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张元

关键词: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对我院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ADR)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涉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菌素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结果:7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于男性患者41例,占52.56%;女性患者37例,占47.44%.16岁以下儿童19例,占24.36%; 16~ 60岁成年人17例,占21.80%; 60岁以上老年人42例,占53.84%.引起的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中青霉素药物30例,占38.46%;头孢菌素类药物23例,占29.48%;喹诺酮类类药物18例,占23.08%; β-内酰胺类药物7例,占8.97%.其中引起19例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有10例是由青霉素类引起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占83.33%;口服给药9例,占11.54%;肌肉注射4例,占5.1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52例,占66.67%;胃肠道功能失调21例,占26.92%;过敏反应5例,占6.4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做到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

    总结127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良好的护理可提高患者使用留置针的效果,减少使用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唐晓华;吴洁;陈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舌象研究概况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舌象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性调查总结,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舌象异常主要表现为肝瘿线的出现、舌下络脉异常、舌质紫暗、舌有瘀瘢瘀点等方面.对于疾病的判断以及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指导.

    作者:邓海燕;郑丽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分析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手术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探求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作者:彭金凤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马鞭草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马鞭草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抗炎实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等常规抗炎模型;镇痛实验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结果:马鞭草提取物可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廊肿胀及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能显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增重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可明显延长热板引起小鼠疼痛反应的痛阈值.结论:马鞭草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钟灵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人性化服务在整体护理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目的:改进提高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质量,运用人性化服务来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创建和谐护惠关系.方法:2008年初开始,在全院开展实施将“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融入核心的新一阶段的整体护理,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结果 融洽了护患关系,赢得了患者与家属的信任,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结论 在临床整体护理过程中倡导实行人性化服务,以激励为主要手段,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关爱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切实提高了医院护理的整体形象.

    作者:袁迂;钟丹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脑功能与消化道功能互动的研究进展

    大脑和胃肠道之间双向的神经连接,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内脏传人神经纤维投射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躯体、情感和认知中枢,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另一方面,中枢神经系统能够抑制或易化传人的伤害性信号、动力功能、分泌功能或炎症.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而相互制约.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传入神经元感知胃肠道状态,也能通过肠神经系统中的传出神经调控消化功能.本文就脑功能与消化道功能互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郭超;高兴翠;陈武;马玉洁;张柠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对产程活跃期的科学观察及处理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目的 探讨产程中活跃期停滞的发病原因及如何处理降低剖宫产率.方法 对本院单胎头位分娩的118例初产妇(停滞组60例,对照组58例)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停滞组头盆不称、胎方位异常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正常分娩情况下,密切观察产程活跃期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降低剖宫产率.主要影响活跃期停滞的重要因素是头盆不称、新生儿体重、胎方位异常、潜伏期的长短.密切观察、有效处理活跃期停滞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选择佳分娩方式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和母婴并发症.

    作者:黄明慧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内窥镜鼻窦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概念的引入是鼻科疾病治疗的一次质的飞跃和革新,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的新手术方法.该手术避免了传统术式视觉效果差,病变清除不彻底易复发的特点,特别是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近年来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的方法.1 手术中易损伤的位置 (1)前筛筛顶内侧,此处为前颅窝骨板薄弱处,如损伤易出现脑脊液鼻漏.(2)筛泡上前筛动脉处,此处前筛动脉管菲薄,如有黏膜增生息肉样变需要清理时易发生前筛动脉出血,继而造成眶内血肿.(3)筛泡外侧眶纸板处,如损伤眶纸板造成内直肌损伤术后有复视可能.

    作者:张丽荣;娄凤云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实习护生针刺伤分析及对策

    目的:了解专科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针刺伤的发生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护策略和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实习护生506人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习护生中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8.7%,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率为62.3%.77.9%的护生对护理职业防护知识不了解.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实习护生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意识薄弱,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提高师生的防护认知水平和防护意识,掌握防护策略,通过必要的方式方法实施正性强化,养成安全操作的职业行为,为护生适应未来岗位和提高职业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罗小萌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

    目的:探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提出口腔科门诊可能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设立7个方面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地预防控制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口腔科门诊完全可以通过制定健全的工作制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向阳;王建英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0例

    自2004年至2007年间,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为临床门诊跟踪治疗病人.其中男20人,女11人.年龄大62岁,小11岁,11岁至20岁8例,20岁至42岁5例,24岁至56岁6例,62岁1例,本组病例人均符合1990年5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以三黄、腹胀纳差、厌油腻、肝区闷痛、疲倦乏力、舌苔黄腻或苔稍白、脉弦滑数或濡数为主要症状,全部具备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并在血清检出HAVIgM阳性,粪便中检出HAV.

