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气活血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

姜超;徐中菊;王婷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益气活血法, 方药交相配伍, 生活质量
摘要:脑卒中是临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药在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症状体征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日显现.中医理论认为,气虚血瘀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内在基础病机,益气活血法正切合缺血性脑卒中正气亏虚、瘀血凝滞的病机本质.益气活血方药交相配伍可达到攻补兼施、益气活血、祛瘀通络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简化三维标测射频消融治疗老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研究

    目的 探讨简化三维在射频消融治疗老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作用.方法 选取57例老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病人,随机分入二维组与三维组,比较两组手术总时间、消融放电时间、X线曝光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三维组与二维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无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组的手术总时间、消融放电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59.31±14.39)m in、(1.94±0.56) min、(2.92±1.74) min,较二维组的(69.18±17.16) min、(2.89±0.69)min、(4.20±2.10)min明显缩短(P<0.05);术中发生的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三维组较二维组少(2vs 11,P<0.05).结论 三维标测在射频消融治疗老年AVNRT时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王睿;张楠;王瑞华;赵志强;李艳茹;焦丽琴;孙萌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应用化痰祛瘀法的研究现状

    查阅近5年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应用化痰祛瘀法的资料,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3方面进行总结概括,总结化痰祛瘀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疗效,分析目前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化痰祛瘀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

    作者:刘泰;宋述程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TCD早期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脑动脉病变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早期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人脑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36例OSAAS病人分为两组进行,试验组68例,为多导睡眠分析仪(PSG)监测确诊的中老年OSAHS病人;对照组68例,由我院体检中心体验的同龄健康人组成.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TCD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脉动指数、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是否存在血管痉挛、硬化、狭窄以及闭塞,探究TCD早期诊断OSAHS病人脑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结果 68例中老年OS-AHS病人中,TCD检查异常59例(86.76%),其中有10例(10/68,14.71%)血管痉挛,10例(10/68,14.71%)脑动脉供血不足,19例(19/68,27.94%)脑血管狭窄,20例(20/68,29.40%)动脉硬化,仅有9例(9/68,13.24%)病人TCD检查结果正常.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TCD检查异常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试验组中,病情分度为中重度的OSAHS病人TCD检查脑血管异常率较轻度OSAHS病人显著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中老年OSAHS病人,TCD检测能够早期发现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对OSAHS病人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海谦;吴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老年餐后低血压与窦性心率震荡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餐后低血压(PPH)与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5年6月-2016年6月,96例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老年血压监测与评估量表及动态血压监测确诊PPH住院病人为试验组(PPAD组);84例无餐后低血压(no-PPH)的住院病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得到HRT指标如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PPH组病人较no-PPH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且更易合并有跌倒高风险和老年衰弱综合征.PPH组平均室性早搏数量较多.PPH组TS降低更明显,两组TO并无统计学意义.4周综合干预后两组平均心率均有明显下降,室早数量也有明显下降,尤其是PPH组室早下降2/3.PPH组治疗前后比较TS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TO值改善不明显.在no-PPH组的人群中治疗前后TO改善有统计学意义,TS比较未达统计学意义.针对PPH组进行非药物干预PPH症状明显减少.干预慢病的药物倍他乐克缓释片对餐后低血压发生并无增加.结论 老年PPH合并出现HRT降低的比例较高,在对慢病进行干预时合理选择药物不会增加或加重PPH的程度.

    作者:陶晓春;杨晓静;胡安梅;鲁新萍;魏书侠;沈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社区100例服用阿司匹林老年病人用药合理性分析

    目的 调查太原市坞城社区老年病人使用阿司匹林的情况.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太原市坞城社区病人使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该社区约三分之一的老年病人使用阿司匹林不合理.结论 目前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发生,对此医药护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强阿司匹林合理使用的宣教,同时临床药师在义诊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教育和指导,可有效改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提高疗效.

    作者:晋月萍;李瑞娟;陈维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脑血疏口服液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及IL-6、eNOS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清中血浆白介素6(IL-6)、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对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72只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个大组,即正常组、SAH组和脑血疏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段取血清,采用ELISA测定兔血清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血浆白介素-6(IL-6)含量,制作HE染色切片,计算基底动脉周长.结果 与SAH组比较,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脑血疏组兔一般状态良好,血清中IL-6含量较低,而eNOS含量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疏口服液具有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通过降低IL-6,增加eNOS来实现的.

