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脂肪性肝病因素与中医治疗

张勤俭;王艳军;张晓蕊

关键词:脂肪肝, 肝硬化, 辨证论治
摘要:脂肪性肝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综合征.因此,如何正确有效的促进肝脏脂质代谢和加速肝内脂肪转运,清除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沉积,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环节.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低白蛋白血症对心衰患者长期病死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白蛋白血症对慢性心衰3年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至2007年在我科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所有患者的资料,并进行长达3年的随访,观察入院时血浆白蛋白水平、肌酐、血红蛋白、LVEF以及年龄、性别、感染等指标对患者3年死亡率的影响.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病死组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而肌酐、LVEF、年龄、性别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在存活组与病死组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以存活、病死为因变量,将以上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调整以上因素后,病死组白蛋白水平仍显著低于存活组.结论:低白蛋白血症是心衰长期病死率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郭炜;王肖龙;崔松;王慧颖;金涛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哮喘患儿雾化吸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是引起儿童死亡的原因之一,临床上除抗感染、对症治疗外,雾化吸人是常用、适应证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雾化吸入是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吹散成细小的雾粒,使其悬浮在吸人的空气中,经口或鼻吸入,以达到湿化呼吸道黏膜、祛痰、解痉、抗炎等目的[1].雾化吸入因其药物直接吸入呼吸道,效果迅速,避免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给药方法.不少儿童哮喘患者由于治疗不当终发展为成人哮喘而迁延不愈,其中对雾化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差以及操作欠佳是治疗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雾化吸入过程中予持续护理干预所起的作用,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汤琼;袁婷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五更泄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

    五更泄,作为一个病名早见于明代医学家龚廷贤的《寿世宝元》,每于黎明前腹痛作泄,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多由肾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阴寒湿浊内积所致.其病形成,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榆、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现从五脏入手,详细地论述病机,并结合7种病因提出了治疗的方法.

    作者:张兆玉;王胜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依达拉奉辅助治疗9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0年9月收治的9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资料作为对照,记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连续治疗4~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许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对我院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ADR)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涉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菌素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结果:7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于男性患者41例,占52.56%;女性患者37例,占47.44%.16岁以下儿童19例,占24.36%; 16~ 60岁成年人17例,占21.80%; 60岁以上老年人42例,占53.84%.引起的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中青霉素药物30例,占38.46%;头孢菌素类药物23例,占29.48%;喹诺酮类类药物18例,占23.08%; β-内酰胺类药物7例,占8.97%.其中引起19例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有10例是由青霉素类引起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占83.33%;口服给药9例,占11.54%;肌肉注射4例,占5.1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52例,占66.67%;胃肠道功能失调21例,占26.92%;过敏反应5例,占6.4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做到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张元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25例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进展性后循环缺血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病因干预提供可能.方法:对25例临床确诊的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伴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5例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表现中占前5位的分别为偏身无力16例(64%),中枢性面瘫16例(64%),舌瘫15例(60%),眩晕13例(52%),构音障碍12例(48%);病情进展时间中,进展时间不超过3天为22例(88%),超过3天为3例(12%),平均为2.32天;伴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占前5位的分别为高血压13例(52%),高脂血症11例(44%),椎基底动脉狭窄10例(40%),糖尿病9例(36%),冠心病9例(36%).结论: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复杂,部分可表现为进展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椎基底动脉狭窄、糖尿病、冠心病是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应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防止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欧阳青;李劲图;黄小良;林丽卿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螺旋CT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创伤性湿肺在螺旋CT上的表现,分析CT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的作用及临床重要性.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年5月-2010年6月收治的临床治疗证明为创伤性湿肺的42例患者的肺部CT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的创伤性湿肺患者(36/42)的发病部位在一侧或两侧的中下部位的肺野.根据42例患者的肺部CT的表现出来的创伤性湿肺可以分为以下的4类表现:①肺实变弥漫型(19例):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肺实质内出现多发的散点状或者是较小片状的模糊密度影.②云雾型(16例):一侧或者是两侧的肺野出现磨砂玻璃样的改变呈现出较高密度的云雾一样的表现.③问质型(13例):肺纹理的表现增粗以及肺血管的增浓增粗.④肺节段实变型(11例):大的片状或者出现肺叶或者是肺段的高密度影.多数的患者为以上的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CT表现的合并.结论:螺旋CT对于创伤性湿肺的所受伤的部位以及床上的类型和并发症的表现能够作出较为有意义的诊断,有利于对创伤性湿肺的确诊.

