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和替格瑞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孙晋亮;孙建辉;柯海燕;杨晓宇;张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比伐卢定, 替罗非班, 替格瑞洛,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和替格瑞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 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确诊的 STEMI并拟行急诊 PCI的病人111例,男70例,女41例,年龄28岁~86岁,随机分为两组,比伐卢定组42例,肝素组69例。比伐卢定组病人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口服。肝素组病人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口服。两组术中分别使用常规剂量比伐卢定或肝素作为抗凝剂,两组病人术中均常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后继续以替罗非班0.75μg/(kg· min)持续泵入36 h;术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每日100 mg及伊诺肝素100 U/kg,每日两次皮下注射,共7 d。肝素组加用氯吡格雷每日75 mg,比伐卢定组加用替格瑞洛90 mg,每日两次。观察两组术后冠脉罪犯血管血流等级及治疗30 d内的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和替格瑞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 PCI,术后冠脉罪犯血管血流 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风险增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比伐卢定联合替罗非班和替格瑞洛应用于急诊 PCI疗效优于肝素联合替罗非班及氯吡格雷,且有相似的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多专业一体化模式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多专业一体化模式下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成本。方法152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多专业一体化模式治疗79例)和对照组(普通病房治疗73例),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治疗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 NIHS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一体化模式下治疗组可以促进病人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加住院费用。

    作者:张敬华;赵杨;王敬卿;范刚启;张臻年;惠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3例,其中进展性脑卒中34例,作为进展组;非进展脑卒中病人89例,作为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的既往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和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D 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同型半胱氨酸、超敏 C 反应蛋白、血尿酸),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等16个因素。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的χ2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之间的16个因素进行χ2检验,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7个,分别是糖尿病病史、脑卒中病史、空腹血糖、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以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生进展为因变量,把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经回归分析得出:空腹血糖、糖尿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部不稳定斑块、同型半胱氨酸有统计学意义,而 D 二聚体、脑卒中病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腹血糖、糖尿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颈部不稳定斑块、同型半胱氨酸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赵阳;郑辑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hs CRP和MMP 9的影响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2周。评价两组病人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 hs CRP和 MMP 9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血清 hs CRP和 MMP 9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病人血清 hs CRP和 MMP 9含量有关。

    作者:谢志刚;王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盐饮食所致高血压前期大鼠的中枢调控机制

    目的:观察不同含盐量饲料对 SD大鼠高血压前期下丘脑室旁核神经激素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体重160 g±5 g雄性 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8%NaCl饮食组、4%NaCl饮食组、0.3% NaCl饮食组(正常饮食组),严格按各组别 NaCl浓度制作大鼠饲料喂养。同时采用大鼠尾动脉无创血压测量系统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达高血压前期血压值水平后称重,麻醉后处死动物。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 p Ikkβ及白细胞介素1β(IL 1β)表达水平,DHE法原位检测下丘脑室旁核氧化应激水平。结果8%NaCl组和4%NaCl组平均动脉压高于正常饮食喂养组(P<0.05),8%NaCl组平均动脉压高于4%NaCl组(P<0.05)。8%NaCl组和4%NaCl组下丘脑室旁核 p Ikkβ、IL 1β及活性氧簇表达均高于正常饮食组(P<0.05),8%NaCl组下丘脑室旁核 p Ikkβ、IL 1β及活性氧簇表达高于4%NaCl组(P<0.05)。结论高盐饮食可使高血压前期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活性氧簇表达增多,核转录因子(NF κB)激活。不同含盐量导致上述因素变化量不同。

    作者:史国娟;康玉明;杨志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抑郁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单药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情感障碍,特征是持续性情绪低落,临床表现为精神情绪压抑欲哭,可伴有疲倦、反应迟钝、自卑自责等[1]。据研究,抑郁障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全球疾病调查显示,至2010年,抑郁可能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增加经济负担的疾病第二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2]。因此,抑郁障碍的治疗受到国际上普遍的关注,寻求其治疗的有效药物是临床实践的迫切需要。本研究根据近年来临床资料,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论治等方面对抑郁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和评析。

    作者:许文杰;周一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补肾活血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超敏 C反应蛋白及6 min步行距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年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2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治疗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汤。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超敏 C反应蛋白及6 min步行距离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心功能指标、超敏 C反应蛋白及6 min步行距离方面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改善病人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炎症反应。

    作者:王慧;孔令信;张锐;李正光;解春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ERK抑制剂对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特异性抑制剂 PD98059对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假手术组,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组,PD98059干预组。各组小鼠于颈动脉损伤后第28天处死并取右颈总动脉,检测颈动脉管腔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I/M)。免疫组化检测内膜抗磷酸压ERK(p ER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组术后28 d,管腔面积明显缩小,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 I/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血管内膜 p ERK及 MMP 9水平也明显增强(P<0.01)。PD98059干预组术后28 d,与1型糖尿病模型血管内损伤组相比,管腔面积明显增加,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I/M明显降低(P<0.01),颈动脉内膜 MMP 9表达明显减低,血脂及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K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 MMP 9减轻1型糖尿病高胆固醇饮食模型颈动脉血管内损伤后内膜增生。