    作者:张毅;柏鲁宁;张昭;朱小明;杜学鹏;许康;魏旭旺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对冠心病疗效及HR、MAP、RPP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对冠心病疗效及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HR乘积(RP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诊的80例冠心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观察组手术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治疗.比较麻醉前、麻醉后、插管前、插管后及插管后5 min时两组病人的心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血压及SBP与HR乘积水平.结果 观察组在插管后及插管后5 min时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70.38±6.44)次VS(73.67±6.54)次,(76.95±3.59)次vs(78.89±3.43)次](P<0.05);观察组在插管后SBP、DBP和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2.53±5.99) mmHg vs(117.64±6.28) mmHg,(66.82±4.81) mmHg vs(69.29±4.53)mmHg,(73.23±6.89) mmHg vs(76.33±4.99) mmHg](P<0.05);观察组在插管后5 min SBP、DBP和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15.99±6.62) mmHg vs(119.98±5.39) mmHg,(69.99±5.83) mmHg vs (72.72±4.51) mmHg,(82.43±4.59) mmHg vs(84.72±3.81) mmHg](P<0.05);观察组在插管后及插管后5min时其RPP值和对照组相比降低更为明显[(10798.53±1399.79)次/(min·mmHg)vs(11548.89±1 439.73)次/(min·mmHg),(12 454.92±1 032.41)次/(min·mmHg)vs次/(12 994.83±1 035.89) (min·mmHg)](P<0.05).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靶控输注,可有效减轻病人在术中的心肌耗氧和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痛苦.

    作者:杜守峰;师文华;孙君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调气养心法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理论探讨

    目的 探求适合社区亚健康人群的干预方法.方法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中青年人群150人发放亚健康测评量表.结果 其中符合气郁证诊断标准有93人,与男性相比较,女性在情绪低落、感情脆弱,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感到害怕,时常心烦意乱,小腹部出现胀气或者疼痛等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较,35.27岁~54.28岁人群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城市中青年人群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亚健康状况,且多符合气郁证诊断标准,尤其是在35.27岁~54.28岁,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调畅气机,可以帮助各脏器组织恢复一定的活动规律,缓解亚健康状态.针对气郁证亚健康病人的干预,调畅气机,疏导情绪是首要关注的重点,调畅气机不仅局限在疏肝,同时还要关注心、肺、肾对气机通畅的重要作用.

    作者:黄谷;蔡黎;沈晔;钟欣婵;刘威;吕桦;孙武权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联合调脂治疗对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脓折麦布治疗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120例,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观察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和非诺贝特(0.2 g/d),观察两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和依折麦布(10 mg/d)联合治疗,疗程2个月.检测3组病人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高教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等,并比较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组病人治疗后的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HDL-C水平轻度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2个月后TC、LDL-C、非HDL-C的达标率均≥65%,总有效率均≥90%,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两组TG水平较低,但3组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治疗后TC、LDL-C、hs-CRP水平在观察两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发生率在观察二组亦较低,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中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相比,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不仅能更有效地降低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的血脂水平,且能更好地降低hs-CRP的水平.

    作者:杨丽峰;王改玲;林媛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接诊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为观察对象.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一氧化氮(NO)、血管扩张率(FMD),收缩压、舒张压等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hs-CRP低于对照组[(4.90±0.92) ng/L vs(9.38±2.01) ng/L、(13.28±2.03)ng/mL vs(15.33±2.17) ng/mL、(2.66±0.68) mg/L vs(6.35±1.50) mg/L](P<0.05);观察组ET低于对照组,NO、FMD高于对照组(56.27±7.10)ng/Lvs(69.72±9.50) ng/L、(20.26±2.01)μmol/L vs(17.94±±1.89) μmol/L、(13.37±0.62)% vs (10.16±0.92)%(P<0.05);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81.39±5.86) mmHg vs(89.27± 6.03)mmHg、(118.30±16.37) mmHg vs(132.03±18.52) mmHg](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5.55% (43/45) vs 77.77% (35/45,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调节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王伟民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脂餐负荷前后PDGF-BB、TGF β1变化及其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动脉硬化模型兔脂餐负荷前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变化情况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喂食1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喂养12周,于初始、4周、8周、12周给予脂餐负荷,分别于空腹及脂餐负荷后2h、4h、6h、8h耳缘静脉采血,测定PDGF-BB、TGF-β1含量;同步超声观察腹主动脉硬化情况;12周时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法观察相关动脉硬化情况.结果 在动脉硬化过程中,PDGF-BB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4周高(P<0.05),8周、12周较初始下降(P<0.05);动脉硬化早期(4周内),脂餐负荷前后,PDGF-BB含量逐渐升高,4h、6h、8h均比空腹高,餐后8h高(P<0.05);在动脉硬化过程中,TGF-β1含量呈升高趋势,8周、12周较初始升高(P<0.05),8周高;动脉硬化早期(4周内),脂餐负荷后TGF-β1含量逐渐升高,4h、6h、8h均比空腹高,餐后8h高(P<0.05),动脉硬化后期(第8周),脂餐负荷后TGF-β1总体上呈下降趋势,4h、6h、8h均比空腹低(P<0.05).结论 动脉硬化过程形成及脂餐负荷过程中,PDGF-BB、TGF-β1含量相互平衡,且脂餐负荷对动脉硬化进展过程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晋宇;靳春荣;王俊莹;白涛;陈武;李思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脑心通胶囊对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6月-2016年10月于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初诊病人2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0例.对照组给予腔隙性脑梗死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腔隙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每次口服胶囊4粒,3次/日,疗程12周.观察两组血小板功能指标,即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与CD63,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MPA)阳性表达率,GPⅡb/Ⅱa受体复合物水平,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等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与正常参考值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与CD63、MPA阳性表达率、GPⅡb/Ⅱa受体复合物和sCD40L水平升高.治疗12周后,腔隙性脑梗死血小板功能各项指标的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有助于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血小板功能.