    作者:许任重;刘明海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81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是一组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并可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限缩短,病死率增高,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个重要器官,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和脑血管病.糖尿病使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增加.大血管病变可成为糖尿病的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大中动脉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脑动脉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者:奴尔古扎尔·沙力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推拿针灸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

    目的:观察用推拿手法配合针灸结合中药熏蒸疗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采用揉、按、滚、弹及手法复位配合针灸结合中药熏蒸疗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结果:治愈48例,好转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结论:推拿手法配合针灸结合中药熏蒸疗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作者:冯会新;张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疗效观察

    观察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常规西药治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患肢恢复良好,激素用量减少,无明显出血情况,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翟永超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用资源.本文从黄芪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种类资源、种源与种质几个角度简要探析了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秀波;刘宝密;陈效忠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比在妊娠糖尿病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R)的疗效及安全性,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7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门冬胰岛素治疗)和对照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各3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餐后1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胰岛素日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空腹血糖、餐后1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均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在强化降糖治疗妊娠糖尿病方面明显优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梅霞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药制作方法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众所周知,中医作为我国的国粹,在临床应用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市场,而中药的制作方法,与其疗效的好坏息息相关.笔者针对目前常用的中药制作方法,以及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药制作提供帮助.

    作者:杜锡宝;蒋代财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自拟四花解郁汤辅助治疗更年期抑郁症60例

    目的:验证自拟四花解郁汤辅助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8例入组病人随机分为样本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用药为帕罗西汀20mg/日,替勃龙2.5 mg/日,谷维素30mg tid;治疗组同时加服自拟“四花解郁汤”每日一剂,8周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病人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服用自拟四花解郁汤组的效果更加明显,无论是临床评定、见效时间还是减分幅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四花解郁汤对治疗更年期抑郁症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作者:王秀莉;马洪芝;自孝海;姜爱梅;李守彦;申士芹;刘开宇;包广亮;刘玉霞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药调脂安合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调脂安合剂对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观察的血脂增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中药调脂安合剂,对照组口服中成药荷丹片治疗,然后进行评价疗效.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疗效,并且治疗组血脂等各项指标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调脂安合剂明显改善和调节脂质代谢紊乱,作用确切,疗效高,耐受性良好,副作用小.

    作者:张新广;孙庆凯;王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从王静安大师治疗小儿外感高热谈中医外治

    外感高热属小儿常见中医急症,王老用药浴、推拿配合内服疗效理想.同时引发了作者对治疗该病其它外治法、中医外治对小儿治疗价值及中医外治相关问题等的思考.

    作者:官超云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200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NKL)的病理,探讨早期诊断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00例ANKL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研究.结果:200例患者,男120例,女80例,中位年龄25岁(14~49岁).患者初诊时发热200例(100%),浅表淋巴结肿大148例(74%),肝脏肿大189例(94.5%),脾脏肿大200例(100%).骨髓浸润200例(100%),肝功能受损193例(96.5%),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35例(67.5%).患者中位生存期11周.结论ANK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血液疾病,病情发展迅速,多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只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才能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取时间.几乎所有患者均有骨髓浸润,骨髓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石玉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医治疗白癜风74例临床分析

    探讨性分析中药治疗白癜风的临床效果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74例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中药调节及治疗,治愈53例,显效12例,好转10例,无效6例.结论:应根据中药临床研究的特点,探索建立相对的黄金标准的证候量表,制定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志远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关于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目的:了解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情况和原因,探讨提高用药依从性有效的护理对策,从而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了解分析,找到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能按时用药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关护理措施.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采用相关措施后用药依从性提高.结论:家属的支持与监督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很大的作用,同时针对老年患者高血压应简化治疗方案,加强用药知识教育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都可以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作者:林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3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314例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康复训练方法.并进行总结归纳,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结果:314例患者经过我院的优质护理服务和规范的康复指导,314例患者有289例治愈,占92.04%,有22例患者好转,占7.01%,3例患者无效,占0.96%.结论:采取良好的临床护理方法和康复指导,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其治疗疗程,能更好地提高疗效.

    作者:周萍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