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述

葛均波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炎症免疫机制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虽然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但迄今为止应该说人类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和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AS仍然是心血管领域公认的研究热点和难点。AS的复杂在于其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多种危险因素和环境作用于复杂的遗传基因背景发病。AS只是一种病理学描述,也是人们对这种疾病的经典认知:血管内膜损伤后脂质浸润,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泡沫细胞形成。围绕AS发生及血栓形成这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的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单克隆学说、感染及炎症反应理论等都有较大进展,但各有侧重、缺乏系统性,有较大的局限性。近十年,随着研究手段的巨大进步,尤其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打破了既往着眼于某一细胞、某一分子、某一通路的研究思路,汇聚于疾病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概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成为防治冠心病的新途径,在血管新生的过程中,缺血诱导了生长因子的分泌,促进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为诱导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中药以其多靶点的作用方式对缺血心肌的调节作用日渐受到重视,并有了较多的研究,本文从中药单体及复方对心肌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作一个概述。

    作者:郑望;毛美娇;邓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每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膜口面积、抗凝酶Ⅲ(AT Ⅲ)活性以及左心收缩期内径等情况进行检测,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结果情况。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左心收缩期内径、左心房面积、肺动脉压以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大于无血栓组患者,且血栓组患者的AT Ⅲ活性明显小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部分阻塞的左心房血栓形成因素复杂,临床需要加强防范措施,避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发生。

    作者:邹远泉;周跃;钟山;孔范岸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后循环脑卒中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卒中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分为院内感染组和无院内感染组,收集患者既往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以及侵袭性操作、制酸药物使用。结果共纳入198例患者,其中院内感染64例(32.32%),单变量分析显示,院内感染组与年龄、吸烟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GCS评分、MMASA评分、呕吐、制酸剂的使用、侵袭性操作比例、入院时以及入院后第3天 NIHSS评分、单发于桥脑、≥3个的新发病灶数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优势比6.80,95%可信区间1.50~30.85,P<0.001)、低 MMASA评分(优势比1.65,95%可信区间1.23~2.23,P<0.001)和≥3个新发脑梗死病灶数(优势比2.47,95%可信区间1.52~4.03,P<0.001)。结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低 MMASA评分、≥3个新发脑梗死病灶数可能是后循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会斌;马洪颖;谭双;刘春芹;李永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诊断及治疗进展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未经人为干预,自发地发生撕裂,或内膜下血肿形成,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又称原发性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可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2],若诊治不及时,48 h 内死亡率高达50%,美国心脏协会(AHA)2006年报道本病年发病率为25/100万~30/100万,目前国内尚无详细统计资料。SCAD 过去主要在尸检中偶然发现[3],近年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临床工作中其病例数及检出率明显增加,多数见于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妇女[1]。

    作者:郭海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血压发病相关miRNAs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miRNA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激反应,血管内皮的功能紊乱,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等。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为开发新型高血压的靶向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本文将着重对高血压相关 miRNAs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宁冰冰;陈瑜;张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瑞舒伐他汀与辅酶Q 10联合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肝酶及肌痛发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辅酶 Q10(CoQ10)合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 CoQ10、磷酸肌酸肌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肌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内科 ACS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观察组(瑞舒伐他汀10 mg/d;同时加服辅酶 Q1030 mg/d)。记录患者主诉,并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个月、3个月采血测定血浆 CoQ10、血脂水平及肌酶、肝酶活性。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升高。对照组患者肌痛发生率为6.67%,给药1个月、3个月后,血浆 CoQ10水平逐渐降低,CK、ALT、AST水平逐渐升高。而观察组患者无肌痛发生,血浆 CoQ10水平、CK、ALT、AST无显著变化。结论外源性补充 CoQ10,可以缓解瑞舒伐他汀降低血浆 CoQ10的作用,避免肌肉损伤的发生。

    作者:张竹林;张丽贞;马秀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穴位超声联合中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穴位超声联合中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2例给予抗血小板、扩冠、降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113例,除常规药物外,加用超声波联合中药作用于虚里穴,每日1次。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结果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变化比较,治疗组从治疗前的79.63 mm/min±13.21 mm/min减少到治疗后的16.37 mm/min±6.19 mm/min,对照组从治疗前的78.91 mm/min±12.67 mm/min减少到治疗后的51.65 mm/min±9.26 mm/min。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波联合药物作用于虚里穴对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显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尚正录;张卫斌;杨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黄芪甲苷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大鼠心肌损伤及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缺血再灌注模型损伤大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及与心肌组织细胞自噬的关系。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细胞生物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心肌组织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及黄芪甲苷处理后的心肌组织损伤、细胞自噬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大鼠心肌组织中心肌灶性病变严重,兼有波浪改变及大片炎症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面积明显增多(P<0.05),而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均可使心肌灶性病变和炎症细胞浸润的面积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激活心肌组织细胞中 Beclin1的表达(P<0.05),而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均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心肌组织细胞 Beclin1表达(P<0.05)。结论黄芪甲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面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与自噬相关的 Beclin1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而发挥作用。