    作者:王坤;段毅;薛新秦;王军英;陈立峰;张云书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中医药防治血管钙化的研究进展

    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是类似于骨发育的一个可预防和主动调控的过程,是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临床多种重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VC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有了一定进步.从中医对VC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药复方、中药单体、中药单体提取物防治VC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于思明;张显龙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益气活血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

    脑卒中是临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药在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症状体征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日显现.中医理论认为,气虚血瘀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内在基础病机,益气活血法正切合缺血性脑卒中正气亏虚、瘀血凝滞的病机本质.益气活血方药交相配伍可达到攻补兼施、益气活血、祛瘀通络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姜超;徐中菊;王婷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血浆TXB2、oxLDL和Lp(a)在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的水平变化

    目的 探讨血浆血栓素B2(TXB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脂蛋白(a)[Lp(a)]在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的水平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 2015年9月我院急性脑梗死病人180例作为梗死组,依据脑梗死横断面大径分为重度组(>5 cm,30例)、中度组(3 cm~5 cm,90例)和轻度组(1.5 cm~2.9 cm,60例).随访1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估病人预后,依据预后结果分为不良组(126例)和良好组(54例).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30名作为健康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TXB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oxLDL和Lp(a)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治疗前血浆TXB2、oxLDL、Lp(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横断面大径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性分析法分析治疗后血浆TXB2、oxLDL、Lp(a)水平与病人预后结果的关系,统计分析所有研究对象梗死横断面大径,治疗前后血浆TXB2、oxLDL、Lp(a)水平,预后结果等情况.结果 梗死组病人血浆TXB2、oxLDL、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其中重度组病人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中度组病人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浆TXB2(r1=0.627,P<0.05)、oxLDL(r 2=0.703,P<0.05)、Lp(a)(r 3=0.687,P<0.05)水平与脑梗死横断面大径呈正相关;不良组病人血浆TXB2、oxLDL、Lp(a)水平明显高于良好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浆TXB2(OR1=3.921,95% CI 3.474~4.373)、oxLDL(OR 2=6.873,95% CI 5.278~7.842)、Lp(a)(OR3=5.816,95% CI 6.781)水平是急性脑梗死病人不良预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浆TXB2、oxLDL、Lp(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也是病人发生不良预后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动态检测上述因子水平变化可协助医师评估病人的病情和预后,进而指导对病人实施针对性干预,以改善病情和预后水平.

    作者:范秀云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323例,按照HDL-C水平将病人分为3组,高水平HDL-C组、中水平HDL-C组和低水平HDL-C组.对3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血脂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女性所占比例和总胆固醇(TC)水平,高水平HDL-C组>中水平HDL-C组>低水平HD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人数,三酰甘油(TG)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水平HDL-C组<中水平HDL-C组<低水平HD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HDL-C组具有吸烟史病人以及年龄明显高于中水平HDL-C组和低水平HDL-C组,而体重指数明显低于中水平HDL-C组和低水平HD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支病变率,高水平HDL C组>中水平HDL-C组>低水平HDL-C组,3支病变率,高水平HDL-C组<中水平HDL-C组<低水平HD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水平HDL-C病人1支病变率明显较高,多支病变率明显较低,且病人年龄偏大,女性所占比例偏高,吸烟人数居多.

    作者:李小军;马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4年12月诊治的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实施西医治疗,观察组75例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改变情况,分析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ST段下移幅度、缺血性发作时间、缺血性发作次数、心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每搏输出量、每分钟排血量、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ST段下移幅度、缺血性发作时间、缺血性发作次数、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每搏输出量、每分钟排血量、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过敏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病症与指征.

    作者:李艳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松龄血脉康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门诊首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松龄血脉康胶囊,监测治疗后4周动态血压(AB-PM)变化.结果 观察组日间舒张压和夜间收缩压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血压变异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松龄血脉康胶囊可以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

    作者:薛晓杰;张洪兵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替罗非班等三联药物对行DES植入老年冠心病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以小剂量替罗非班为主三联抗血小板药对老年冠心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因冠心病植入DES的病人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联组和二联组,每组43例.三联组采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二联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3个月内病人心脏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紧急靶血管重建、心源性死亡,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三联组MACE中的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及紧急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明显低于二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源性死亡、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小剂量替罗非班为主的三联药物方案可以减少老年长DES植入冠心病病人近期术后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紧急靶血管重建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风险.

    作者:张会军;王安杏;仇卫锋;徐楷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稳心颗粒对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IL-17、hs-CRP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伴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应用稳心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白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伴室性心律失常MI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QTd,IL-17、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QTd显著降低(P<0.01),且以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IL-17、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IL-17、hs-CRP水平改善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 对伴室性心律失常MI病人应用稳心颗粒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生,降低IL-17、hs-CRP的表达.

    作者:党亚南;党亚东 刊期: 2017年第18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