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频发期前收缩与ST段下移的相关性分析

王丽婷;陈守强;左瑶瑶;李清秀

关键词:频发期前收缩, ST段下移, 相关性
摘要:目的:观察700例24 h动态心电图报告,分析频发期前收缩与 ST段下移的相关性。方法用 SPSS统计软件,分析700例患者24h心电图报告,统计频发期前收缩与ST段下移相关性的卡方值、P值及列联系数。结果检测到结果为:χ2=4.330,P=0.037,列联系数=0.078。结论频发期前收缩与 ST段下移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稳心颗粒对于心肌缺血性疾病大鼠模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于心肌缺血性疾病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用儿茶酚胺类激素(异丙肾上腺激素)进行注射,制备大鼠心肌缺血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将9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和 C组采用以上方法建立动物试验模型,B组作为对照,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C组在已经完成的动物模型后,灌胃给予稳心颗粒。一周以后,对大鼠进行轻度麻醉,分别记录其20 min心电图情况,记录20 min内每只大鼠 ST抬高的大值。记录心电图后,对于每只大鼠取静脉血5 mL,离心后测量血浆中血肌酸激酶(CK)浓度。结果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后,A组心电图ST段抬高的大值均值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大鼠静脉血肌酸激酶浓度均值、B组与 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稳心颗粒在大鼠缺血性心肌病的模型中,具有保护心肌以及减轻心肌缺血坏死的作用。

    作者:向家培;王贤恩;张复贵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12导联实时远程心电监测高血压病致U波异常1例报道

    高血压病会直接引起心脏负荷加大、心肌做功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室肌代偿性肥大、顺应性下降以及舒张功能异常[1]。许多高血压病患者在发作胸闷憋喘后在医院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往往不能捕捉到明显的心电异常信息,不能及时干预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延误治疗而引发心血管疾患。近年来,随着远程监测的广泛应用,实时监测及USB回放等功能在心电监测中显示了突出作用。它能及时、高效、准确的捕捉到患者的异常心电信息。本文介绍远程监测高血压病伴心电图U波异常病例1例报道。

    作者:李清秀;陈守强;刘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从脾肾阳虚血瘀动风论治卒中后颤证验案1则

    卒中后颤证,与西医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 ,VP)诊断相符,即脑血管病引起的一类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数VP患者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极具意义。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脾肾阳虚,血瘀动风”为卒中后颤证主要病机,临床采用温阳逐瘀,定风止颤之法治疗本病,颇获效验,特记录卒中后颤证验案1则,以期同道指正。

    作者:张秀敏;王雅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组,利伐沙班组20例,口服利伐沙班10 mg 1次/日;华法林组46例,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 INR值在23。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1年,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2例,出血2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3例,出血7例,组间比较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栓塞有效性与华法林相当,其出血发生风险低于华法林,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栓塞预防。

    作者:张剑;张伟;马波江;叶生明;韩建伦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12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脂指标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降低血脂指标。

    作者:高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在中暑昏迷患者脑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高压氧在中暑昏迷患者脑神经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暑昏迷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高压氧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体温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及清醒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 GCS评分、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体温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醒脑静联合高压氧可快速降低中暑昏迷患者的体温,明显缩短中暑昏迷患者的昏迷时间,对中暑昏迷患者有退热及促醒作用,有利于中暑昏迷患者脑功能的康复。

    作者:薛枫;吴伟翔;路敬叶;陈齐鸣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银翘散加减治疗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银翘散加减治疗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将12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银翘散加减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室上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左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降低正常 R R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正常 R 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 R 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银翘散加减治疗可改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医证候、室性早搏、左心室收缩功能,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作者:李文;陈英俊;叶小汉;吕洪雪;李斐媛;王婷;侯炽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病6 h内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53例,其中接受 rt PA溶栓治疗的27例患者为溶栓组,不接受溶栓、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的26例患者为非溶栓组。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基线、24 h、7 d、1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早期改善及脑出血转化发生率和12周患者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 h、7 d后,溶栓组 NIHSS改善分值(分别为11.1±10.1和9.0±9.9)与非溶栓组(分别为7.3±6.8和7.1±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溶栓组早期改善百分比(分别为25.9%和48.1%)明显优于非溶栓组(均为0,P=0.01)。发病12周,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与非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溶栓组出血转化情况:发病24 h、7 d后,溶栓组(11.1%)均高于非溶栓组(3.8%),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发病12周,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患者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和6例(P=0.68)。结论rt 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与非溶栓组比较,有增加出血转化的趋势及减少患者中远期死亡的风险。

