切除后可复发,有报道子宫摘出多年后,还可出现远距离转移.现将我科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朱惠荣;王丽琼;朱惠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K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表皮肿瘤,由于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多样,常与皮肤其他肿瘤混淆.我们收集23例KA,无一例临床诊断本病.为了进一步认识和鉴别,本文对23例KA进行回顾性的临床病理分析,其中10例有随访.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旭丽;贺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以往认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不合并或很少合并甲状腺癌,但是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有关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癌(肿瘤直径≤1cm)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就其有关发病情况、诊断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如下:
作者:季晓昕;康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2000年10月~2001年10月,我们采用国产长春瑞滨(连云港豪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商品名盖诺)联合顺铂对60例初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进行化疗,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克海;胡长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颈部淋巴结肿大在临床淋巴结肿大中常见,而淋巴结转移癌在淋巴结的恶性肿瘤中常见.我院收集从1995年至2001年近6年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45例,给予细针吸取活检细胞学检查,探讨其临床及细胞学特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于晓霞;黄泰安;于晓玲;张艳平;李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华蟾素对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MTT测定、集落形成试验、电镜观察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结果:华蟾素对MGC-80-3细胞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 能抑制细胞的集落形成,MTT法测定,其IC50约为0.16μg/ml;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呈凋亡特征;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DNA呈梯状降解.结论:华蟾素能抑制MGC-80-3细胞生长,药物作用方式在较高浓度时以细胞毒作用为主,在较低浓度时以诱导细胞凋亡为主.诱导细胞凋亡是华蟾素抗肿瘤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者:左小东;崔永安;王锦鸿;秦叔逵;陈惠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以卵巢癌SKOV3ipl细胞形成的多细胞团簇为模型,检测CD44、CD54、CD29、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探讨粘附分子与多细胞团簇形成及耐药的关系.方法:用液体重叠系统获得SKOV3ipl多细胞团簇,以单层细胞为对照,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上述四种粘附分子mRNA水平,用流式细胞检测法(FCM)测定其在团簇细胞中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表明,团簇细胞的CD44 mRNA和CD29 mRNA条带光密度值分别是单层细胞的0.626和0.792倍,CD54 mRNA和E-cad mRNA条带光密度值分别是单层细胞的1.815和1.344倍,提示单层SK-OV-3ipl细胞形成团簇后CD44和CD29基因表达活性下调,而CD54和E-cad基因表达活性增强.FCM结果表明,SKOV3ipl单层细胞及团簇细胞CD44表达率分别为(75.995±3.046%)、(50.700±9.351%),团簇细胞CD44表达比单层细胞明显降低(P=0.001).和对照细胞相比,单层SKOV3ipl细胞不表达CD54(P=0.563),形成团簇后表达明显升高(P<0.01).单层细胞和团簇细胞CD29都有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290±1.201%)、(92.494±2.055%),团簇细胞CD29表达明显低于单层细胞(P=0.014).和对照细胞相比,单层SKOV3ipl细胞不表达E-cad(P=0.65),团簇形成后表达明显升高(P=0.003).结论:卵巢癌SKOV3ipl多细胞团簇和单层细胞粘附分子CD44、CD54、CD29、E-cad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多细胞团簇形成及化疗耐药有关.
作者:万小平;陈建利;席晓薇;丰有吉;吴直江;郁茵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化疗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乳腺癌主要化疗方案有CAF、CMF等.近年来长春瑞滨为主的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1年9月应用国产长春瑞滨(盖诺)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海鸣;王伟;陈景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集落刺激因子(CSFs)是一组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多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即IL-3)的糖蛋白.人体正常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能够产生CSFs,它们在促进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功能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沙丹;张灿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大剂量化疗主要用于难治性、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或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的强化治疗.如何作好化疗期间的护理,提高患者耐受性、降低化疗毒副反应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的关键,现将其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宫超;孙潇飒;李莉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总结本院自1983~2000年采用保肢手术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52例,根据病灶的病理特性、部位、范围等条件分别采用病灶刮除骨水泥髓内支架填塞术、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术、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瘤段切除异体骨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方法联合全身化疗、介入化疗或术中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结果:本组有36例获得1~16年随访.存活5年以上者8例,2~5年者25例,1~2年者6例,1年内死亡者7例,其中骨转移癌5例.根据Enneking骨肿瘤外科治疗后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本组患者术后功能,效果满意.结论:恰当的手术方法联合完整的化疗方案保肢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了致残率,并未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王立新;王贯中;潘长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对于进展期胃癌,单纯手术疗效欠佳,选择合适的辅助化疗方案对于防治术后复发和转移至关重要.我科自1998年3月至2001年4月应用低剂量5-Fu微泵持续静注化疗,联合腹腔内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IPCT)治疗胃癌术后复发或合并转移患者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兴华;朱翔;方明治;吴焰林;毛琰涛;黄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尤以结肠癌更为明显,临床所见的病例绝大多数为中晚期病变,治疗效果不佳.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癌肿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大肠癌的治疗手段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即病变仅限于粘膜层面无淋巴结转移,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左右,一旦有淋巴结转移,则术后的5年存活率仅在30%以下,所以大肠癌的治疗除了尽早诊断及根治手术外,还需术后辅助性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以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杨志鹏;张为群;那曼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辅佐大剂量放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效果.方法:对3例晚期鼻咽癌患者先后实施化疗、放疗及APBSCT治疗.结果:3例患者均取得CR,存活12~24月,至今无复发.结论:APBSCT辅佐大剂量放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疗效较高.
作者:韩晨东;钟萍;谷朝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