    作者:春花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0.75%罗哌卡因在联合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等比重盐酸罗哌卡因用于择期妇科手术联合阻滞麻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60例ASA Ⅰ~Ⅱ级拟行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与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30例.均于L2-3间隙穿刺,腰麻给药量分别为:R组0.75%等比重盐酸罗哌卡因2ml( 15mg),B组用等效剂量0.75%布比卡因2ml( 15mg).观察妇科手术患者血压、心率改变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R组血压降低及心率减慢发生率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组长于B组,两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R组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比重盐酸罗哌卡因腰麻对手术患者术中生理功能干扰小,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的毒性发生率低,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短,可减少麻醉并发症发生机会,提高妇科手术麻醉安全性.

    作者:金振疆;李树武;李晓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插胃管失败经验总结

    2007-2009年工作中,我科室5例患者常规插胃管多次失败,2例患者胃管误插并留置于下呼吸道,经及时纠正后无不良后果,对此我们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1 临床资料5例患者,年龄在51-80岁间,平均年龄63.2岁,其中1例为女性患者,鼻咽癌化疗后5年慢支病史30年.营养不良,无力咳嗽,胸闷,遵医嘱给予鼻饲,双侧鼻孔粘膜质脆,触之易出血.按照常规操作步骤多次试插失败,拔出胃管后发现二次为痰液阻塞,一次为血痂阻塞.

    作者:魏丽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六神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

    六神丸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近年来,许多医家在应用六神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和作用机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用六神丸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随机选择临床症状典型的病例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16-58岁,病程2-10天.皮疹发生在上肢18例,下肢9例,躯干38例,颜面部3例.所有病例在1个月内均未服抗病毒药物.

    作者:丁贺山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126例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佳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126例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孕妇按感染轻重程度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两组又分别分为A组和B组.轻症组和重症组中的A组均用5%碳酸氢钠溶液阴道擦洗或坐浴,B组均给予保妇康栓阴道用药,各用药7天,两周后回访,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2周后阴道分泌物带菌情况.结果:轻症中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6.96%,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症组中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14%和9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2周后阴道分泌物带菌情况:轻症组的A组与B组、轻症组的A组与重症组的A组、重症组的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轻症组的B组与重症组的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轻症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用5%碳酸氢钠溶液阴道擦洗或坐浴效果较好,妊娠合并重症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先用5%碳酸氢钠溶液阴道擦洗或坐浴治疗,再给予保妇康栓治疗,效果满意,安全性高,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妊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较好的方案.

    作者:黄殷;彭晓瑜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头孢克肟在小儿泌尿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观察头孢克肟在小儿泌尿道感染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20例泌尿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头孢克肟治疗组)和对照组(复方新诺明治疗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治愈38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愈25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出现轻微腹泻2例,对照组患儿出现头晕1例,皮疹1例.症状均轻微,经调整用药后消失.结论: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泌尿道感染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华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双黄连糖浆抗菌镇咳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双黄连糖浆抗菌、镇咳作用,从药理学角度验证双黄连糖浆的功效.方法观察双黄连糖浆体内体外的抑菌作用;对氨水所致咳嗽模型小鼠的镇咳作用,再通过测定小鼠气管酚红分泌量观察其祛痰作用.结果双黄连糖浆具有明显的体内体外抑菌作用,小鼠咳嗽次数减少及咳嗽潜伏期延长,明显增加小鼠气管酚红分泌量.结论双黄连糖浆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作用.

    作者:宋广群;李艳春;李楠;宋起萌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戈舍瑞林辅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戈舍瑞林辅助治疗子宫内膜异住症的疗效观察.方法:选自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子宫内膜异住的病患8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手术治疗联合戈舍瑞林辅助治疗)和对照组(单纯手术治疗)病患各43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使用戈舍瑞林辅助治疗的病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映低,两组的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结论:戈舍瑞林辅助治疗子宫内膜异住的效果显著,对复发率的控制有很好的效果,并在手术的过程中对术中出血的降低有很好的效果,术后的恢复比较快,有效率提高比较高.

    作者:苏群红;管丽红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17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外科治疗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7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手术治疗的15例全部达到止血目的,其中行肝癌切除术8例,出血局部缝扎加肝动脉结扎5例,大网膜填塞缝扎1例;纱布填塞止血术1例.术后1月内死亡2例,3个月内死亡2例;6个月内死亡4例,生存7-12个月3例,12个月以上4例.2例行非手术治疗者于1例入院后2天死亡,另1例生存3个月.结论:肝癌破裂出血应以积极的态度,根据患者的情况及自己的经验选择合理、简单、有效的方法,以维护患者的生命.

    作者:丰枭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蔬菜中酚类物质污染情况调查分析

    对本市四大农贸市场销售的3类蔬菜(即根菜类、瓜果类和叶菜类)共计5个具有代表性样品中的苯酚、甲酚、氨基酚、4-壬基酚、五氯酚和双酚A六种酚类化合物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酚类污染物在蔬菜中的含量是芹菜对酚的累积量高,番茄和黄瓜次之,大白菜和萝卜低;并分析了污染来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污染措施.

    作者:刘丽;郑志伟;罗展纲;黄碧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