    作者:张莉文;徐家立;刘新亚;何冬梅;李冠宇;龚大伟;徐德友;沈华超;郭彦勇;李康睿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参芎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AI 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参芎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 1)表达的影响。方法入选1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干预组。检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时的 PAI 1含量,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标准治疗,干预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复查 PAI 1含量。结果两组入院时 PAI 1的血清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P>0.05);治疗2周后两组复查PAI 1的血清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 P<0.05)。结论参芎注射液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期血清 PAI 1的分子含量,但是对于冠心病患者长期疗效还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蒋守涛;黄华;陈蓓蓓;何洪钟;张润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低钾周期性瘫痪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目的:研究低钾型周期性瘫痪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71例有15年周期性瘫痪病史的患者,根据既往多次发作时的血钾检查结果,分为低钾型和正常血钾型,观察两组在近5年内发生心房颤动数;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根据血镁检查结果分为低镁亚组和正常血镁亚组。观察两组在近5年内发生心房颤动数。结果低钾型和正常血钾型两组周期性瘫痪患者近5年房颤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95,P>0.05);低镁亚组和正常血镁亚组两组周期性瘫痪患者近5年房颤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4.47,P<0.05)。结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中伴有低镁者,更易发生心房颤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是否较正常人容易发生心房颤动还需要更多的样本来研究。

    作者:邹晓媚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纳入研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上肢功能改善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有效率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改良强制性运动治疗效果确切,且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明显。

    作者:上官士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抗血管紧张素Ⅱα1受体抗体与高血压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胱抑素 C与抗α1受体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高血压病合并ACS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10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患者及门诊体检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高血压合并 ACS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α1受体抗体、胱抑素 C、高密度脂蛋、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等。结果高血压合并 ACS组血清中抗血管紧张素Ⅱα1抗体阳性率、胱抑素 C分别与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合并 ACS组中抗血管紧张素Ⅱα1受体抗体阳性者胱抑素 C水平与阴性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高血压组中抗血管紧张素Ⅱα1受体抗体阳性者胱抑素 C水平与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血管紧张素Ⅱα1受体抗体、胱抑素 C在高血压病合并 ACS、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间存在差异,提示高血压病及其合并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胱抑素 C和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作者:王旭玲;王敬萍;闫建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MMP 9、hsCRP、IL 6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 6)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将112例 ACI患者和30名健康人,依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结果将其分为 CAS软斑块组(31例)、硬斑块组(53例)、无斑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组血清MMP 9、hsCRP、IL 6的水平,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 MMP 9、hsCRP、IL 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软斑块组各指标水平又明显高于硬斑块及无斑块组(P<0.05)。结论 MMP 9、hsCRP、IL 6与急性脑梗死 CAS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紧密相关,可能是软性不稳定斑块的临床标志物,可为斑块稳定性评价和治疗监测干预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金树;王力军;陈步巍;裴芳;尉杰忠;纪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枣仁安神胶囊用于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枣仁安神胶囊对高血压伴失眠患者血压及失眠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将60例50岁~80岁高血压伴失眠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枣仁安神胶囊合用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仅采用左旋氨氯地平,两组皆服药8周。服药结束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睡眠改善程度及坐位血压评判疗效。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 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时间增长,血压也有明显改善,各指标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枣仁安神胶囊对高血压伴失眠患者能延长其睡眠时长,改善失眠症状,提高降压药对高血压的疗效。

    作者:张美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冠状动脉钙化性中重度狭窄的MSCT与DSA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所致管腔≥50%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64排螺旋 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的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 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作者:郑园园;张辉;楚坤义;杨素君;李刚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及脑脊液乳酸变化

