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春;陈晓萍;温华惠;何恒君;冯丽
回顾近10年2型糖尿病辩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概况,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郭炜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5d,观察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谭奕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消化道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临床治疗卜以采用抗酸,根除Hp的感染,进而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面愈合,预防和减少复发,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手段.几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起到互补和协同作用.
作者:刘翠妮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2010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全州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24种6407例,死亡38例.其中,乙类传染病17种3434例,死亡38例,发病率为319.50/10万、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1.72%;死亡率为3.53/10万、与上年相比下降了34.93%.丙类传染病7种297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梅毒和淋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90.56%.丙类传染病发病居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斑疹伤寒、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79.38%.结论:当前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梅毒、淋病、手足口病、斑疹伤寒和流行性腮腺炎是严重危害我州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申剑波;许云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探讨中医药辨中证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和对照组50例,使用一般西医辨证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显效为32例,有效为17例,无效为1例.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显效为23例,有效为15例,无效为10例,有2例病患出现恶心的症状,总有效率为76%: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辨中证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在临床治疗上无副作用和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马世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5岁,教师.因右眼视物不清4天,于2011年5月3日入院.查体T36.3℃,P 72次/分,R18次/分,BP110/80mmHg,神智清,颈软,心肺(一),肝脾(一),神经系统(一).眼底镜检:视网膜黄斑区小血管痉挛并水肿,有黄色点状渗出.实验室检查:Hb143g/L,WBC14.4×109/L,N0.84,L0.19.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
作者:李莎;李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比较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8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盐酸坦索罗辛组43例)和对照组(盐酸四喃唑嗪组43例),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IPSS评分明显降低、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大尿流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赖宁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我院2009年~2010年问收治的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130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等以确定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卵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满意率67.69%,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95.38%,比较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分析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心理护理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俊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本人所在的妇外肿瘤科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运行单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轻者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重者可导致病人残疾甚至死亡,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水平.因此应加强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在实施电子医嘱后,如何结合护理工作预防差错事故,值得护理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究.
作者:姜妞改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肌梗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测定、冠脉造影检查,将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及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与冠脉造影检测结果的符合性进行比较,判断二者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效果.结果:经研究显示,超声心动图和常规心电图在诊断心肌梗死的发生部位及范嗣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与冠脉造影的符合率比较,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发现11例心梗并发症,心电图发现1例心梗并发症,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各有优势,常规心电图方便、快捷,可迅速对患者作出定性诊断,超声心动图能详细显示患者的心脏形态,利于心梗并发症的检出.临床将二者有机结合,对患者的诊疗更具重要意义.
作者:邬丹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总结了胰岛素泵治疗精尿病的护理,包括置泵前的准备、置泵时的护理、置泵后的护理,低血糖、高血糖、输注障碍等问题的处理,关注患者的心理卫生.说明了治疗期间护理的重要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环.
作者:张艳婷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对临床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合适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随机选取300例分娩的产妇,将其平均分为a、b、c共3组,每组100例产妇,a组行硬膜外阻滞和病人自控镇痛,b组采用瑞芬太尼自控式静脉用药镇痛,c组作为对照组未给予任何镇痛措施,对3组病人的产程时间、疼痛情况以及新生儿评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镇痛过程中的相关护理经验.结果:通过临床试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的镇痛效果远远好于c组,a组的镇痛有效率高达97%,另外3例为重度疼痛,b组的镇痛有效率达62%,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三组的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合适的护理工作提高产妇的镇痛效果.结论:硬膜外阻滞和病人自控镇痛的效果好,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在大型医院可作为首选镇痛方式,药物镇痛虽不及硬膜外镇痛效果,但也简便易行,对母婴不良效果,可以在基层单位实施,另外,镇痛前后都要做好产妇的护理工作.
作者:杨秀香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镇痛泵对产后泌乳和疼痛缓解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于我院妇产科采片j硬膜下麻醉行刮宫产术的孕产妇临床资料,对治疗组患者采用镇痛泵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杜冷丁治疗.比较两组产后泌乳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产妇泌乳量足的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开始泌乳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皮肤瘙痒8例,恶心呕吐3例.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7例,恶心呕吐1例,均于停药后自行缓解.所有患者末发生严重呼吸系统副反应.结论 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其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小,有利于乳汁分泌,减短开始泌乳时间,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作者:金启蓉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复方制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影响,并评价其疗效.方法:人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停药两周后,给予复方厄贝沙坦治疗,治疗期间1片/日,疗程六周,在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24小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治疗六周后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显著降低,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24h:15.22±8.13mmHg和10.01±5.99mmHg;日间:16.98±9.52mmHg和11.23±6.83mmHg;夜间:14.23±7.38mmHg和8.17±5.46mmHg.结论:厄贝沙坦复方制剂对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耐受性俱佳.
作者:雷斌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和注射用盐酸氨溴索在0.05g/mL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25℃下,将加替沙星和氨溴索分别溶于0.05g/mL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LPC)分别检测配伍液中6h内的质量浓度,并考察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配伍液在6h内加替沙星和氨溴索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71.04±6.96)μg/mL,(350.39±2.09)μg/mL,配伍液的pH值、外观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加替沙星和注射用盐酸氨溴索在0.05g/mL,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6h内是稳定的.
作者:钟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建立骨炎灵颗粒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RH-HPLC法,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10.%冰醋酸溶液(24:4:72);检测波长322nm.结果 阿魏酸在0.073~2.9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06%,RSD=1.23%(n=6).结论 所建方法结果准确、操作简便,能用于控制骨炎灵颗粒的质量.
作者:付泽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为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方法 对2007-2010年所出现的护理纠纷问题.通过原因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进行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2010年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07年.经检验,有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 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技巧能够有效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作者:范建萍;罗彩双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了解胎儿窘迫的临床状况,探寻导致胎儿窘迫的原因,总结临床预防胎儿窘迫的经验.方法:对78例胎儿窘迫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分析发现,导致胎儿窘迫原因依次足脐带原因,胎盘及羊水原因,母体原因,胎儿原因,产力原因及其他原因,分别为30例,19例,16例,7例,4例及2例,分别占38.5%,24.4%,20.5%,9.0%,5.1%及2.6%.结论: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发现,早发现,早治疗对降低产儿患病率,死亡率及剖腹产率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高血压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不仅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而且是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很好的控制高血压,对减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控制高血压除饮食运动外,大部分患者需终身服用药物,但由于多种原因,大部分患者服药依从性差,血压控制不理想.致使高血压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仍居高不下.我国老年高血压患病率约为50%.老年高血压病的防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作者:韩清云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中药处方临床调剂技术作为一门学术性、技术性较强,并负有法律责任的工作,一直是中药房日常下作的重点.中药师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应付繁忙的调配工作,又要掌握娴熟的调配技术、更要掌握好传统的鉴别方法以及相关法规.通过查阅中药调配的相关法规、规范以及结合近年来的药房工作经验,总结了本文.以便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把好中药临床调剂的质量关,为今后的药学工作存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郑芸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