    作者:黄莉;王大伟;严夏;黄伟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年结核性脑膜炎4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老年结核性脑膜炎49例及成年结核性脑膜炎53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组临床症状发热、头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成年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肢体活动障碍明显高于成年脑膜炎组(P<0.05);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组平均脑脊液压力明显低于成年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脑脊液压力正常患者明显高于成年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但葡萄糖低于2.5 mmol/L、氯化物低于120 mmol/L及白细胞大于10×106/L的比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当老年人出现不典型神经系统症状时,临床无发热、头痛症状,脑脊液压力正常、蛋白质增高、白细胞增高、葡萄糖降低、氯化物降低患者应考虑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作者:宋承平;刘群群;崔磊;智霞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疑诊 ACS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 CAG结果将其分为非 ACS组(129例)和 ACS组(605例),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和非 ACS组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家族史者比例及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随着糖尿病、家族史等单个危险因素及年龄、男性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正相关;BMI、hs CRP、UA、TC、TG、HDL C、吸烟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 CRP、年龄、男性、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为冠心病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魏霞;陈还珍;刘子源;刘帅;张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60例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脑电超慢涨落图的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的脑电超慢涨落图(EFG)特征。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实验,选择60例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为心肾不交组,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 EFG分析技术检测脑内神经递质的值,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全脑平均值及同一脑区同一脑神经递质进行比较,运用 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找出存在差异的脑区。结果心肾不交组脑神经递质强兴奋递质(EXE)全脑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P=0.029);两组其他脑神经递质全脑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肾不交组右额部脑神经递质 EXE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同一脑区的相同脑神经递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的发生与右额部脑区相关。

    作者:吴文哲;李跃华;赵翠萍;相田园;林晓柔;许大剑;汪振杰;崔宁;孙锦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桑杞清眩颗粒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桑杞清眩颗粒对高血压心肌重构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8只4周龄雄性WKY大鼠和16只4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WKY大鼠作为对照组(WKY),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HR组)和给药组(SQ+SHR组),每组8只。每组在治疗16周后处死大鼠,尾套法测量 SHR尾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计算心脏重量指数;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来检测凋亡心肌细胞;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 B淋巴细胞瘤2(Bcl 2)、Bcl 2相关 X蛋白(Bax)、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 3)。结果与 WKY组相比,桑杞清眩颗粒显著抑制 SHR大鼠收缩压的升高、心脏重量指数的增加、抑制高血压引起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Bcl 2的降低及 Bax和 cleaved Caspase 3的增加。结论桑杞清眩颗粒可以抑制 SHR大鼠血压升高,减轻心肌肥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李琳;冯润;黄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74例临床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系轻微头部外伤致桥静脉或皮层小血管损伤,渗血积聚在硬膜下腔形成血肿。病情一般发展缓慢,3周后血肿逐渐形成包膜而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本病好发于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双侧血肿的发生率为14.8%[1]。本病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以手术为主。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0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4例,均经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映红;刘性强;魏书田;李存晓;李斌;杨军;王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脑小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与痴呆、卒中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发现和处理血管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总结近年来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作者:张庆玲;王荔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气虚血瘀兼水湿停滞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芪参通络汤口服,疗程为14 d。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4 d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0%,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4 d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0%,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更好地提高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

    作者:高磊;陈龙霏;厉建爱;隋晓琳;张宪忠;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2例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给予右室间隔部起搏,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室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QRS波时限(QRSd)、收缩达峰值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左室的收缩功能影响较小,缩短了左室不同部位收缩达峰值时间,减小了 QRSd宽度。

    作者:王丹阳;丁绍平;胡东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潜阳合剂对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潜阳合剂对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左室肥厚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将高血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潜阳合剂组,每组10只,并开始灌胃,各组药物干预8周。使用心脏超声评价左室肥厚水平,尾动脉仪测量大鼠左前肢血压,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Ⅰ型、Ⅲ型胶原纤维的含量。结果腹主动脉缩窄后12周,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压升高,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增厚(P<0.001),左室舒张末内径和收缩末内径缩小(P<0.001);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和潜阳合剂组血压降低,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厚度降低(P<0.001),舒张末内径(P<0.001)和收缩末内径(P<0.05)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潜阳合剂组大鼠心肌组织胶原较少,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表达减少。结论潜阳合剂可以改善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大鼠的左室肥厚,其机制与降压、抑制心肌胶原纤维增生相关。

    作者:高俊杰;吴琼;陈铁军;王肖龙;陈亚妮;沈智杰;薛金贵;张春伶;郭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半量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溶栓治疗高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半量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治疗75岁以上高龄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大同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1例老年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有溶栓意愿分为溶栓治疗组(75例)和非溶栓治疗组(46例)。观察溶栓治疗组溶栓后临床血管再通情况;择期 PCI术中两组血管灌注情况;观察住院30 d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颅内出血等。结果溶栓治疗组临床冠脉再通率88.0%,择期 PCI术中冠脉造影显示溶栓治疗组冠脉血流 TIMI2级~3级83.3%,明显高于未溶栓组16.0%(P=0.000)。住院30 d内终末事件溶栓组与未溶栓组死亡率分别10.7%和28.3%(P=0.013),心源性休克分别为5.3%和19.6%(P=0.014),恶性心律失常分别为9.3%和23.9%(P=0.029),颅内出血分别为4.0%和0(P=0.170)。结论半量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溶栓治疗75岁以上高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显著增加血管再灌注,轻微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不具备直接PCI的患者仍然是有价值且相对安全的选择。

    作者:孙为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杨士勇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杨士勇教授是我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丰富,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基本病机是气虚、阳虚、水饮、瘀血,通过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整体功能,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刘呈宇;杨士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5例,并在入院24 h内检测血尿酸水平,高血尿酸诊断标准:男性>416μmmol/L、女性>357μmmol/L。发病14 d时进行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价短期预后的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入选的5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166例,血尿酸异常34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低血红蛋白、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高尿素氮、高血肌酐、高血脂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脂、高尿素氮、高血肌酐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高血肌酐、高尿素氮、高血尿酸、血尿酸异常、入院 NIHSS评分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 NIHSS评分、血尿酸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尿酸水平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尿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无预测价值。

    作者:刘瑞芳;骆艳伟;高峰;齐海英;安学良;王志东;王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