    目的:探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乳酸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4年5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诊断为癫痫持续状态患儿20例,男4例,女16例,发病年龄小7月龄,大10岁,收集临床表现、既往史、发病时的发作形式、发作频率、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 CT或头颅核磁)、脑脊液结果、血常规及血生化结果、发作间期的脑电图。结果临床表现:发热14例,咳嗽12例,腹泻8例,头痛1例,呕吐8例。发作间期的脑电图:13例正常,4例患儿脑电图异常:1例背景节律明显变慢,1例双侧额区棘慢波不同步发放,1例左侧前中颞区棘慢波发放,1例睡眠期偶见一次双侧顶区阵发高波幅棘慢波。脑脊液乳酸低0.18 mmol/L,高2.2 mmol/L,中位数1.39 mmol/L。结论儿童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后脑脊液乳酸没有明显增高,提示随着发作的缓解,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没有受到损伤。

    作者:李朝阳;李春花;孙浩;贾利芳;韩虹;燕美琴;李海;靳华;武丽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病毒性脑膜炎100例、化脓性脑膜炎90例作为对照。观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患者均根据初治与复治情况采用抗结核治疗,跟踪随访(12~18)个月,根据治疗结果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期、抗结核药物方案、初治与复治、鞘内注药与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腺苷脱氨酶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结果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年龄、疾病分期、初治与复治、鞘内注药与否方面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腺苷脱氨酶活力均存在异常变化,有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确诊或疑似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均应早期、合理、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合理的抗结核治疗方案、早期、规律的抗结核治疗、联合鞘内注药可以改善预后。

    作者:张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使用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对正常人冠状静脉窦的初步研究

    目的:使用 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观察正常人冠状静脉窦构型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对32名健康成人的冠状静脉窦进行常规探测,观察其二维超声心动图形态、M型超声心动图运动轨迹,测量其收缩末期大内径(CSSD)、舒张早期内径(CS-DD)、心房收缩期内径(CSAD);使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测量收缩期大流速(CSSVmax)、舒张早期大流速(CSDVmax)、心房收缩期大流速(CSAVmax)、速度时间积分(VTIS、VTID、VTIA)计算回心血流量(MQnet);使用 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获得与 M型超声相同取样线上冠状静脉窦短轴图像,使用轨迹法测量与 M型超声相同时相时冠状静脉窦面积 xCSSA、xCSDA、xCSAA,计算回心血流量(xQnet);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名健康成人冠状静脉窦100%清晰显示,管状开口24名(75%),喇叭状开口8名(25%);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显示大横截面为类圆形12名(37.5%),其他形状20名(62.5%);M型曲线显示收缩期冠状静脉窦向心尖方向运动,舒张期向心底方向运动,大径和大收缩面积出现于收缩末期,小径和小收缩面积出现于心房收缩期;其中 CSSD、CSDD、CSAD、VTIS、VTID、VTIA测值分别为(0.98±0.14)cm、(0.59±0.17)cm、(0.36±0.09)cm、(6.17±1.75) cm、(3.92±1.17)cm、(1.86±0.42)cm;xPlane 多平面成像技术所测冠状静脉窦面积和回心血量明显大于 M 型超声。结论xPlane多平面成像技术较传统的 M型超声能更好的评价冠状静脉窦构型及血流动力学特点。

    作者:许建萍;王健;郝美芳;王慧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对该病的积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对近5年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归纳综述如下。

    作者:梁妮;何青;刘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急性中风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影响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急性中风患者血压下降和昼夜变化的影响。方法162例急性中风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并接受氨氯地平与氯沙坦治疗。考察觉醒中、睡眠中和睡醒前血压下降平均值,评估两种药物降压效果。结果共有155例患者入选。意向性分析中,氨氯地平组患者收缩压降压值为(14.82±11.71)mmHg,氯沙坦组为(13.11±12.69)mmHg,氨氯地平优于氯沙坦(平均差异1.71 mmHg)。在符合方案集分析中,氨氯地平组与氯沙坦组降压值分别为(16.06±11.33)mmHg和(17.17±11.85)mmHg;平均差异为-1.11 mmHg,没有明显区别。氨氯地平比氯沙坦更具减轻血压波动的趋势,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结论氨氯地平可以降低高血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压波动程度,减少患者中风的发生。

    作者:陈君;张郁青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