    作者:王启章;陈茂刚;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本研究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治疗偏瘫上肢的新康复技术与方法,为临床制定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系统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倪俊杰;杨万章;向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一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42例,对入选病人人口统计学、个人史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所有入组病人按年龄分为<50岁组,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70岁~79岁组,≥80岁组,统计其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结果在2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发病3 d以内和第14天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几率分别为42.9%和8.9%;高血压,糖尿病组卒中后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58.3%、28.1%,高于对照组。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吞咽障碍发生率31.8%。左侧大脑半球卒中吞咽障碍发生率14.3%。脑干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75%。随着年龄增长,其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7%、24%、58%、62%、100%。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病人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同部位病灶(双侧底节区,脑干)和大面积脑卒中更易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作者:张国栋;肖飞;吕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循环miR 92a在稳定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血瘀证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稳定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血瘀证及非血瘀证病人循环血清 miR 92a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60例,按照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共纳入血瘀证组病人30例。非血瘀证组病人30例,另纳入17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清进行茎环实时荧光定量(RT qPCR)分析,比较 miR 92a表达情况,收集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IB),并作出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稳定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 miR 92a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明显升高。血瘀证组与健康对照组 LDL C、FIB、HbA1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miR 92a表达量与 FIB、血瘀证积分存在正相关性。结论循环 miR 92a在稳定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血瘀证中明显升高,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客观生物指标之一。

    作者:崔亚萌;王文一;王小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在介入治疗后变化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AS)被认为是冠心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其实质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炎症过程贯穿于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系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佳手段之一,但 PCI术在立即改善冠脉病变的同时,会造成内膜撕裂、剥脱、斑块破裂等,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不可避免地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损伤,甚至局灶性心肌损伤或坏死[1]。大量文献证实,支架的释放导致斑块破裂会加重血管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这些均是影响介入术后出现血栓及再狭窄等问题的重要环节[2]。冠心病病人行介入治疗后,病人体内的炎症因子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这也是导致介入治疗不能将冠心病理变化予以彻底清除的根本原因。

    作者:刘红娜;张悟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运动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运动诱发电位(MEP)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 MEP广泛地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枢运动系统功能评价、预测预后及术中监测等方面,本研究就国内外开展的 MEP应用于脑血管病的重要研究加以综述,旨在为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提供更多的临床研究依据。

    作者:韩林;王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256层极速螺旋C T对33例脑梗死病人头颈部CTA检查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256层极速螺旋 CT对脑梗死病人头颈部动脉的血管造影检查效果,探讨对脑梗死临床治疗和预防的意义。方法用256层极速螺旋 CT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脑梗死的33例病人进行头颈部联合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头颈部动脉:中度狭窄发生率(13.8%)>轻度狭窄率(11.9%)>重度狭窄发生率(1.8),动脉闭塞的发生率(8.3%)较多,动脉变细(11.0%)常见。动脉狭窄、闭塞的好发部位是:左、右椎动脉(20.5%,23.1%),其次是右、左颈内动脉(17.9%,12.8%),颈动脉分叉处(12.8%,5.1%),后是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是在左右颈内动脉(26.3%,24.6%),其次是双侧颈总动脉(14.0%,8.7%)、颈动脉分叉处(10.5%,8.7%),后是基底动脉(0)和大脑中动脉(0)。结论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头颈部 CTA 检查,可以明确动脉的变异、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和部位等,对脑梗死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作者:曹黎明;关健伟;朱治山;陈建文;黄旭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颞叶癫痫病人临床特征及脑组织病理变化分析

    目的:观察颞叶癫痫病人的临床特征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分析50例颞叶癫痫病人的临床特征,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病人致痫灶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颞叶癫痫临床特征复杂,致痫灶脑组织细胞核、细胞质及线粒体均出现异常病理改变。结论颞叶癫痫病人发作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80%病人头部 MRI异常改变,100%病人脑电图异常;颞叶癫痫病人脑组织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显著。

    作者:王群;胡文杰;林卫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社区综合运动康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社区综合运动康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踏车运动训练和平路步行锻炼,以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变化,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治疗结束1个月内心绞痛发生频率,使用6 min步行试验评价病人的运动耐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有所提高,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社区综合运动康复治疗的疗效良好,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降低心绞痛发生频率。

    作者:陈爱文;文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当今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已对其有较深入的研究,血流动力学障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外基质变化及胚胎基因再表达等机制均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经验丰富,并且能够从多靶点、多环节、多机制、多方位进行作用显示优点。

    作者:叶婷;张宇;张梦;陈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别嘌醇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别嘌醇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发病7d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43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脑梗死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别嘌醇治疗,每两周测血清尿酸水平,调整别嘌醇剂量至尿酸水平降到357μmol/L(6 mg/dL)以下,分别于治疗30 d、90 d对两组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指数)、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30 d、90 d血尿酸值较治疗前水平有明显降低,BI、MRS等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可能加重脑梗死病人的病情并影响预后,应尽早治疗;别嘌醇可以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的影响是安全有益的。

    作者:郭建军;倪晓俊;史丽;刘就娣;吴小燕;魏伟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次数、血瘀证评分、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次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及血瘀证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7%,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总疗效(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作者:刘晋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肾病病人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肾病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高血压肾病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缬沙坦80 mg,每日1次;治疗组缬沙坦80 mg,每日1次,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100 mg静脉输注,每日1次。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ys C)、晨尿蛋白/尿肌酐变化情况、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SCr、Cys C、晨尿蛋白/尿肌酐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可减轻病人临床症状,取得较好疗效,同时还可保护病人肾功能。

    作者:王琳琳;卫志锋;潘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药新药Ⅱ期、Ⅲ期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试验中依从性分析

    有关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临床试验日益增多,分析中药新药Ⅱ期、Ⅲ期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试验中依从性的特点,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对依从性的管理,从而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保证试验顺利进行。

    作者:焦岩;王东海;李国信;董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